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朋友,你或许早已听说过“模糊逻辑”这个词,但繁重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可能使你无暇阅读那些用成串、成篇的符号和公式表达出来的模糊逻辑学术专著;或许你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数学训练,使你有点见到数学符号脸就变色的心理障碍。但一向以强调精确性著称的逻辑,竟然同模糊性握手言欢,这可能使你颇为好奇:什么是模糊逻辑?它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特点?有何科学价值?可获得哪些实际应用?前景怎样?如何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模糊逻辑?等等。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好,请你稳坐端详,听我慢慢道来。不过,在正式道来之前,先给你说说写作这本小册子的指导思想。

你可能希望首先概括地了解一下什么是模糊逻辑。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模糊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一种超越和修正,是为了认识和处理模糊性而制定的逻辑框架,是一套新的逻辑思想、逻辑概念、逻辑方法和逻辑公式。这样说显得太笼统,但在前言中如此讲也就够了;欲了解详情,你就得像看西洋景那样,“往里边瞧来往里边观”,阅读正文吧。

作为科普读物,本书的写作宗旨是追求科学性与普及性、严谨性与可读性并重,着重介绍模糊逻辑提出的新的逻辑思想、逻辑概念和逻辑规则,尽量少讲符号化、定量化的逻辑演算。但模糊逻辑毕竟不是哲学逻辑,而是一种具体逻辑,至少目前主要是为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而建构的,不可能完全不涉及逻辑符号和公式。我们力求把符号化、定量化的内容压缩到最低限度;然而,要多少窥见一点模糊逻辑的真面目,最基本的符号化、定量化表述还必须有所介绍,否则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朋友,硬着头皮读下去,你的符号恐惧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消失了。

虽然这本小册子是作为科普读物来写的,但也包含某些探索性的话题。迄今为止,对模糊逻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现有计算机处理科学技术问题中的模糊性,但模糊逻辑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人脑如何使用模糊逻辑的机理,而学术界对此一直注意不够,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尚无人论及。作者期望在这本小册子中有所弥补,探讨模糊思维的逻辑方法。既然人人都在实践中应用模糊逻辑,我、你、他都必定积累了这样那样的知识和经验,只不过尚未自觉到。普及性与探索性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在一定程度上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可能,而且很有益处。况且,只要不做形式化描述,谁都可以凭借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独立地对模糊逻辑的某些尚未被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获得自己的体会。如果本书能够诱导你这样做,也就算达到目的了。

虽然作者不同意把模糊逻辑划归哲学逻辑范畴,却并不否认模糊逻辑具有明显的哲学意义。在现有的各种逻辑理论中,最广泛而深刻地运用了辩证哲学的是模糊逻辑。有鉴于此,这本小册子也很重视阐述模糊逻辑的哲学思想,以便引导读者借助辩证法来把握模糊逻辑,又借助模糊逻辑从一个侧面领悟辩证思维的妙谛。

作为一种逻辑理论的模糊逻辑产生于西方,在十多年后才被介绍到中国。但东方民族擅长模糊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极富模糊思维的资源和营养。本书力图把现代逻辑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用模糊逻辑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丰富模糊逻辑思想。作者也希望读者将模糊逻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印证,以求更好地把握它们。

作为对传统逻辑的一种拓广或修正,模糊逻辑的大多数概念和术语是从传统逻辑中借来的,只不过给以模糊化的改造。所以,凡是传统逻辑已有的术语和概念,作者都不加解释地沿用,本书着意解释的只是它们的模糊化对应物。如果你对模糊逻辑的某个概念或术语在传统逻辑中的对应物尚不了解,请参阅传统的逻辑著作。

还有一点必须声明的是,提倡模糊逻辑并不等于鼓吹废弃精确逻辑,而是要改变“罢黜模糊,独尊精确”的不正常局面。精确逻辑和模糊逻辑都是不可缺少的,正确的做法是把它们“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该精确处用精确逻辑,该模糊处用模糊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