第403章 公元前297年之东周列国(二十)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205字
- 2024-12-01 22:30:02
公元前297年,魏国魏襄王在位。
魏襄王,姬姓,魏氏,名嗣,亦称赫,是魏惠王的嫡子。
作为战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位君主,他在公元前318年登基,直至公元前296年驾崩。
在其逝世后,其子魏昭王继承了王位。
魏国,战国七雄之一,曾一度称霸天下,
然而到了魏襄王时期,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国力衰微,地位大不如前。
魏襄王,心怀复兴大魏的壮志,继位后继续推行其父魏惠王的“合纵”策略,
力图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强秦。
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结成联盟,共同发起了对秦国的进攻。
由于各国心怀鬼胎,真正投入战斗的只有魏国和韩国,使得魏军成为了伐秦的主力军。
随着燕、楚两国军队的撤退,魏国作为合纵的倡导者,不得不带领三晋继续进攻函谷关。
但三晋的军心并不统一,赵、韩两国缺乏与秦军决战的决心。
在秦军的突袭下,他们迅速撤退,留下魏军独自面对秦军。
孤立无援的魏军自然不是秦军的对手,结果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秦军在击败魏军后,并未停歇,继续追击韩赵联军,直至俢鱼,并在那里再次击败了三晋联军。
五国伐秦的战争结束后,魏襄王不得不向秦国割让城池,以换取和平。
这场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削弱了魏国的实力,使其在战国时期的大国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公元前314年,秦国派遣樗里子发动了对魏国的攻击,成功占领了曲沃,并在案门击败了犀首(公孙衍)。
这场战争不仅是秦国扩张战略的一部分,也标志着魏国在秦国面前的军事力量开始衰弱。
公元前313年,秦国为了巩固与魏国的关系,
派遣使者到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从而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盟。
同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晤,
这次会晤涉及到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合作。
公元前312年,魏国在与秦国的联合下,对齐国发起了进攻。
这场战争中,魏国与秦国共同征讨了燕国,展现了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
公元前311年,魏国军队对卫国发起了攻击,成功攻占了两座城池。
这次军事行动给卫国国君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卫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公元前310年,魏襄王再次与秦王在临晋举行了会晤。
同年,张仪和魏章作为秦国的使者访问了魏国,
这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旨在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308年,魏襄王与秦武王赢荡在应城举行了会晤。
这次会晤是为了讨论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和政治联盟,
以及如何在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中保持各自的利益和地位。
在这些会晤和战争中,魏国试图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来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魏国逐渐发现自己在与秦国的关系中处于较弱的地位。
尽管如此,魏国还是通过与秦国的合作,试图在战国时期的纷争中保持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公元前307年,魏国的太子前往秦国进行朝拜,
这一外交行动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关系。
同年,秦国对魏国的皮氏发起了进攻,但未能攻克,最终撤兵。
公元前305年,秦国将秦武王的王后送回魏国,
这一举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用以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或是作为某种外交协议的一部分。
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了魏国的几座城池,
这一军事行动是秦国扩张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魏国在军事上的弱点。
公元前302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举行了会晤,
这次会晤涉及到了双方的边界问题、军事冲突的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的合作关系。
在这次会晤之后,秦国决定将之前占领的城池归还给魏国,
这是会晤结果的一部分,表明双方达成了某种和解或协议。
公元前301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楚国,
这标志着魏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转变,从与秦国的对抗转向合作,
是出于对抗其他国家威胁的需要。
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了魏国的部分土地,并与魏国讲和,
这是双方长期冲突后的一次重要和解,为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铺平了道路。
公元前296年,魏国的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继位。
魏襄王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魏昭王的继位则预示着魏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继位后不久,魏昭王便面临了秦国的军事压力。
公元前295年,秦国对魏国发动了攻击,成功占领了魏国的襄城(今河南许昌境内)。
这场战争可能是秦国对魏国新君的考验,也可能是秦国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公元前294年,魏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
但魏国在这场战争中失利。
这次失败进一步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力量,并迫使魏国在对秦政策上做出调整。
最终,在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了魏国的部分土地,并与魏国讲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冲突。
伊阙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韩、魏、东周三方联军的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93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秦国为了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而韩、魏两国则试图遏制秦国的扩张。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变得强大,开始积极对外扩张。
公元前307年,秦军占领了韩国的宜阳,进一步威胁到了韩、魏两国。
公元前294年,秦国将领白起夺取了韩国的新城,这直接导致了伊阙之战的爆发。
在伊阙,秦军与韩、魏、东周三方联军对峙。
联军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韩、魏两军之间缺乏合作和信任,都不愿率先出击。
秦将白起利用这一点,采取了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
他先是用少量疑兵牵制韩军,然后秘密调动主力绕到联军后方,对魏军发起突然袭击。
魏军猝不及防,迅速溃败,韩军随之动摇,最终联军大败,秦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伊阙之战以秦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俘虏魏军主将公孙喜并处决,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告终。
这场胜利使秦国打开了东进中原的通道,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
白起因此战功升任国尉,并继续率军扩大战果,夺取了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90年,魏国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将河东的四百里土地全部割让给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