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公元前357年之东周列国(二十一)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357字
- 2024-10-27 22:26:07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受了齐国的重创,
这场战役对魏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这不仅损失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也严重削弱了魏国的国际地位。
商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战略机遇,向秦孝公提出了攻打魏国的建议。
商鞅的分析非常深刻,他指出秦魏之间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魏国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形势有利时可以侵犯秦国,不利时则向东扩展。
商鞅认为,秦国应该趁魏国新败,国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
他预见到,一旦秦国能够控制黄河和崤山的险要地势,
就能够向东控制各国诸侯,为秦国未来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决定联合齐、赵两国共同攻打魏国。
在这场战争中,商鞅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先是通过智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然后趁机攻击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秦国因此获得了宝贵的领土和资源。
商鞅因战功显赫,被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标志着他在秦国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338年,秦国再次攻魏,在岸门击败魏军,俘获主将魏错。
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进一步削弱了魏国的实力。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展示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体现了秦国君臣的深谋远虑。
商鞅的策略和智谋,秦孝公的果断和英明,共同推动了秦国的崛起。
通过这些战争,秦国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土地和资源,也大大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同时,这些战争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魏国的衰落,秦国的崛起,以及其他国家的应对策略,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
秦国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是对魏国的打击,也是对整个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重塑。
公元前356年,秦惠文王出生于栎阳王宫,
这是秦国的旧都,也是秦国早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秦孝公迁都咸阳后,秦惠文王被立为太子,这标志着他将成为秦国未来的领导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以太子身份继承国君之位,开始了他辉煌的统治时期。
秦惠文王在巩固权力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对外扩展政策。
他不仅巩固了秦国在西部的统治,还不断向东扩展领土。
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328年,秦国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
并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基地,这为秦国进一步的东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秦王,次年更元,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这一举措标志着秦国的国力已经强大到足以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甚至超越其他国家。
秦惠文王的这一称号,也反映了秦国日益增长的自信和野心。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他任贤用能,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仪,他是一位杰出的纵横家,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相国。
张仪提出了连横策略,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其他国家,
以削弱对手的力量,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惠文王还提拔了樗里疾和司马错等一批优秀的将领。
在他的支持下,秦国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
这些军事行动大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也加强了秦国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公元前329年,秦国朝堂上关于伐蜀还是攻韩的争论,是一场典型的战略选择之争。
这场争论不仅关系到秦国的短期军事行动,
更影响到秦国长远的国运和发展方向。
张仪主张伐韩,是基于其对当时诸侯国实力的判断。
他认为韩国相对弱小,且地理位置对于秦国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如果能够迅速攻下韩国的新城、宜阳,秦国不仅可以扩大领土,
还能进一步威胁周王室,甚至有可能通过挟持周天子来号令诸侯,实现秦国的霸业。
张仪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但也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权力运作的深刻理解。
司马错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更注重实际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认为秦国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地小民贫”的问题。
他看到了蜀国因内乱而暴露出的弱点,主张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占领蜀地,
以增加秦国的领土和财富。
司马错的策略更为稳健,注重实际利益,而不是追求虚名。
秦惠文王在权衡了两种意见后,选择了司马错的建议。
这一决策体现了秦惠文王的战略眼光和对国家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
伐蜀虽然困难重重,但一旦成功,将为秦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而攻韩虽然看似容易,却可能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反对,给秦国带来更大的麻烦。
伐蜀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极其英明的。
秦国成功地征服了蜀地,不仅扩大了领土,还获得了丰富的资源,
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
秦岭山脉的险峻给军队的行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秦国通过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条件,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秦国的决心和能力,也展示了秦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远见。
公元前316年,秦国利用了西南地区的内部矛盾,
即苴国(位于今四川盆地西部)与蜀国(位于今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的冲突,
采取了果断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整个四川盆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当时,苴国与蜀国相互攻击,苴国向秦国求救,
秦惠文王抓住了这个机会,派遣了张仪和司马错两位将领领兵出征。
张仪是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著称,而司马错则是杰出的军事将领,
两人的合作为秦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秦国军队借道伐蜀,利用了蜀国的内部矛盾和政治不稳定,迅速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
在成功灭蜀之后,秦国并没有停止其扩张的步伐,而是转而对苴国发起了攻击。
不久,秦国又消灭了巴国(位于今重庆市一带),从而完成了对整个四川盆地的统一。
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扩展了秦国的领土,还为秦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人口。
四川盆地的农业发达,特别是成都平原,是当时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秦国通过这次扩张,不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还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这次扩张还加强了秦国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为其进一步南下和东进打下了基础。
秦国的版图扩张,也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