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网络边界与主权疆域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创造了互联网的奇迹,也创造了人类沟通、社交、生活与工作的新空间。随着网络空间的社会属性不断丰富、与物理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安全隐患也得到了民众与国家层面的重点关注,因此,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人类生存的第五疆域,国家主权的相应职能和权力也随之投射在网络空间中。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网络主权,就是指国家有权决定采取何种方式、以什么样的秩序参与网络空间活动,并有权在网络空间利益受到侵犯时采取保护措施,决不允许外来干涉。通常,网络主权管辖权大致包含以下四种权利。

·管辖权。是指主权国家对本国网络加以管理的权力,比如通过设置准入许可,限制未被授权的网站接入到网络中,对不服从管理的信息系统与网络设施立刻停止服务,以及对网络空间和网络生态加强整顿等。

·独立权。是指本国的网络可以独立运行,不用受制于别国。

·防卫权。是指主权国家具有对外来网络攻击和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

·平等权。是指各国网络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互联互通,达到共享共治。

对于任何国家主权实体来说,主权疆域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利益诉求。既然是主权疆域,那么必然需要定义边界范围。众所周知,在物理空间中,可以通过界山、界河、界碑或者地理坐标数据来划定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线,确定各自的主权范围。但网络空间中,问题突然变得复杂起来,虽然还可以沿用主体国籍或设备所在地的原则进行划分,但数字世界中的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具有一种几乎无限的连通性,并且这种连通性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这让网络边界变得异常模糊。宏观上,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网络因为社会分工、公共事业、跨国公司、商业流通和政治合作等原因,无比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了;微观上,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数字经济不断推进大数据中心与算力网络的建设与发展,IaaS、PaaS、SaaS各层的运营商、服务商、用户都有不确定性,往往会打破组织甚至国家的边界。因此,物理空间的边界难以直接置换给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由各式各样的计算机,光纤、电缆、交换机/路由器等通信设备,TCP/IP等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业务软件、管理软件以及海量数据等庞杂的元素构成的,软硬件与管控政策共同决定了用户能够如何访问网络、传输数据和运行业务。在网络空间中,代码与法律、市场及准则共同规制着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也决定了网络空间中主权的行使方式会与物理空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网络主权的概念是伴随着争议逐步发展起来的。争论的一方在网络空间中的各方面能力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大谈网络无国界,网络空间是全球公共领域,不应受任何单个国家所管辖与支配的观念;争论的另一方观点是,网络基础设施、网民、网络公司等实体都是有国籍的,并且都是所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理所应当受到所在国的管辖,而不应该是法外之地。

中国是网络大国,捍卫网络主权非常重要。我国在2015年7月通过并实施的新《国家安全法》第一次从法理上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不难理解,中国境内的网络,当然属于国家主权管辖范围,我国有权对境内的互联网通过立法、司法进行管理。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我国明确提出尊重网络主权,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网络主权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网络空间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网络边防”来保卫“网络领地”。而网络靶场是构建网络空间安全防线的重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