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孩子沟通的底层逻辑:给家长的21个行动指南
- 刘乙了
- 1841字
- 2023-08-28 20:11:21
“看见孩子”是为了更好地养育孩子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得越来越优秀,能够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看见孩子的三个层面,看见他的客观存在、不同内在和真实需要。如果看不见,就永远无法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解决他存在的问题,因为你总会按照自己心里的完美标准去教育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抱怨:
“我觉得我儿子至少应该考95分,结果他只考了70分,你说我能不生气吗?”
“我觉得这点作业他1个小时绝对能写完,结果他写了两个小时也没写完,你说我能不发火吗?”
你会经常性的情绪失控,会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说教,会想尽一切办法逼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这就像你手里拿的是一个手机,却看不见它是个手机,而坚信它应该是一架小飞机一样。手机有手机的功能,按照它的功能去使用它,它才能带来最大的价值。如果你看不见它作为一个手机的价值,非要把它当作一架飞机来使用,使劲地把它甩出去,它非但不能飞起来,反而会重重地摔在地上。
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和创作艺术品的过程很像。所有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像一张白色画布,每位父母都像是在画布上作画的人。刚拿到这张白布的时候,几乎每位父母都还没有掌握很好的画画技巧,既没有学过,也不觉得自己应该去学。可能只是看到过很多优秀画作(别人家的优秀孩子),就自信满满地大笔一挥,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但是画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幅画画得好丑啊,和优秀作品的差距太大了!自己完全接受不了。
这时很多父母便开始反思:可能是画画的方法不对,应该掌握一些正确的技巧。于是开始学习,买各种讲方法的书,到处跑去听课。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感慨自己做错了很多,后悔没有早一点儿去学习,觉得自己从最初构图到每一次下笔都是有问题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涂掉重来。
他们觉得既然学习了那么多正确的方法,自己完全有能力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不如干脆把之前的半成品用白色颜料全部掩盖掉。他们完全看不见自己当下面对的已经不是一张白色画布了,只想尽快地呈现优秀作品。有的直接选择放弃前面那张面目全非的画布,重新拿一张画布。
这就是很多家庭的教育现状,第一个孩子没有教育好,那就生第二个,老二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教育方式养育。类似的情况,我在平时的咨询工作中经常见到。
教育孩子和作画终究还是不一样的,一幅画没画好,可以丢到一边,然后再拿一张新的画布重新创作。而面对一个孩子,如果你因为不能接受他现在的一切而轻言放弃,那么这个孩子只会越来越差。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基于过去的教育结果,结合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到因“孩”施教。要想真正做到因孩施教,首先要看见“孩子”、看懂“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看见孩子”的三个层面。只有做到看见,你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很多父母的误区是,只在意自己掌握的方法够不够多,却极少思考如何更恰当地使用方法教育孩子。其实真正的高手是,能抓住关键点,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就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能够通过巧妙勾画,把画布上随意洒落的墨迹变成一幅优美的画作一样。同样的道理,每个孩子所呈现的问题和现状都可以成为未来优秀的基础。
此刻,我希望每一位阅读本书的父母都能够静下心来,回顾你过去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然后用心看见孩子的一切。如果孩子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是70分,那么要看到孩子就是70分的水平,距离100分还有30分的差距,这就是他的现状。父母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70分,然后按照他的实力为他提供70分水平所需要的支持。缺什么补什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提升成绩。
其实,不论你的孩子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拖拉磨蹭也好,脏话连篇也罢,哪怕他没有学习动力,自暴自弃,只要你能做到先看见他的现状,再基于现状一一解决问题,不盲从,不跟风,脚踏实地地养育,就一定能走出教育的困境。
特别说明
为了帮助大家学会并真正做到“看见孩子”,在本节的最后,有两个练习需要大家用心完成。
练习1,完成父母自测表
父母先独立完成自测表(附后)中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和孩子确认答案,让孩子为你的测试打分,并且让孩子在你写错的题目上补充正确答案。
练习2,写出感受和想法
通过完成练习1的自测表和与孩子对比答案,你有怎样的感受?通过阅读本节内容,你产生了哪些想法?可以把这些感受和想法写下来。
希望大家接下来阅读每节内容时,都能够认真对待练习,并且真正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你才能一步一步地找到你本该有的样子,看到你的孩子本该有的样子,培养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