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基于生活,可以反映现实,可以产生情绪,也可以寄托情感。
而且人们早就以食为天,穷尽了智慧去探索。
即使到了如今的生活,它仍然是一个重要命题。
网络上不少人这样评价大学生:“大学生不学习,不锻炼,不谈恋爱,把钱都花在干饭上,主打一个GDP。”
这种评价是有趣的,也具备一定的事实依据。
不必追究这话的普遍性,至少,墨兰的身边从不缺少这样的人。
墨兰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骨子里也被烙印上了节约的习惯。
所以,曾经的她不大喜欢告诉大人,她爱吃什么东西,那可能会让家里多一笔开销。
不过,进入大学后,扑面而来的广阔天地,稍微宽裕的经济条件,让墨兰有了接触更多食物的机会。
再加上,周围朋友们经常性地开展聚餐活动,她对于吃的问题开始更加上心。
毕竟,稍微做做兼职,吃东西的钱还是不大缺的......
一年不过四季,一日不过三餐。
早餐是开启新一日的钥匙,而早八,总让大学生提不起热情。
简简单单塞下两个肉包,坚持学习生活的动力也就补充了些。
或者,考虑到最近饮食的情况,墨兰会酌情把一个包子换成鸡蛋,甚至再多花两块钱买豆浆。
吃早餐不是她每日的惯例,只是她基于生理需求的行动。
所以,当墨兰起晚了,或是当她感觉不饿,也或是当她没有心情,早餐就可有可无了......
不论天气是晴是雨,肚子总是准时在中午“空虚”。
如果要问起墨兰对于午餐的诉求,她可能会想,“食春花冬雪,饮夏风秋雨”。
但仅凭借想象力是无法饱腹的,她被迫在现存的条件里做选择。
午餐时间不长,可用余额不多,可供墨兰选择的午饭只能算是勉强足够。
若是下课后墨兰和朋友恰巧走在了一起,那她不介意放弃思考,跟朋友一起去吃同样的午餐。
而若是下课后只有她独行,那她大概率就只会去食堂吃点营养套餐。
食堂的营养套餐,不能用好吃来形容,但也足以果腹。
毕竟只是方便一般学生的实惠套餐,墨兰自然不会对它抱有过多的期望。
秉持着能节省一点就是一点的观点,墨兰以填补肚子的空虚为午餐的主要目的......
慢条斯理地结束午餐,墨兰折叠随身纸巾擦擦嘴。
随后,摆脱周围男生的视线,去倒掉餐盘里剩了接近一半的米饭。
看着如此之多的米饭往剩菜堆里翻滚,墨兰多少有些愧疚。
不过,她胃口也就只有这么大,她只能听家里人的话:
“尽量把菜吃完,这样划算些......”
太阳打着哈欠告退,书本与书包都合上嘴巴,而墨兰的嘴角却微微扬起来了。
转眼间就来到了墨兰最期待的晚餐时光。
划去了一天里任务清单中的各种任务,煎和熬让日子变得美味,食物也于此同时深化了味道。
此后,为了给一天画上好的句号,为了不辜负美味的等待,在饥饿作祟的夜晚,墨兰变得更勇敢一些:
她暂且让消费水平提高些;暂且让聚餐朋友增加些;暂且让好吃的涌进肚里;也暂且让有趣的人们住进心里......
抱着姣好的心情享用晚餐,墨兰观察食物的离合、人物的聚散,观察着这不知该称作命运还是缘分的种种轨迹......
吃着比较合口味的菜,与比较合心意的人聊天,墨兰也看着食物与人物的主从关系在餐桌上间接交替......
当然地,有少数时候,食物只是墨兰与好朋友们聚在一起的噱头,并不够资格做主人公。
相反地,若是主角只是餐桌上的食物,那么那聚餐多半只是走一个形式,其间的人们只是互相礼貌地陪笑着......
小小晚餐也存在高级低级之分,这种阶级是长久存在的,难以跨越。
高级的晚餐,墨兰只在长辈的带领下偶然尝试过几次。
宽敞的就餐大厅,配套齐全的烹饪设备,安静高级的就餐环境,热情端庄的周到服务......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些难得一见的珍馐。
如果没有钱,那些食材就会和极小部分人一样,永远高高在上。
只有钱到位了,那些食材才会走出厨房,走进肠胃......
抛开五花八门奇特的菜名,抛开各具特色华丽的装饰,抛开更高些的营养与更强些的风味。
食物使用更亲民些的,菜名使用人们更为熟悉的,餐饮等级稍微低些,餐食分量稍微足些。
墨兰陪大多数长辈们吃饭,基本就是吃这样的中餐或是西餐。
而这些正式些的餐食,味道多种多样,变化无穷。
其中有酸的,羡慕嫉妒的那种酸;其中有甜的,久别相聚的那种甜;其中有苦的,奔波劳碌的那种苦;其中也有辣的,批评讽刺的那种辣,其中还有咸的,与泪水一般味道的咸......
好在墨兰不咋挑嘴,除了五仁馅的食物,基本什么都可以吃得下,这多样的味道也不例外。
但是,她还是更加喜欢甜蜜些的晚餐,比如,同龄人间的聚餐。
墨兰与同学、朋友的聚餐,相比长辈的招待,显得随意很多。
放长假了,考完试了,过生日了,只需要一个庆祝的理由,墨兰和朋友们便可能进行聚餐。
对于这种聚餐,她总是期待满满。
毕竟,提前节省了一段日子,她就可以放开肚子大快朵颐。
而一到聚餐时分,墨兰的唾液就在口中分泌、打转,她的食欲在心上膨胀、蔓延。
蔓延到火炉上翻飞的烤肉,蔓延到油锅里游泳的鱼肉,蔓延到杯瓶中冒泡的饮品,蔓延到觥筹交错中的欢谈......
食欲渐渐缠绕在食物上,被墨兰吃回肚子里。
不知不觉间,她就已经饱腹了,偶尔还带着些微醺的感觉。
说实在的,墨兰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喝酒,只是对于微醺的感觉十分渴求。
微醺后,她眼中的世界会变得更近些,更亲切些,更具备朦胧的美感,让她陶醉无比。
但是,当走路开始不稳时,墨兰便意识到小脑已经比自己先醉了。
于是,作为女生,她知道自己必须得停下喝酒了,毕竟自己一个人安全最重要。
如果再不节制,让大脑醉了的话,她可回不了归处......
经历了各种规模的聚餐,墨兰发现了自己的钟爱,总结出了些专属于自己的吃货经验。
香蕉、榴莲,这两种水果是墨兰的最爱。
它们有令人愉悦的口感和风味,且在冰凉的状态下更加好吃......
墨兰也爱吃兔肉,不论是冷吃兔还是干锅的做法,她都被兔肉的劲道和香味所征服。
除了这些,墨兰还爱吃生菜包烤肉,爽嫩的虾滑,小郡肝串串......
这些美味的食物,都化做了能量,让她的血液更加滚烫。
最后硬是要说在万千美食中,墨兰最喜爱的,那必然是巧克力和咖啡。
而缘由便是甜蜜与淡淡的苦味相映成趣,让甜蜜更享甘醇,让苦味更具韵味。
......
墨兰不断尝试着新的食物,也不断对食物进行着调味,食物也同时调味着她的生活。
不过,关于吃,有一课她还得慢慢领悟,“对待一些人,要像看待筷子一样,拿的起放得下。”
......
有人一日三餐只是为了生活,有人生活就是为了一日三餐。
而这三餐是生活吗?
不是。
完全不是吗?
不完全是。
......
料理食物还得有油盐酱醋,调味生活只有食物又怎么足够呢?
而对于墨兰来说,音乐就是一个不错的补充。
其实在墨兰很小的时候,音乐就进入了她的世界。
当她才几岁时,奶奶偶尔就会给她唱唱儿歌,除此还有母亲自顾自哼唱的情歌舞曲。
以普遍理性而言,墨兰母亲唱歌并不好听,甚至可以说是全凭感情,没多少技巧。
墨兰似乎也因此有些厌恶唱歌,厌恶那些调子单一,歌词乏味的中文歌曲。
后来,自己慢慢发现了些优质的,有内涵些的国内歌曲,她才减少了些心中的抵触。
然后,接下来与音乐相处的日子,便是墨兰与曾茂分开的日子。
那段时期,音乐成了她很大一部分的精神寄托。
在黄昏,在夜晚,在每一个哭泣的梦里,音乐搅动思绪,使她一次又一次疲倦睡去。
再往后,耳机似乎成了墨兰不用扎针的输液管,不断呵护她,不断治愈她,但也让她身心上的针孔越扎越大......
也不知听音乐听了多长时间,更不知音乐软件墨兰更换了几款,耳机似乎已经和她慢慢地血肉相连。
若是她不小心忘记了带耳机出门,一路上她玩手机都会多少有些不自然。
说的不恰当些,耳机成为了她的临时避难所,音乐成了她的速效救命丸。
至于音乐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感染力呢?
因为思念无声,音乐有声,思念在音乐里蔓延,在墨兰枕边与她共眠......
随着听音乐的时间无限延长,墨兰也总结出稍显独到的音乐鉴赏总结。
首先是美国歌曲,其中许多节奏强,歌词黄;然后是日本歌曲,其中许多情绪强,歌词丧,还有韩国歌曲,其中许多适合搭配荷尔蒙食用。
最后是五花八门的国内歌曲,其中,墨兰最喜欢的,那必然是杰伦和紫琪的歌曲。
他们的歌曲,有内涵,有韵味,也有旋律,反复听也不大会腻......
伴着歌睡着觉,睡着后歌还扬,墨兰与音乐的紧密陪伴,近乎陷入了莫比乌斯环内。
好在,墨兰最终打破了这可能无尽的循环。
解决方案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阳光,还有阳光下的生活。
认真地生活,让她的生活主角不再是音乐与混沌的情绪,让她重新抬起头来。
......
认真生活,淡化情绪与音乐,做到这点说难不难,但也需要很清晰的认识和决心。
那认识是:音乐不是主菜,它能左右情绪,摇摆生活,但它只是调味品,生活远比音乐要多姿多彩。
那决心便是,淡忘掉音乐里那些与自己类似的故事;淡化掉音乐里那些与自己类似的情感;淡漠对待随音乐浮现的故人的面庞。
......
为了不让生活寡淡,墨兰不能缺少了音乐和食物这些东西的调味。
她不断筛选着调味品,反复尝试着使用量,一点点让有滋的生活,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