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顺风帝王

乾隆的童年,充满了诸多奇幻色彩,他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连发生;不过,这些意外不是坏事,都是有益于他日后事业腾飞和发展的好事儿。所以,乾隆不但生无憾事,相反,他却要感谢很多人。

金口“御封”

乾隆的爷爷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今人至为推崇的“千年一帝”,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幼小的乾隆心里,康熙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虽然名为祖孙,却距离遥远。所以,乾隆会说:“他与我何干?”但是,历史不容乾隆慢待他的爷爷,因为康熙帝突然关注到了他,这让他感觉意外而措手不及。

时光定格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了。按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儿,毕竟是皇子啊。可是,宫里宫外无人知晓,因为对于宫中来讲,后妃众多,皇子众多,女人众多,生孩子实在是这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仅每天都有可能出生孩子,每个时辰都有可能生孩子。乾隆出生的时候,像他这样的皇子,已经有一百多位了,他们的爷爷康熙帝或许根本就不记得谁是谁。

这个时候,小乾隆被边缘化了。康熙帝并不关注孙子的培养,他重点关注的是儿子的培养。尤其是皇太子被废掉之后,他纠结于心的是儿子中,谁最适合做皇太子。

所以,茫茫人海之中,小乾隆迷失了航向。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什么?尤其是没有人关心他的学业。按照宫中管理,皇子六岁就应该入学了,《听雨丛谈》记载:“皇子年六岁,入学就傅”。

乾隆六岁的时候,没有人给他请师傅;七岁的时候,没有;八岁的时候,仍然没有。直到他九岁了,才开始读书学习。《御制乐善堂全集》记录:“余生九年始读书”。

这其实有点像顺治帝小的时候,亲政之前,基本没读什么书,就是玩。堂堂皇家贵胄,岂不怪哉!

话说回来了,学习又能怎么样呢?在皇宫,在王府,人才济济,芸芸众生,能有出头之日吗?谁都没有把握,乾隆也是这种心理。他小小的年纪,慨叹着,也迷惘着,碌碌无为地过了一天又一天。谁都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抑或是一生就这样了?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小乾隆已经12岁了,这可是关键的年龄段了。这个年龄的满洲男孩子,是要成家立业了。满洲早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男丁奇缺,男孩子要结婚生子。康熙帝就是在这个年龄与赫舍里氏大婚的。

乾隆焦急等待着,期待出现转机。实际上,让他着急,让他迫切的原因不仅仅是自己年龄已到关键时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爷爷康熙帝的年龄也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他已经69岁了。

69岁的康熙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身体状况的挑战。康熙帝文治武功了得,本来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可是天有不测,自从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发生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清圣祖实录》记载他向文武百官宣布废太子谕旨:“且谕且泣,几欲扑倒”。一边下谕旨,一边哭泣。他病倒了,心脏又不好,几乎是骨瘦如柴,风儿一吹就会倒下。虽然,经过各种调理,包括有人建议他喝西洋葡萄酒,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毕竟元气大伤,令人堪忧。

二是年龄数据的边界。古人有云: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康熙帝已经69岁高龄了,距离古稀之年只有一岁之遥。那个年代,有几人能够活到古稀之年呢?康熙帝多妻多子,国事纷纭,身体状况早已有不祥之兆。

这样,康熙和乾隆,祖孙二人在年龄上,都已进入关键时刻:乾隆12岁,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康熙69岁,能否以羸弱之躯,闯进古稀?历史判断着,也选择着,是否给二人一个机会,让他们见面,给乾隆提供一个转机呢?

关键时刻,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时光如梭般向前滑进,眼看着没有了希望。突然之间,历史的时针居然定格在了这一年,这个月,这一天。

“牛人”聚首

一般来讲,古代帝王相见,只有两辈,老皇帝与皇太子相见,临终之际,传位给皇太子。可是,在这个关键的地点,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居然有三位帝王见面了,三位历史牛人罕见聚首。

这个地点就是圆明园。

要说这次三个牛人聚首,并非康熙帝提意,也不是小小乾隆所主张的事情,而是乾隆的父亲,康熙帝第四子雍正一手安排和策划的。

要知道,康熙时期,康熙帝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九子夺嫡”了。他的儿子实在是各个优秀,都想进步,在废太子之后,便有九个儿子(包括废太子)都打起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可谓血雨腥风。产生了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等等,大家各立山头,派系纷争,四爷党就是以皇四子雍正为首的利益集团。

不过,雍正的四爷党相比其他集团较隐晦,尤其是雍正本人表面上游山玩水,崇道信佛,号称“天下第一闲人”,似乎无意于皇位之争。

康熙帝洞察时局,有点儿一脸懵的状态。毕竟年龄大了,分析事情并不透彻。对于雍正的表里不一,他似乎没能彻底看清楚。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被雍正的假象给蒙蔽了。正是在这样情况下,发生了三位牛人聚首的事情。

聚首地点是圆明园的牡丹台。圆明园是康熙帝赐给雍正的别墅,里面有一处别致的景观——牡丹台:楠木梁架,琉璃覆顶,殿前栽植各色牡丹,每当花开,香飘四溢,令人流连。

聚首的时间定在康熙六十一年的三月。查阅史料,康熙接受雍正之约,驾临牡丹台共两次:三月十二日和三月二十五日。

这已经非常罕见了。康熙大帝不仅接受了邀请,而且愉快地前往了两次。很明显,第二次是对第一次的肯定,也是对此处景致的留恋。

这次聚首意义非凡:

一是对雍正的意义。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康熙帝表明了一个立场,他对皇四子是不反感的。雍正正是利用了这个契机,加紧了他的政治进程,也为自己夺得储君之位树立了信心。

二是对乾隆的意义。乾隆与康熙见面,零距离接触,这是第一次,对他以后的政治生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从此打开了乾隆政治生命的道路。

《清高宗实录》记载:“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备荷饴顾恩慈。”

这是乾隆和雍正的巨大收获。乾隆被康熙帝领进宫中抚养,对于雍亲王府邸来讲,是个大事件,它释放了一个政治信号:皇四子雍正是康熙帝喜欢和信任的接班人之一。这在当时,极有可能引起人们的误解。

谁都没有想到,康熙、雍正、乾隆,三大牛人会在这里聚首,他们三位是清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联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也创造了我国封建帝王史上的诸多佳话: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大帝;最勤政、最节俭的雍正皇帝;寿命最长,掌权最久的乾隆皇帝。

三大“牛人”聚首牡丹台,这里的天空都透出了紫气、王气;接下来,小乾隆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他会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吗?

孺子可教

实际上,康熙帝之所以将乾隆带回宫中,是先给乾隆相过面的,一看这个小孩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便顿生爱怜之意,感觉乾隆将来定有大发展,可以调教。

问题就来了,小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是大事,必须即刻解决。康熙帝会怎么办呢?

他想带在身边,亲自授教。但是,为了试一下自己的眼力,康熙帝决定先考考乾隆,看看他的天分如何。于是,他想起了一道题:“弘历呀,你会不会背周敦颐的《爱莲说》呀?”

乾隆本来有些紧张,虽然是爷爷,但他也是皇帝呀。他想了想,很快镇定下来,先是向爷爷行了君臣之礼,接着,站起来,小手背到后面去,扬起头,流畅地将《爱莲说》背诵下来。

康熙帝听罢大喜,连连夸赞,并大声叫好。他揽过乾隆,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亲自教授功课,时刻带在身边,着意培养。

于是,大家就看到乾隆跟着康熙帝,或在紫禁城,或在圆明园,甚至到避暑山庄的时候,都能看到康熙帝带着小乾隆。

秋天到了,康熙帝带着乾隆住进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乾隆看着爷爷一直在忙,很想帮助他,他是心疼爷爷太累了。康熙帝觉察到了乾隆的心理,和蔼地对他说:“你喜欢我写的字吗?”

乾隆大声说:“当然喜欢!”于是,康熙帝就慷慨地赏给了乾隆一幅长条字,一幅横条字,还有一把扇子。乾隆非常感激,在他的《御制乐善堂诗集》中深情写道:“当年诸孙行,惟我承恩最。”

对于乾隆,康熙帝当然非常满意,考核的结果令他很欣慰。可是,毕竟年事已高,加之政务纷繁,哪还有更多的精力带这个孩子呢?思虑良久,康熙决定给他请师傅。

按照满洲习俗,男孩子要文武双全,一般家庭尚且如此,何况皇家子弟呢?康熙决定给他请文武师傅,将他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先请文师傅,他相中了福敏。福敏,富察氏,字龙翰,满洲镶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以知县待铨。福敏很卖力气,认真教授,乾隆受益匪浅。

乾隆即位后,福敏受到特殊照顾,入阁拜相,赏赐颇丰。乾隆二十二年,福敏病逝。乾隆帝夸赞福敏人品学问,巍然为国家栋梁元老,并决定亲自为之撰写碑文,以报答他的恩师之情。

武师傅方面,康熙帝则选中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一个是允禧。即胤禧,康熙帝皇二十一子,庶妃陈氏生。胤禧自幼聪慧,礼贤下士,好学不倦。他能文能武,诗画文采在康熙诸子中较突出,从康熙五十九年10岁时开始随驾巡幸,很得康熙帝喜爱。

一个是允禄。允禄,康熙帝皇十六子,顺懿密太妃王氏所出。允禄才华出众:精数学,曾参与修《数理精蕴》,充算法馆总裁;通乐律,掌礼部期间,革新礼乐;康熙末年,命掌内务府,并任玉牒馆总裁,深受父皇宠爱。

允禧和允禄,这两个人有两个明显特点:都很有才,都是乾隆的叔叔。康熙帝是精心为之选择的,并给他们分了工:允禧教授乾隆骑射,允禄教授乾隆火器。

两个叔叔领到任务,深感压力。他们不知道这个名字叫弘历的小家伙会不会听从教诲,认真学习呢?

考及格了吗

乾隆进宫,是爷爷康熙帝做出的重要决定。培养乾隆,给他请了文师傅和武师傅,自己又亲自带他,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康熙帝的良苦用心,他要培养乾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可是,成绩怎么样呢?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可塑之才?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用成绩来说话,就好比我们今天的高考一样,又好比运动员比赛一样,必须拉出来,比试比试。

乾隆要经受一下考验了。

叔叔允禧是负责教他骑射的,他说:“我先考考他,骑射是我们老祖先的传统,必备的功课。”

对于允禧的考试,乾隆并不紧张,不仅不紧张,反而很坦然,难道是他的功夫练得好吗?明眼人一看便知,乾隆的自信其来有自:

二位是同龄人,他不紧张。允禧虽为乾隆的叔叔,但他却与乾隆同岁,都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只不过允禧生于这年的正月十一日,乾隆生于这年的八月十三日,相差半年而已。同龄人交往起来,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好交流。乾隆后来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其《御制乐善堂全集》中记载:“诸叔父推皇祖爱育之勤,咸善视予,而二十一叔尤肫然有加也。”叔侄之间这种毫无间隙的友情,也正是康熙帝的着意安排的结果。

考试开始了,地点选在了木兰围场,这可是习武之人的角逐之地。大家擦亮眼睛,等着看热闹。

考场上,先在考场上竖起一个靶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射击场。然后,乾隆上场,侍卫递给他一张大弓和一支箭镞。乾隆站稳,拉开马步,瞄准目标,拉弓开射,第一箭呼啸而出,射中了!全场一片欢呼。接着,第二箭,第三箭,第四箭,第五箭,全部射中!

太厉害了,所有人都笑开了怀。康熙帝高兴,合不拢嘴,自己的一番心意总算没有白费,他站起来大声喊道:“赏,赏,赏!”御前侍卫将一件早就准备好的黄马褂颁给了乾隆;允禧高兴,这是自己的徒弟呀,考徒弟,就等于考自己,百发百中,脸上有光,跑过去,将小乾隆紧紧抱在怀里。

允禧这么做脸,这下允禄很有压力了。他操持着,要组织一次公开考试。地点选在了南苑,考试科目为火枪射击。

允禄命人将一只绵羊捆绑,固定在一百步的距离上,作为射击目标。康熙帝鼓励乾隆:“不要紧张,看准再发射。”乾隆点了点头,瞄准绵羊,一枪打过去,绵羊中枪,应声倒地。康熙帝大喜,大声道:“赏,赏,赏!”允禄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可是,乾隆和允禄没想到,康熙帝要再考试他的火枪射击,命人树立木牌,作为靶子,射中才算优秀。

木牌竖起来了,乾隆再次持枪站在了考场上,大家注视着他,都非常紧张,尤其是允禄,额头上的汗珠都掉下来了。乾隆抬枪发射,子弹呼啸飞出。

人们认为一定会射中靶心,然后一片欢呼,皇帝大声下旨颁赏。可是,事与愿违,子弹没有射中,而是在途中落地了!正当人们惊诧、沮丧之余,这颗子弹突然又蹦起来,靠着弹力射向了靶子。

这可真是太奇怪了,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允禄和乾隆心中几乎是一个声音:天助我也。《清高宗实录》记载:“垂髫英武,观者莫不钦为天授。”

人们没见过这种场面,这算考及格了吗?大家齐刷刷把目光聚焦在康熙帝身上,只有皇帝说了才算数。康熙帝哈哈大笑道:“当然算过关了,成绩不错!”

绕膝之乐

乾隆的奶奶就是康熙帝的后妃,那可是太多了。按照资料记载,所有清朝皇帝中,康熙帝的后妃人数是最多的,达到55位。这样,乾隆奶奶辈的妃嫔岂不达到了数十位!这么多奶奶,谁对乾隆有恩呢?他又要感谢哪位呢?

正牌被打脸

乾隆的正牌奶奶,按照封建礼法制度,只有4位,就是康熙帝的四位中宫皇后。那么,乾隆对这四位正牌奶奶的感情如何?

第一位正牌奶奶,康熙帝的第一位中宫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她比康熙帝大一岁,生于顺治十年;康熙十三年五月,生允礽而大出血,难产而死。这个时候,乾隆的父亲雍正尚未出生,乾隆父子与她未曾谋面,谈不上恩怨。

第二位正牌奶奶,康熙帝的第二位中宫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这个女人实为康熙帝的继任皇后,在孝诚皇后赫舍里氏亡后4年,也就是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册立为后。可惜,只过了半年,到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在坤宁宫病逝。这年的十月三十日,乾隆父亲雍正出生,也就是说,乾隆父子与孝昭皇后同样未曾谋面,谈不上恩怨。

第三位正牌奶奶,康熙帝的第三位中宫皇后,孝懿皇后佟佳氏,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也就是康熙帝的亲表妹。这个佟佳氏在宫中人缘极好,《东华录》记载:“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其中雍正就曾被她抚育过。所以,雍正与这位正牌皇后是有关系的。可是,佟佳氏福分浅薄,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病逝,仅仅做了一天皇后,是清朝做皇后时间最短的一位了。她去世后22年,乾隆出生。也就是说,这位正牌奶奶与乾隆仍然未曾谋面,也谈不上恩怨。

这三位康熙帝的后妃,虽然也是乾隆的奶奶辈,但毕竟不是正脉,或是根本没有血缘关系,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根本就不存在。

第四位正牌奶奶,康熙帝的第四位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出身于低级武官之家,康熙帝在世的时候,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妃子——德妃。不过,德妃很讨喜,居然为康熙帝生育了6个子女,其中的雍正排行第四,名胤禛;最有名气的儿子还有一位,那就是允禵。按理,乌雅氏才是乾隆的正牌奶奶。

这位康熙帝的宠妃,究竟与乾隆的关系如何呢?这要先看她与乾隆父亲雍正的关系,毕竟父子同心。

康熙帝崩逝后,胤禛继位,这对于德妃来讲,应该是天大的喜事。可是,德妃却抑郁寡欢,竟然对雍正说:“汝能继承皇位,实非梦想所期”。居然大大怀疑儿子继位的真实性。于是,不接受儿子雍正帝的一切政治待遇:不接受太后封号;不搬进太后寝宫。后来,居然传出被雍正逼迫,撞柱身亡的消息。

大家很怀疑,雍正母子之间为什么会如此疏远呢?

一是清宫制度造成的。清宫规定,皇子出生后,要母子分离,吃乳母的奶水。亲生母亲则要吃“回乳汤”,不让奶水产出,影响皇帝与之生活。

二是兄弟不和导致雍正母子疏远,这个兄弟就是雍正的亲弟弟允禵。由于允禵是乌雅氏的小儿子,活泼可爱;加之古人有宠小的习俗,相比雍正,乌雅氏更加喜爱允禵。

关键是,雍正和允禵都在争夺皇储,兄弟之间矛盾极深,几乎剑拔弩张。在这种情况下,乌雅氏站在了小儿子允禵一边,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不仅兄弟之间失和,乌雅氏与雍正母子之间也是貌合神离。

这样,总结起来,乾隆与这四位正牌奶奶之间,前三位无缘见面;最后一位,因事遭到打脸,关系冷漠而疏远。

海选“保姆”

小乾隆进宫了,年仅12岁。小孩子活泼可爱,到处乱跑,消息被报到康熙帝那里。康熙帝虽然对他着意培养,但毕竟年事已高,加之纷繁的政务,实在没有精力照顾这个孩子。康熙帝陷入了沉思。

很快他找到了办法,只要找一个保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由谁来担当此任呢?康熙帝采用了排除法。先就排除了乾隆的生母。虽然她是最好的母亲,但一个王府的侧福晋,不适宜进宫照料。还会有谁更合适照料乾隆呢?

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亲奶奶,德妃乌雅氏;不过,乌雅氏很快就被排除了。这就应了那就话,叫做“深宫险恶”。亲奶奶照顾孙子,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可是,在宫廷之中却要回避了。尤其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党派纷争厉害,康熙帝最害怕内外勾结,形成势力。这样,亲奶奶照顾孙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加之,乌雅氏与雍正一家关系本就疏远,康熙帝排除了德妃乌雅氏照顾乾隆的可能性。

还会有谁呢?只有在妃嫔中选择了,这样,康熙帝才利于监控,也才会放心。康熙帝经过缜密思考,两个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一个是贵妃佟佳氏,是康熙帝的首选。康熙帝觉得,这个女人实在是太合适了。

其一、地位最高。佟佳氏为康熙帝后宫中地位最高之人,她于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被封为贵妃,由于6年前温僖贵妃病逝,佟佳氏就成为最高级别的妃子了,目前,她主持后宫事物。

其二、康熙帝最信任。佟佳氏本是孝懿皇后的亲妹妹,康熙帝的小姨子,也是康熙帝的表妹。关系实在是太近了,非常信任她。

其三、佟佳氏与雍正一家关系密切。早年,孝懿皇后曾经抚养过雍正,双方即建立了稳定的关系;作为孝懿皇后的妹妹,自然与雍正关系不错。

其四、年龄合适。佟佳氏生于康熙七年,小康熙帝15岁,到康熙六十一年,佟佳氏54岁,这个年龄正是奶奶的年龄段,照顾孙子非常合适。况且,佟佳氏身体非常好,基本不闹什么毛病。

尽管佟佳氏非常合适,但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她没有生育过。没生过孩子,照顾小孩子自然缺乏经验。康熙帝决定再从他的后宫中找一位,辅助佟佳氏照看小乾隆。经过谨慎筛选,瓜尔佳氏进入了他的视线。

瓜尔佳氏有什么资格入选乾隆的“保姆”呢?考证史料,康熙帝的后宫之中,能胜此任者,非她莫属。

首先,瓜尔佳氏身份合适。她于康熙三十九年封和嫔,康熙五十七年晋升为和妃。妃子的身份,已经很不错了,是正宗的宫中“小主”。关键是和妃刚刚晋升主位,积极性和责任心都会很强。

其次,瓜尔佳氏有过生育。《清皇室四谱》记载:“皇十八女,康熙四十年辛巳十月十八日巳时生,和嫔瓜尔佳氏即惇怡皇贵妃出。”和妃的十八女早殇,这就更加激起她对小孩子的思念和喜爱。

康熙帝从瓜尔佳氏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早就有所觉察。这里讲个故事:

康熙六十一年秋季,康熙帝带着乾隆前往木兰秋狝,进入永安莽喀围场,康熙帝命令小乾隆射熊,为秋狝射出第一箭。可是,意外发生了。乾隆刚刚上马,准备开弓射熊,一向委顿的熊却突然蹦了起来,向乾隆直扑过来,情况危急。康熙帝见状,急忙拿过虎枪,向大熊射击,熊应声倒地。这个时候,再看小乾隆,一般人以为他早就吓坏了。可是,大出人们意料之外,乾隆帝非常从容,毫不慌张,正攥紧缰绳注视着这一切!康熙帝感慨万分,对身边的和妃道:“伊命贵重,福将过予。”

康熙帝这句话非同小可,令瓜尔佳氏激动不已。尤其是康熙帝选中她辅助佟佳氏照看小乾隆,更加感觉责任重大。

这样,康熙帝为乾隆海选“保姆”的活动结束了,佟佳氏和瓜尔佳氏中选。

心情低落

佟佳氏和瓜尔佳氏这两位奶奶,在宫里带着小乾隆,感到责任重大,也很光荣,毕竟是皇帝的精心安排,属于重用她们,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康熙帝很满意,两位妃子兢兢业业照看孙子乾隆,恪尽职守,不时地为她们点赞。雍正夫妻满意,他们的孩子被皇帝带进宫中,重点培养,还精心选择了两个身高位重的长辈看护,感激之后,还是感激,尤其感激佟佳氏和瓜尔佳氏,希望她们不辱使命,带出高徒。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刚过去半年的光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宫中地震了,康熙大帝猝然离世!两位被委以重任的妃子很是慌乱,不知道时局会如何发展。

还好,慌乱之后,宫中传来重磅消息——雍正继位称帝,听说是康熙帝的临终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两位深感诧异,她们是康熙帝身边最近的人,没有听说过皇帝要传位给胤禛的“遗诏”。更让她们感到诧异和不安的是,胤禛一旦继位,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就会发生大变化:胤禛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会升格为皇太后,彻底转变过去的政治格局,凌驾于自己头上。一时之间,两位还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清史稿》这样记载:“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

怕什么来什么,这个德妃果然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皇太后,而原本高于德妃位次的贵妃佟佳氏无人问津!

佟佳氏和瓜尔佳氏心里很不爽快,曾经为新皇帝带过他们的儿子乾隆,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没人理睬。盼望着新纪元开始,新皇帝会有封赠。可是,雍正元年,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新皇帝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没人理睬她们。

低落的情绪一直持续着,蔓延着,突然,宫中再次地震,传来有一个惊人的消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当今皇太后乌雅氏崩逝。《九朝东华录》记载:“先是,皇太后久御永和宫,礼臣等尊上徽称;上奏请皇太后移御宁寿宫,未允。皇太后崩,梓宫安奉于宁寿宫。”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了,佟佳氏和瓜尔佳氏惊魂甫定,种种传闻扑面而来,什么太后与皇帝不和,皇帝逼得太后撞柱身亡,等等。太恐怖了,由此看来,皇帝对亲生母亲尚且如此,何况是其他人呢?还是三缄其口吧,以免招来灾祸。终于,乾隆的二位奶奶想开了,不再苛求什么,只要平安活下去就好了。

毕竟,佟佳氏和瓜尔佳氏曾经为雍正带过他们的儿子乾隆,朝夕之间,费了很多心思,两位认为,人总是要知恩图报的。果然,不久就传来了好消息,让她们低迷的心绪大为缓解。

意外收获

乾隆的两位奶奶终于喜笑颜开,紫禁城的新主人雍正帝终于大施恩泽,决定给予前朝母妃们一个说法。尤其是佟佳氏和瓜尔佳氏,抚养过小乾隆,更应该格外关照,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了。

雍正二年六月,雍正帝连下两道恩谕,晋尊佟佳氏和瓜尔佳氏的位号:晋尊佟佳氏为皇考皇贵妃,瓜尔佳氏为皇考贵妃。

这是一个喜讯,佟佳氏和瓜尔佳氏得到了满足。尤其是佟佳氏,应该特别知足,现在得到皇贵妃这个封号,实属难得。按照清宫惯例,皇贵妃之位非常敏感,一般是虚而不设,虽然是皇考皇贵妃,也是如此。加之,雍正帝生母已经去世,佟佳氏被尊为皇贵妃,位置扶摇直上,一定程度上会履行太后的职责。

瓜尔佳氏也是非常满意,毕竟被尊为贵妃,凤毛麟角的高贵之位,不仅名号攸关,待遇也爬上了一大截。

两位皆大欢喜,她们越发要感谢当年康熙帝选中自己抚养年幼的乾隆,不然,这么好的事情如何会降临到头上呢?

二位的好运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对国人来讲是大丧,对佟佳氏和瓜尔佳氏来说,则是大喜。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暴亡于圆明园,全国致哀,进入国丧期。两位太妃意想不到的是,她们曾经教养过的小皇子乾隆即位了。这简直是天大的喜讯,接下来会有什么更大的封赏,简直不敢设想。

果然,乾隆帝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千恩万谢这两位奶奶的抚育之恩,在乾隆元年就有动作:晋尊佟佳氏为皇祖皇贵太妃,加“寿琪”二字;晋尊瓜尔佳氏为皇祖贵太妃,加“温惠”二字,这是新皇帝一种特别的恩赐,别人是渴望不可及的事情。

乾隆即位之后,瓜尔佳氏收获最丰,尤其是乾隆八年,佟佳氏去世之后,瓜尔佳氏倍加尊贵。乾隆帝突发奇想,他要再次晋尊这位的位号。可是,已经是贵妃之位了,再要晋尊,难道要给她皇贵妃的位号吗?

人好运气旺。果然,乾隆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因为有违祖制,他不敢自作主张,要请示太后,由她做主。皇太后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东华续录》记载:“朕幼年蒙皇祖养育宫中,贵太妃时加抚视,今欲晋封皇贵太妃,以申敬礼之意;奏闻皇太后,钦奉懿旨欣允,所有应行典礼,著该部察例具奏。”

这个瓜尔佳氏,顺利晋升为皇贵太妃。人逢喜事精神爽,居然非常长寿。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她八十整寿,乾隆帝好不欢喜,居然为其大肆庆祝,并大加颁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廷赏赐例》记载:“八旬用御笔匾一面,条对一副,寿星一张,佛一九(无量寿佛九尊),供器一九(铜镀金轮一座,铜镀金满踏一座、铜镀金七珍一座),藏得二九(黄藏香九、红藏香九),冠服一九(薰貂皮衣三套,绵衣三套,纱衣三套),朝珠一九,念珠一九,簪花一九,如意二九,玉器一九,古玩一九,玉罄一九,竹木器一九,乾隆款瓷尊一九,乾隆款盘碗一九,铜手炉一九,香盒一九,鼻烟一九,油盒一九,粉粧盒一九,靶镜一九,十锦手炉一九,玻璃器皿一九,挂轴手卷册页一九,香一九,翠花一九,十锦梳蓖二九,包头二九,捧盒二九,宝座桌案一九,金九九,银九九,绸缎九九,梳蓖九九。”

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瓜尔佳氏才寿终正寝,在宁寿宫中安然去世,享年86岁。

这两位可算是值了,不仅得到乾隆的大量宫中供养,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去世之后,更得到特别关照,尽享哀荣。

“戏精”

乾隆的这两位恩人,生前本来大有区别,一个是高高在上的皇贵妃,康熙帝的小姨子;一个则是出身卑微,地位较为平庸的嫔御。就是因为共同承担了抚育年幼乾隆的任务,把二位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可是,谁都没想到,这个瓜尔佳氏是个“戏精”,具有很高超的表演成分,是个很讨喜的女人。

一是康熙帝喜欢她。资料表明,康熙帝出巡的时候,往往带上这个女人。瓜尔佳氏由于出身相对卑微,察言观色是她的本能,一般不会颐指气使;相反,对一切事物会有一些忍性;即使很不顺心,也会表现得温婉可人,也正因此,她被康熙帝选中,来照看小乾隆。此外,我们看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带着她出巡塞外,并留下了言语交流的资料记载。

二是小乾隆喜欢她。瓜尔佳氏比乾隆大28岁,佟佳氏则比乾隆大43岁,二人相比,佟佳氏是实实在在的奶奶,而瓜尔佳氏则更像母亲。所以,乾隆与瓜尔佳氏之间更容易交流,也就更加接近。尤其是瓜尔佳氏善于表演的戏精性格,更加使得乾隆对她具有依赖性。到乾隆八年,佟佳氏去世后,瓜尔佳氏成为乾隆帝最受尊崇的奶奶。不仅年节时腊送去礼物和祝福,就是平时也是天天登门慰问。

三是乾隆生母很喜欢她。实际上,当小乾隆被康熙带走,由佟佳氏和瓜尔佳氏抚养,乾隆母亲是很感谢二位的,总想以儿媳的身份拜见二位婆婆,顺便了解儿子的情况。可是,这很难实现,因为她无法进宫。

乾隆即位,生母钮祜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已经高高在上了。但是,她和瓜尔佳氏之间却是关系密切。可能与共同的出身有关系,可能与她们相仿的年龄有关系,更可能与瓜尔佳氏的戏精表演有关系,总之,皇太后很喜欢这位长辈。

这个“戏精”,以其出色的表演,成为人生的最大赢家。在乾隆八年获得皇贵太妃的封号之前,乾隆二年,乾隆帝即向母后请示,为两位奶奶单建园寝,以报答抚育恩情。

《东华续录》记载:“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携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思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另建园寝。”

乾隆帝的想法得到了母后的大力支持,破例为两位奶奶修建了园寝。关键是乾隆得寸进尺,居然把这个园寝建成了清代最高级的妃子陵墓:

一是增加了东西配殿,二是增加了一块“丹风朝阳”陛阶石,三是增建了两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这一切,使得这座妃子墓成为清代最奢华的妃园寝。

尤其是增建了两座明楼,明楼之内居然竖起了两座规模、规制完全一样的大石碑。石碑之上,镌刻着两位的封赠谥号:东边是佟佳氏的陵墓,上刻:悫惠皇贵妃园寝,满汉合璧;西边是瓜尔佳氏的陵墓,上刻:惇怡皇贵妃园寝,满汉合璧。

我们不得不钦佩瓜尔佳氏,这个非常抢戏的妃子,从卑微的身份,一步步,用心表演,获得皇贵妃的至高位号;最终又获得一座豪华的陵墓,高大的石碑和建筑与瓜尔佳氏的并肩而立,毫无二致。

父皇的判断

在所有的人当中,乾隆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的父皇——雍正帝胤禛。不仅仅是胤禛给了他生命,更重要的是父皇选中他为接班人,并精心培养他,使他顺利接班。

谁在撒谎

有一个问题,是乾隆应该感谢雍正呢,还是雍正应该感谢乾隆呢?按理,作为儿子,乾隆能够继承皇位,当然要感谢父皇雍正了,是他将其立为储君,传位于他的。

可是,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弄清楚雍正继位,到底应该感谢谁?

雍正继位,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康熙帝临终之际,“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是康熙帝选中的接班人。雍正帝即位之后,对这个即位问题又进行了说明,《上谕内阁》:“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对自己进行漂白,申明自己即位,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康熙帝的一厢情愿,强行安排。

同时,雍正帝虚构了一个自己不在现场的场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䄉、公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下达令雍正继位的谕旨,这个时候,雍正并不在现场。

按照雍正帝的说法,他合法即位,只需感谢父皇的信任就可以了。

可是,还有一个甚嚣尘上的说法,雍正继位与他的儿子乾隆密切相关,是康熙帝看中了乾隆,才不得已让乾隆的父亲雍正继位。这一点儿,《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这样记载:“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更有史料记载,说康熙帝对和妃瓜尔佳氏说乾隆是个有福之人,并且福气会超过康熙帝,认为乾隆将来一定会即位成为帝王。

那么,乾隆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他会真的以为父皇即位是因为爷爷看中了自己吗?

乾隆是个多谋之人,他思虑再三,认为需要对此谨慎说明。一方面,如果承认坊间传闻,固然对自己有好处,说明自己具有神奇不凡之处;另一方,对父皇雍正帝却非常不利,实质上,等于在诋毁父皇即位的合法性。

于是,乾隆在公开场合,对诸王大臣说道:“皇祖康熙帝有孙辈百余人,其中很多人才华横溢,远在朕之上。至于爷爷把我带进宫中,着意培养,那是爷爷对朕的特别关爱,此外无他。至于父皇能够继位称帝,那完全是他自己优秀,被爷爷看中而传位的。”

关键是,雍正继位后,招来朝野内外的一直怀疑,以至于传出雍正谋父篡位的传言。乾隆此番话,虽然没有说服力,却也一定程度上斩辟谣言,企图堵住众人悠悠之口。

此番看来,康熙、雍正、乾隆各执一词,鱼龙混杂,究竟谁是谁非,谁在说谎,还需澄清,还历史本来面目。实际上,只需解决一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那就是:雍正到底是怎么继位的?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真实的情况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帝在斋戒中暴亡,乃正常死亡;仓促中,康熙帝未留一言,身边也没有任何重要的人物,只有太监和宫女,他们在慌乱中,将皇帝去世的消息只能报告给一个人,捷克传教士严嘉乐的《中国来信》这样写道:“惟一的、可疑的见证人。”这个人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这个时候的隆科多陡然被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人物。

也就是说,隆科多把这个消息传给谁,谁就有可能抓住机会,称帝即位。隆科多最终,选择了告诉雍正,而雍正紧紧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非像雍正自己所说“无意于大位”。

所以,我们判定,雍正和乾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都说了谎言。

你是我的眼

雍正一即位,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中秋节刚过,雍正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集了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他要立储了!

大家听后,不禁打了个寒颤。早年,康熙帝就是在皇子很小的时候,立了一位皇太子,可是,终生为之困扰,以至于痛病交加,陷入困境。难道雍正帝也要步其后尘吗?且听他怎么说。

雍正帝首先说明了马上立储的必要性。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与父皇康熙帝的差距,他说:“父皇在临终之际,‘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这说明父皇身体储存的精力足够;思维也清晰;判断也准确;不然,何以能够在临终前决定大事呢?”言外之意,我做不到,必须早做打算。

那么,接下来呢?雍正帝欲言又止,他陷入了沉思。大家明白,他是想起了当年的储位之争,即著名的“九子夺嫡”。

要说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教训实在是深刻,令人胆战心惊。当年,康熙帝最终把诸位皇子叫过来,沉痛地讲述历史上著名的“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故事: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重病,他的五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王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不管父王大丧事宜,居然互相攻打对方,争夺王位,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67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仍无人管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康熙帝非常凄凉地说:“将来我就是齐桓公那样的下场!”

那就赶紧立储吧。可是,雍正帝却大有顾虑,清帝的立储历史实在是教训深刻。早年,努尔哈赤所立的两个储嗣褚英和代善,纷纷中枪倒下;皇太极所立储贰,海兰珠之子早殇;顺治帝所立储嗣,董鄂妃之子,与海兰珠之子的结果如出一辙;康熙帝雄心勃勃,立志册立允礽为皇太子,昭告天下,最终的结果有目共睹。

雍正帝总结道:“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雍正帝的意思很明显,孩子都还太小,无法马上实现立储大事。

大家一头雾水,到底是立储呢,还是不立储呢,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雍正帝卖了半天关子,这才下旨,宣布自己的真正目的。《清世宗实录》这样记录:“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这就是雍正帝的“发明”——秘密立储:将接班人的名字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密封后藏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老皇帝去世,往大臣开启谲匣,拥戴新君即位。

雍正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沿用了古代波斯国王的传位办法,并非他的发明。《魏书·西域传》:“(波斯国)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皆莫之知也。王死,众乃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立以为王。”

大家举首望去,看着雍正帝放在光明匾额后面的匣子,猜测着里面的内容,接班人究竟会是哪位皇子呢?众莫能知。

就是这个小小的匣子,一旦放上去,一旦公之于众,意义重于泰山。雍正帝道出了它的意义:他像一只眼一样,注视着这里的一切。换言之,那些反对派,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谁都不要轻举妄动,这只锐利的眼睛高高在上地看着你呢。

可是,这只眼睛会是哪位皇子的呢?只有雍正帝自己清楚。

模糊的信号

大家都非常关心,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大光明匾后面,那位储君会是谁呢?纷纷猜测。可以肯定,这个人必定是雍正帝的皇子之一。

于是,大家便对雍正元年的诸位皇子进行分析,采用“排除法”的惯例,看看这个神秘人物会是谁。

雍正帝一生之中,共有皇子10人,其中序齿者6人:皇长子弘晖、皇二子弘昀、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皇六子弘曕;此外,还有4位皇子没有序齿:弘昐、福宜、福慧、福沛。

至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秘密立储之际,弘晖、弘昀、弘昐、福宜、福沛五位皇子均已早殇;皇六子弘曕尚未出生,剩下的,就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和福慧4位皇子了。那么,在这4位皇子中,雍正帝会相中哪位皇子,将其秘密立为储君呢?一时之间,迷雾重重,人们并未看清楚。

从年龄上分析,至雍正元年,弘时19岁,弘历13岁,弘昼13岁,福慧3岁。从生母上分析,至雍正元年八月,弘时生母李氏、弘历生母钮祜禄氏、弘昼生母耿氏、福慧生母年氏,都还没有宫中封号;不过,到这年的十二月,雍正帝大封后宫,几位母亲的位号终于有了区别:弘时母为齐妃、弘历母为熹妃、弘昼母为裕嫔,而福慧的母亲年氏则被封为贵妃。

综合上述信息,年龄占优势的是弘时、弘历、弘昼,福慧则由于年弱而处劣势;从母家地位和母亲封号看,前三位明显弱于福慧,他的生母年氏,不仅母家地位至尊,哥哥年羹尧正被雍正帝倚重,权势灼天,她的封号更是远超其他几位的生母,尊处贵妃高位。

一时之间,人们很难确定,这个神秘储君究竟会是谁。

王公大臣们采用倒推法,想起了雍正元年正月十一日发生的一件事情。这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雍正帝先是率领百官,到祈谷坛去上礼,结束后,回到养心殿。正当皇子们准备休息之时,皇四子弘历突然接到谕旨,令他到养心殿觐见父皇。觐见中,雍正帝赐给弘历一块肉。雍正帝的这一举动,遭到其他皇子的极大困惑和不满,因为这块肉是从祈谷坛上带回来的祭祀用肉,被称为“胙肉”,是能给人带来福气的肉。

这个“胙肉事件”表明,乾隆弘历得到父皇的垂青。后来,乾隆自己也认为具有特殊意义,《清高宗实录》记载:“为他日托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系列让人浮想联翩的事情: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头周年,雍正帝派年仅13岁的乾隆来景陵行礼致祭。接下来,二周年,同样委派乾隆前往致祭。三周年,雍正帝亲往致祭,而到四周年,雍正帝再次派出乾隆代他前往祭陵行礼。

大家别小看祭陵一事,《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先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乾隆又是代父前往。

于是,这一个个模糊的信号被人们串联起来,似乎有了答案。

人在囧途

要说对秘密立储这件事儿,天底下最关心的人,莫过于雍正帝第三子弘时了,因为在诸多皇子中,他年龄最长。

弘时心里盘算着,这个接班人应该是自己,而非其他人。理由如下:

一是年龄合适。弘时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到雍正元年,他19岁。而这时的雍正帝已经46岁了,父子俩的年龄差为27岁,是很合适的接班人选。如果雍正帝在位20年的话,他39岁,正是政治经验成熟的时期。

二是曾经是雍正帝的希望所在。弘时之前,有弘晖、弘昐、弘昀,这三位哥哥都早殇:弘晖死于康熙四十三年,弘昐死于康熙三十八年,弘昀死于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从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开始,到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弘历出生之前,约一年的时间里,雍正帝只有一个皇子弘时。这一年,8岁的弘时成为雍正的独子,也是他唯一的希望所在。

三是雍正帝很重视他。查阅史料,有很多记载:

1、随父王参加重大活动。比如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60大寿,雍正就带着10岁的弘时前往祝寿,而乾隆则未能参加。

2、为之精心选择嫡福晋。康熙五十八年,弘时16岁,雍正请示康熙帝,迎娶希尔达之女董鄂氏为弘时嫡福晋。希尔达曾为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川陕总督、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位高权重;他的女儿董鄂氏自然识书达礼,为大家闺秀。

3、生母优势。弘时的生母李氏早年进入雍王府,一度非常得到雍正宠爱,康熙三十四年、三十六年、三十九年、四十三年四次生育,在王府中地位仅次于嫡福晋而成为侧福晋。

4、着意培养,宠爱有加。为了弘时的成长,雍正费尽心思,直到雍正元年,还为之选择师傅。经过严格选择,翰林院编修王懋竑和福建才子蔡世远被选中:《清代碑传全集》记载:“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不仅如此,雍正帝还打破惯例,安排已经成家立业,分府单过的弘时仍然随父皇搬进紫禁城生活。

具有这些优势,弘时判断,自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接班人。

可是,雍正帝没有选择他。原因是弘时的性格问题,雍正帝经过观察,发现弘时“生活放纵,言行不谨”。这种人怎么可能接班呢?雍正帝经过思考选择了年幼的弘历,也就是乾隆。

本来是秘密立储,可是,雍正帝在祭祀康熙的时候,两次将重任委托给了乾隆,而没有交给弘时,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天机被泄露出来。这样,弘时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父子之间出现了感情裂痕。

史家考证,在最关键的时刻,弘时背叛了他。雍正得位,历来颇有微词,尤其允禩、允禟等人,本来与之争位,更是怀疑雍正是篡夺得位。弘时作为雍正之子,本应该相信父皇,坚定站在父皇一边,辟谣斧正,立场分明。可是,当雍正帝处分允禩、允禟的时候,弘时却为之鸣不平,甚至发表了不恰当的言论。为此,雍正帝勃然大怒,对弘时采取了果断措施:

其一、驱逐出宫。雍正四年,弘时遭到父皇严厉训斥之后,被驱逐出宫。

其二、断绝关系。雍正四年初,雍正帝宣布与之断绝父子之情,并勒令其为允禩之子。

其三、开除宗籍。允禩被开除宗籍之后,弘时也随之被开除宗籍;允禩死后,弘时则被勒令交给他的叔叔允祹抚养。

就这样,弘时的政治命运有如过山车一样,经历了大起大落。他万念俱灰,于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在冷寂中去世,年仅24岁。

《清皇室四谱》记载:“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

“押宝”之后

乾隆被密立为储君,只是雍正帝的一次赌博而已。他是不是真能胜任,还要经过漫长时光的考验。尤其需要精心加以培养。雍正帝自然格外重视,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虽不敢明目张胆地照顾他,也是想方设法,使他得到最多。

首先,提高素质,这是最关键的。

作为帝王,当然选择素质高的皇子,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也要矬子里拔将军。实际上,雍正早年荒废了乾隆的学业,6岁该读书了,都不给请师傅,直到9岁才开始就学。雍正继位,秘立乾隆为接班人,必须要重视他的学业了。

乾隆的老师很多,前后达到十余人,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饱学之士。比如福敏、朱轼、张廷玉、徐元梦、鄂尔泰、蒋廷锡、蔡世远等。乾隆拜他们为师,朝夕相处,感情深厚。

乾隆爱好学习,乐此不疲。他像爷爷康熙帝一样,对汉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文人的那种生活态度,令他羡慕不已,曲水流觞的生活情调,常常使他神往痴迷。尤其是面对山水美景,每每有感而发,吟诗作赋,下笔成章。之后,他竟然养成了一个习惯,像文人墨客一样,每日之乎者也,作文赋诗,就像一介书生一样。《清高宗实录》这样记录:“朕自幼生长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啜,实一书生也。”

当然,乾隆仅仅成为书生是不行的,父皇也不允许他这样;主要的功课,自然是要学习治国理政的经验,帝王政治术乃必修课程。经过研读学习,乾隆的文化素质、政治经验、为君本领等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其次,关注乾隆的初婚。

皇子结婚,最关键的是初婚。一般来讲,清朝皇帝会通过选秀女的形式,为自己和皇子们选择八旗女子,然后赐婚。可是,在皇子们赐婚之前,往往已经与相关女子发生了关系,或已经生育了,乾隆就曾有过这种事情。皇帝对此往往视而不见,纵容皇子们胡作非为。

雍正极为重视乾隆的初婚,他明白,一旦赐婚,这个儿媳就是将来的中宫皇后,必需有母仪天下的风范才可以。于是,经过缜密选择,一个女人中选。

这个女人就是富察氏,简直无可挑剔。出身高贵,名门望族之家无人可与之相比:先祖旺吉努,努尔哈赤时期的功勋;曾祖父哈什屯,皇太极时期的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时期的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察哈尔总管……品德高尚,考察的结果是简朴而落落大方。长相端庄,有画像为证,就不为赘述了。

还有,封爵历练。

按理,乾隆既已立为储君,不便再行封爵。可是,由于是秘密立储,人们并不知道谁是储君,如果为此而不给乾隆爵位,等于公布了立储这个天大的秘密。为此,雍正帝颇为踌躇,不知道如何处理此事。

没有思路和办法,只有拖延,拖一天是一天。

时间如梭,本应皇子们15岁封爵的事情,一直推迟不办理。皇子们谁不着急呢?尤其对储君无望的皇子,更希望早早封爵,享受爵秩带来的待遇。还有,就是早封爵,以后还有逐年提高爵位的机会。这件事却被无限期推迟下来。

雍正十一年二月,不能再拖了,雍正帝决定分封爵位。经过选择,有三个人被封为亲王:允祕为諴亲王,弘历为宝亲王,弘昼为和亲王。三位中,允祕为康熙帝皇子,雍正的弟弟;弘历和弘昼两位则是雍正的皇子。弘历夹杂其间,让人难以产生联想和误解。

实际上,这是欲盖弥彰的表现。为了掩人耳目,雍正帝进行了一番解释,《清世宗实录》:“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

“甄嬛”的真相

清宫史中没有“甄嬛”,可是,前几年,76集电视剧《甄嬛传》火的不行,人们纷纷发问:“甄嬛是谁?”甄嬛就是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乾隆的生母“甄嬛”,不仅给了他身体,长了一副眉清目秀的帅哥容颜;而且与之朝夕相处,日夜提携,荣辱与共。更为关键的是,一旦乾隆即位,人们自然会对他的性格加以关注和研究,而这种性格,实际来源于其母的基因和影响。

迷雾满身

甄嬛浑身是谜,要弄清楚这些,着实不易。先看看她的历史简历。

孝圣宪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13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雍正元年,封为熹妃,旋晋封贵妃;雍正十三年,弘历即位,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卒,年86岁,葬泰东陵。谥号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写得很明白,似乎没有什么争议和悬念。可是,考证乾隆身世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解之谜,这些迷雾,居然都缠绕在乾隆的生母甄嬛身上。

我们考证,这个女人至少有两个谜团。

第一、姓氏之谜。

一个人的姓氏怎么会是一个谜团呢?应该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可是,这个熹妃却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雍正元年,胤禛即位,大封后宫。在资料中,关于熹妃的记载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果。一个是姓钱,是个汉人。《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永宪录》中的记载和这个记载一样。另外一种说法就完全不同了,说她姓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清世宗实录》:“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这是官方的记录。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出来两个截然不同的姓氏呢?要知道这两种资料都很靠谱,绝非市井野闻。可见,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一定是有人篡改了历史。

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姓氏。钱氏,应该是汉姓,钮祜禄氏是满洲姓氏,两者不可能误记。这样看来,就是人为被做了手脚。我分析,熹妃很可能是汉女钱氏,而被人篡改成钮祜禄氏。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提高她的民族地位。我们知道,由于早年孝庄规定“有敢以汉女入宫者斩”(《清宫词》),满汉之间实际上并不通婚,汉女要想进宫为妃,必须要先入旗。所以,在清朝实际上存在很严重的民族歧视现象。而满洲人享有很多特权,在宫廷中就更加明显。钱氏作为汉人,不管她是否入旗,地位都会低于满洲人。所以,把她由汉姓更改为满洲姓氏,对她来讲很有意义。二是使她融入了贵族血统。钮祜禄氏为满洲八大姓,《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把钮祜禄氏列进满洲八大姓之中。可以说,这个姓氏,在清朝是一个备受荣宠的大姓,在前朝,也产生过很多历史名人,比如开国元勋额亦都,康熙帝时有辅政大臣遏必隆,其中最有名的要算乾隆时的大贪官和珅了。在清朝的后妃中,有很多都是钮祜禄氏,其中,出了5位皇后,9位妃子。清朝12帝中,就有两位是钮祜禄氏所生,一个是乾隆,一个是咸丰帝,此外,还有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慈安,也是钮祜禄氏。这样,熹妃由钱氏改为钮祜禄氏,就很自然地把她的血统融入到贵族之中,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第二、生子之谜。

熹妃生有一子,那就是弘历。《清皇室四谱》记载:“(弘历)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雍亲王藩邸,母王府格格钮祜禄氏。”其它资料也都做了类似的记载,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可是,在历史上却产生了两个大争议。一是生母各异。关于乾隆帝生母产生了几种说法,有的说是浙江海宁陈家。陈阁老就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他和雍亲王同时生了孩子,陈阁老生了男孩,胤禛生了女孩,是胤禛与陈世倌交换了孩子,重演了历史上“狸猫换太子”的闹剧。有的说是汉女傻大姐所生。雍亲王在热河打猎时,喝了鹿血壮阳,情急之下,和一个丑陋的汉女发生了苟且之事,生下弘历。而官方记载,当然是钮祜禄氏熹妃所生,档案留有记录。真是迷雾重重,让人难以选择。

二是出生地迥异。这就更可笑了,一个人的出生地怎么会产生分歧呢?尤其是皇帝的出生地,一定清楚得很。可是关于熹妃生子的地点,却有两个,一为北京雍和宫,一为承德避暑山庄。这件事的起因,是在雍正帝去世之后,乾隆帝也死了,嘉庆帝也去世了,道光帝即位,过去了三个朝代,一百多年,却产生了熹妃生乾隆帝的地点分歧。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刚刚登基的道光帝发现,在已经拟好的嘉庆帝遗诏中,产生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乾隆帝的出生地给搞“错”了,他认为乾隆帝不是出生在避暑山庄,而是出生在雍和宫。据道光帝自己讲,是嘉庆帝在他的一首诗的注解中有这样的记录:“高宗纯皇帝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清列朝后妃传稿》)。嘉庆帝的遗诏就这样记录了此事,并且已经以国书的形式,发往各个藩属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道光帝一面急忙下诏,追回已经发出的遗诏,一面命人赶紧修改,强行把乾隆帝的出生地一律改为“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清高宗实录》)大家想一想,道光帝为什么在意这样一个100年前的问题呢?我想最关键的理由就是他要以官方的态度,为乾隆帝生母辟谣,告诉世人,乾隆帝的生母是钮祜禄氏,而绝非避暑山庄的丑陋汉女钱氏。

实际上,不管姓氏还是出生地,都是统治者策划的,是有目的的政治欺骗。

正本清源

《甄嬛传》给人们造成了很多误解。单就甄嬛本身来讲,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相有误。

《甄嬛传》中的甄嬛,是著名演员孙俪扮演,这就不对了。查阅史料,发现乾隆生母甄嬛的两种画像。一种是朝服像,一种是乾隆为母祝寿的场景画像。分析这两种画像,看到了甄嬛的真面目:方盘大脸,浓眉大眼。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甄嬛并不漂亮。所以,《甄》剧中的甄嬛扮相不符合历史真实。

二是性格有误。

电视剧中的甄嬛,在复杂多变的宫廷斗争中得到了历练,由不谙世事,遭下人冷遇,到主动出击,足智多谋,甚至敢于置皇帝于死地,可谓“心狠手辣”。

这是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历史上,雍正帝的后宫,一直是风平浪静,几乎没有宫斗事件发生,这与雍正帝狠辣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后妃们大多禁锢在自己的深宫中,无人敢于挑起是非。至于甄嬛,雍正帝在世的时候,她地位不高,兢兢业业地做自己所能;尤其是她与中宫皇后和年妃(剧中为“华妃”)的关系,完全遵循宫中封号,以理行事,从未敢于有任何突破。

三是感情有误。

《甄》剧中,甄嬛与允礼产生了火热的爱情,情节跌宕起伏,结果悲壮而令人惋惜。

先介绍一下允礼。

允礼即胤礼,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母纯裕勤妃。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备受雍正帝信赖。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乾隆即位,允礼任总理事务,管刑部。果郡王一共有两位妻子,生有一对儿女,但是很遗憾,都夭折了。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女。乾隆即位后,把雍正帝谦妃所生弘曕过继给他。乾隆三年二月,允礼薨,年41岁。

所以,允礼没有被雍正帝处死,活到乾隆年间。允礼也不可能敢于染指雍正帝的妃嫔,和甄嬛之间的感情纯属虚构,没有任何依据。

那么,《甄嬛传》中,甄嬛和果郡王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有没有历史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两段历史嫁接过来的:

第一、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与努尔哈赤子代善的暧昧关系,产生一段母子恋情。努尔哈赤晚年,曾流露出要传位给代善,并要把阿巴亥托付给代善的想法,因为满洲人早期有“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三朝北盟会编》)这样的记载,丈夫去世,儿子可以娶后母,哥哥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子,这叫“收继婚”。所以身为大妃的阿巴亥听了努尔哈赤的一番话,便早作打算,和代善提前交往,闹出了关系暧昧的传闻。资料《满文老档·太祖》记载:“吾曾言曰:吾身殁后,大阿哥须赡养诸幼子和大福金。以有此言,故大福金倾心于大贝勒。”

第二、孝庄文皇后和小叔子多尔衮的传闻,演绎为“太后下嫁”。皇太极去世后,孝庄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一段叔嫂恋情。关于这段历史,史家多有论证,这里不做过多阐述。其故事本质是庄妃为了保住儿子的地位,不得已委身有权势的小叔子,但碍于皇家颜面,没有举行所谓的大婚典礼。

所以,甄嬛和小叔子果郡王允礼的关系,就是这两个故事嫁接过来的,后一段故事则更加接近些。

关键词

乾隆与他的生母甄嬛,具有一个非常大的共性,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福”字,娘两个都被康熙帝赞之为有福之人。前文介绍过,康熙帝曾与和妃瓜尔佳氏夸赞乾隆“福将过予”,福气会超过皇帝,那简直就是洪福齐天了。

至于甄嬛之福,同样,来源于皇帝金口御封。

说熹妃有福,不是市井传出来的,而是皇帝说出来的。究竟是哪一位皇帝,会对这样一位女子说出这样的话?是康熙大帝,就是她的公公康熙帝。事情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正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胤禛把父皇康熙帝请到雍亲王住地狮子园,赏牡丹花,其时,12岁的弘历随父王一同觐见康熙帝。康熙帝看见这个孩子长相俊美,又聪明伶俐,十分喜爱。弘历也很做脸,给爷爷背诵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点儿不磕巴地背诵完,康熙帝大喜,感到后继有人,十分高兴。于是,说了一句语惊四座的话,说弘历“福将过予”。然后,他命令雍亲王妃,也就是雍正的嫡福晋乌拉那拉氏,把弘历亲生母亲叫来,要看看。甄嬛就这样,第一次拜见了自己的公公康熙帝。康熙帝看到甄嬛之后,有什么反应呢?《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皇祖连谓之有福之人”。也就是说,康熙帝看了儿媳妇之后,当时就笑了,连连说她是有福之人。

这一次狮子园牡丹台相见,对于甄嬛来讲至少有两大收获:第一、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藉此给自己的儿子带来了福运。按照乾隆自己的说法,康熙帝想通过熹妃的相貌,来预测一下她的儿子弘历将来的命运,是否是一个可以托付江山社稷的人。为此,乾隆帝郑重记下了这个事件,《乾隆帝御制诗文集》:“仰窥皇祖恩意,似已知予异日可以托付,因欲观圣母福相也。”第二、获得了“有福之人”的称号。康熙帝的这番话,不胫而走。不仅王府上下尽人皆知,就连皇宫大内也传开了。这可能是胤禛出于自己政治目的而宣传的,尤其是弘历即位后,把这段对话记录在案,达到了尽人皆知的效果。

甄嬛在宫中的地位由此而不断攀升。本来,熹妃入宫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是地位低下。她的父亲是一个四品典仪官,也就是一个厅级干部,这在等级森严的皇宫之中,是不占优势的。我们在《甄嬛传》中,看到华妃飞扬跋扈,丝毫不惧怕皇后,就连皇帝也要让她三分,就是因为华妃的哥哥年羹尧握有重兵,是皇帝的股肱大臣。可是,以甄嬛这样的出身,想要在宫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很难的。二是她的长相不占优势。甄嬛方盘大脸,方面大耳,浓眉大眼,女人男相,也难怪康熙帝看到之后,会笑着说她,确实不是一个美人胎子。雍正帝对这样一位长相的女人不会久宠的。幸运的是,雍正帝并非一个好色之徒,对于女人的关注,远不如他对储位的关注,不停地角逐储位,淡薄了他对嫔御长相的关注。所以,熹妃的长相缺陷没有被过分放大。

生下弘历,甄嬛就为自己晋升为妃位铺平了道路。所以,雍正帝一即位,雍正元年,她就顺利被封为熹妃,《清列朝后妃传稿》:“顷之,又进贵妃”,实际上,《传稿》记错了,直到雍正八年,甄嬛才晋升为贵妃,在宫中的地位已经至关重要了。到雍正三年,甄嬛就已经成为宫中的二号人物,帮助皇后打理后宫;到雍正九年,中宫皇后病逝,甄嬛总理后宫,大权独揽,成为后宫堂堂正正的头号人物。这等福运,不得不说得益于当年公公康熙帝的金口御封。

甄嬛有幸获此殊荣,不仅自己好运连连,也给儿子乾隆带来福运。乾隆即位之后,自然要知恩图报。

首先,多次陪伴甄嬛游山玩水。乾隆帝出巡是有名的,有好多微服私访的记载。其实,乾隆帝每次出巡,都是打着孝敬母后的旗号。《啸亭杂录》记载:“纯皇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

四次南巡: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共四次出巡,总天数近500天。

三次巡幸五台山: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共三次,达到100余天。

四次东巡泰山:乾隆十三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四十一年,共四次,达到180余天。

两次巡幸盛京,也就是沈阳: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共两次,达到260天。

此外,乾隆帝还陪着母后到避暑山庄29次。可以想见,每次出巡,浩浩荡荡,朝廷要花费大量银两,地方官还要极尽报效之能事,使得太后享尽了人间富贵。

其次,给太后过生日,大摆筵宴。甄嬛做皇太后时是44岁,之后,她做了42年太后。在宫里,儿子给她做了几个十年整寿:乾隆十六年60大寿,乾隆二十六年70大寿,乾隆三十六年80大寿。每次整寿,宫廷内外,大加庆祝,靡费无度:白银10000两,珍珠珊瑚600串,绫罗绸缎100匹,宫里宫外唱五天大戏,上九九大礼,等等。

这样看来,甄嬛确实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