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人生问题是很复杂的。经历人生很艰难,讲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至于说到人生哲理或人生哲学,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哲人进行了探索,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位政治家说,人不到七十岁没有资格谈人生,这话不无道理。人生的酸甜苦辣滋味无穷,不走到那一步,没有亲身的经验,就体会不到,理解不了。如果人们没有类似的经历,讨论人生哲学也有一定困难;说得过于严肃,会使人感到生硬,难以接受;说得过于平庸,又不免流于轻浮,不能启迪人生。这里不怕人们体验不同,看法不同,只怕根本没有体会,咀嚼人生哲理索然无味。

“哲学”一词意味着热爱智慧,追求真理。智慧、真理从哪里来?来自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探求。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智慧。一个人若能从特殊经验中发现和概括出一般原则,就是智慧;一个人善于参照一般原则处理具体事情,解决人生难题,可谓之精明。哲学不仅要使人智慧,还应教人精明。在这种意义上,有所谓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管理哲学、经营哲学、生活哲学、精神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等等。任何一个特殊领域的问题,在适当的系统概括程度上,都可以成为一种哲学。人生哲学也可作如是观。

一般说来,人生哲学就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理论、人生经验的哲学化或哲学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它要运用一般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有关人生的科学知识,总结人生的经验,并把经验、知识和哲理融为一体,解释人生的实存,阐明人生的价值,指出人生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而展示人生应当所为的生活。

任何一种自觉的人生观,都体现一定的人生哲学,但人生观还不等于人生哲学。人生观人人都有,但普通的人生观带有经验性、偶然性,缺乏理论性和稳定性,因而不能称为人生哲学或科学的人生观。人人都能吃饭,善品其味者不多;人人都会穿鞋,但并非人人都是鞋匠。普通的人生观经过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才能成为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反思,它以关于人生的真善美为内容,力求高于直接经验和偶然性,使哲学的思辨和直接经验相区别,使哲学的反思与一般的思想相区别。总之,人生哲学不能是一堆未经整理的经验或人生观点,而应是经过深思的、系统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人生哲学不同于普通的思想问题解答、人生难题解答或“处世秘诀”,它要探求的是贯穿人生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要解决个人在其与社会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中心问题,是在社会群体关系的大背景下探讨个体的人生过程。把这个中心问题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到这样三个问题: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够成为什么?我所思考的人生哲学体系,概略地说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照顾两个方面,回答三个问题,阐明人生的寿律、人生的阶段、人生的实存、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纯朴、人生的崇高、人生的不朽;向人们展示人生的真、善、美,启迪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样一种人生哲学体系,可以称之为“人生哲学导论”,也可以叫做“哲学的生命论”。人们不是都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吗?究竟应当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碰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父母的嘱咐,有医生的忠告,还有交警的警示等等,但最终还是要由每个人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明智地驾驭人生。人生哲学或哲学的生命论,都是讲一个主题,即人生的真、善、美,就是给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提供驾驭人生的哲学智慧。珍惜生命就要用哲学的智慧去把握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人生要有哲学做指导,没有哲学指导的人生,是不自觉的;同样,哲学要能够指导人生,不能指导人生的哲学是不现实的、片面的。人们的生活实践,自觉不自觉地都有其相应的哲学指导,而各种哲学体系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导、影响着人生。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改造世界,还要解释人生、改进人生,赋予人生以应有的意义,引导人生得到能够得到的幸福。

人生复杂易变,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还要有理性、理想和原则,要有生存的精明和方策。真正有远见、有价值的人生,是经过深思的人生,是有哲学和科学指导的人生。人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的人生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古往今来,凡是认真对待自己人生的人,都对人生做过认真的思考,力求在这段独一无二的生命时间内创造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因此,他们能及时总结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从而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人生的智慧得自于人生的实践,但经过实践并不等于就有了智慧。要从人生实践中得到人生的智慧,还要按照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思索和把握实践,找到人生世事的真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在人生实践中得到更多的主动和自由,使有限的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即使做一个平凡的人,也要平凡得堂堂正正,在平凡中显现出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生就是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这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两点限定的时间内展开的。因此,我们的人生哲学体系,就可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这个过程。但是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有一首歌词这样写道:

没有梦想,现实有什么意思?

没有欲望,得到有什么意思?

没有感悟,看见有什么意思?

没有付出,爱情有什么意思?

没有死亡,生命有什么意思?

没有永恒,曾经有什么意思?

(原歌词顺序稍有改动)


我们的生命被限定在生与死这两点之间,但我们的人生哲学思考却要超出这两点之间的限制,从梦想到现实,从现实到永恒,从人生的寿律讲到人生的不朽,思考人生的真、善、美,就是要悟出其中究竟“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讲真、善、美呢?因为人生本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善、美是人类生活的主流,是人生不息的追求。这里所说的“真”,是指人生的实存和本质;所说的“善”,是指人生的实践和创造;所说的“美”,是指真与善的统一所达到的形象和境界。真是善的基础,善是真的实现,真与善本身具有美的基因,其升华就是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极致,就是哲学家们称颂的“理想之神”。

每个时代都有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价值目标,人生应该与自己时代的价值目标相一致。能否自觉地、正确地把握时代的价值目标,是贤能之士与愚蠢之人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意识是否成熟的标志。

责任意识是人格的精神之骨。高度的责任心是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人正是透过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才具有无可代替的尊严;只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出有益的贡献,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价值。

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世人皆知;还有一句名言“德性就是力量”,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人们,应该把经验、知识和哲理融于一身,在改革的实践中,志其所行,亦行其所志。

我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是从1982年的人生观大讨论时开始的。那时青年们提出了许多人生问题,反映出新时代青年在经过社会动荡之后的困惑和追求,理论界和教育界应该有所回答。然而,对人生问题单从经验上给予回答,并不能使人得到一以贯之的理性指导;有些问题用习以为常的道理去解释,又往往似是而非。我想,就事论事,解决具体问题固然重要,但长远之计还在于建立一种体现科学人生观的人生哲学。当时,有人在青年中演讲人生的真、善、美,虽然没有做出系统的理论解释,但却以其鼓动性为人们呼唤了人生的真、善、美。我感到应和青年们一起思考人生的真、善、美。我虽不擅长鼓动,但自信还能思考。人生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只有以理智支撑的情感才能是持久的、坚定的。于是,我开始构思真、善、美的人生哲学。

最初构想的结果,是一个包括群体和个体人生的人生哲学纲目。我对一些朋友谈论初拟的纲目和一些想法,得到许多朋友的支持。1987年春,我的整体思考形成了以个体的人生为研究中心的人生哲学体系,把群体人生作为大背景,回答“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够成为什么?”这样三个问题。这就是所谓“抓住一个中心,照顾两个方面,回答三个问题”的大框架构想。1988年下半年,我按照新框架,在我校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班开设了人生哲学选修课。一边写,一边讲,讲完之后便形成了这部书的初稿,并得到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焜焘教授的好评。他撰写的评论文章,把我的思路、观点做了画龙点睛的勾画,阐发出一个具有深刻思辨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思路清晰,观点深邃。我把这篇文章放到书前作序,亦可视为全书的导论。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读者理解全书的内容和较为抽象的逻辑体系,另一方面也是对萧先生的纪念。

自初稿写成以来的十几年间,我只要有机会就重读、思考、修改书稿,断断续续,不知改过几稿;伴随着我的人生过程,真有读不完的兴致,也有改不尽的思想,好像那是我一辈子都要去完成而又完不成的任务。我想,这大概就是所有讲人生的书难以摆脱的命运吧。

这次出版,王思平同志帮助整理了研究参考书目,田俊玲女士曾不计昼夜打印和校对过书稿。此外,还得到张国春、李萍、鄯爱红、肖巍、栗玉仕、牛京辉、张业清、王莹、韦正翔、高兆明、王易、马巨芳、李清栋、王彩玲、胡真圣、孙英、胡林英、靳海山等诸位博士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卫建国、曹凤月、黄显中、关洁的大力帮助,他们通读过全稿或部分章节,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或参加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这本书虽然经过长时间切磋琢磨,几易其稿,但仍有诸多欠缺,在此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