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境外投资发展历程

2.1 概念及历程

本书所称的“ 境外投资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直接或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以投入资产、权益或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得境外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投资活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逐年上升,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多元化。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从政策变化和时间阶段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2.1.1 起步探索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是由经济特区逐步扩大到沿海、沿江的渐进式梯度开发,主要目的是引入急需的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

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13条为“ 出国开办企业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境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提出。中国企业在这个阶段的投资体量较小,基本上是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有企业,且往往带有行政主导的特征。

2.1.2 初步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中国开始全面推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此阶段对外开放的核心特征是规模扩张,主要考虑如何扩大出口创汇和增强自身竞争力,未考虑过多的社会责任。

2000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党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2001年“ 走出去 ”战略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境外投资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1.3 高速发展阶段(2001—2012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是:开放领域扩大,开放模式转型,以及国内体制与世界规则全面对接。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批企业发展壮大,对外投资迅速增长,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每年都能达到一个新的平台,投资的产业领域也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加工、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诸多领域,境外投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

2.1.4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性新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为了应对新的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形势,实现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全面对接,中国提出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主动为自己和别国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4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是一条健步迈向全世界的道路,中国的对外开放从数量的扩张逐步转向质量的提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我国企业在“ 走出去 ”之初主要承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展现了实力,国外业主越来越欢迎中国企业参与投资,而不再是简单的带资承包。如今中国企业的触角已经延伸至世界各地,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引领下,中国迎来了新一轮境外投资热潮,迅速走向了世界经济的大舞台,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