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的真实存在

2019年8月的一天,一位杭州的妈妈带着孩子来找我做咨询。当时我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觉得眼前这个孩子应该是一个8岁左右的男孩,因为这个孩子的穿衣打扮和发型完全是一个标准男孩的形象。但是通过沟通才知道,这是一个7岁的女孩。我当时就询问这位妈妈,为什么要把女儿打扮得像男孩呢?这位妈妈当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困惑,她一再强调不是自己想那样打扮孩子,是孩子从小就喜欢男孩喜欢的东西。通常女孩喜欢做的事情她都不喜欢,不喜欢穿裙子,只喜欢穿中性一点儿的衣服,喜欢踢足球,喜欢男孩玩的各种玩具。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这位妈妈身上。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位妈妈思想当中一直有“必须生儿子”的固有认知。她的母亲当年就是因为没能生儿子,受到公公婆婆的“歧视”,而且她的母亲一直在向她抱怨因为生了她这么个女儿,才受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待遇。这位妈妈第一次怀孕时就特别想生一个男孩,但是没有如愿。其实,她的公公婆婆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的丈夫也从没有说过一定要生个男孩。但是她心里一直觉得没有生男孩对不起自己的丈夫。

于是,在她一再坚持下有了第二个孩子。第二个女儿出生以后,她打消继续生男孩的念头,但是心里并没有接纳第二个孩子也是女孩的事实。她一直按照自己想象当中男孩的样子培养二女儿。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给二女儿传递自己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可以说这个7岁女孩表现出的所有喜好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迎合妈妈的心理需要。所以,通过7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二女儿就越来越像男孩的样子了。

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因为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强加给了孩子很多自己的需求,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压抑着自己的真实需求,久而久之就成为案例中呈现的样子。

她明明是一个女孩,难道妈妈看不见吗?当然看得见,但就是“不去看”。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有养育男孩的需求,这个“需求”强烈地影响着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养育方式。更重要的是,3岁前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认知都是源于身边人的传递,基本上父母传递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妈妈完全有能力主导自己孩子生命初期的成长方式,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这位妈妈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左右孩子的成长。

如果一位妈妈生下一个女孩后,非常喜悦地接纳了她,完全看得见女儿的真实存在,那么她会怎么养这个孩子呢?可能会给孩子准备各种好看的衣服,每天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甚至从她出生后的第一件小衣服都能看出她的性别。尽管在3岁前,孩子对性别区分没太多认识,但是身边的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女孩世界的样子了。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中,孩子大概率不会在7岁的时候成为一个“假小子”。

可以说,这就是“看见孩子”和“看不见孩子”在养育上的区别,也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不是看不见孩子的性别,而是看不见孩子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存在,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孩子本身的样子。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学习机器”一样去培养,完全不考虑孩子的真实水平和客观现状,直接按照自己想象中孩子该有的样子,给孩子定高标准和严要求。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很少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因为他们完全看不见孩子的进步,只能看见孩子和他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之间的差距。

所以,学会看见孩子是读懂孩子的第一步。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看见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