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由引领产业革命到主导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工业革命从北方开始兴起,并逐步席卷整个国家。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爆发后,工业资本主义的主导地位得以稳固确立。生产关系的调整大幅度释放生产活力,美国迎来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兴起以钢铁、机器制造为主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到19世纪末,美国已完成产业革命,由农业国转变为新兴工业国,并超越英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进入20世纪,美国在持续引领科技产业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世界经济运行关键环节的影响和控制力。

第一,引领先进科技并占据国际垄断资本主导地位。在越趋坚实的工业基础上,美国在电气、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电气、石化、汽车等新兴工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国家的升级。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使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升,生产方式由以中小企业自由竞争为主,转向垄断财团占主导地位,美国最早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远离战场且大量供应物资而持续获得发展;大萧条虽然对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产生严重冲击,但是凯恩斯主义的推行使美国率先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相对缓和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再次引领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新材料等新领域的科技产业革命,20世纪后期,美国继续引领信息、网络、生物等领域的科技革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而随着殖民体系瓦解,资本主义一体化市场得以扩张,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美国在掌握先进科技的基础上,成为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到2001年,美国拥有世界500强上榜企业的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峰,有197家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收入占到500强企业总收入的42%。[7]而1995年,日本在达到最高纪录的时候,有149家企业上榜,只比同时期的美国少2家;但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日本企业的影响力相应减弱,美国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越趋强化。

第二,扩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规则体系。20世纪前半期,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由自由竞争转向垄断继而转向国家垄断,但在国际范围内,发达工业国仍然着力推行自由资本主义。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世界经济呈现“两个平行市场”。战争冲击及国家干预的影响,使资本主义市场陷入分割。1947年,美国等发达工业国主导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署,其宗旨就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此后,关贸总协定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多边贸易机制,先后经过八轮谈判,成员国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得以减少;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贸易规则还被扩大至农产品、服务业,知识产权和投资问题等也逐步被纳入谈判议题。在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参与方主要实行计划经济,经济体之间相对封闭;但集中国内资源驱动工业化,使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发展迅猛。对于相对独立的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主要采取总体遏制、和平演变、经济封锁等战略。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苏联戈尔巴乔夫上任,推行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新思维、新改革,致使社会主义方向发生偏转,社会主义阵营趋于瓦解。很快,苏东政治、经济、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并最终导致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对于转型国家,美国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着力推销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推动其实施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稳定化”为核心的“休克疗法”,加速其向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对于拉美、东亚等发展中国家,美国也在债务谈判、经贸协议中输入新自由主义变革内容,从而使资本主义市场一体化的范围大幅度扩张、自由化强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凭借领先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在自由世界市场中快速转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弃、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放任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的过程中,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一体化空前高涨。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正式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规则体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第三,确立并巩固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际金本位制。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英国等老牌工业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而1945年,美国GDP占到了世界的56%,工业产值占到世界的40%以上,黄金储备更是占到75%。在强大工业和经贸实力基础上,美国开始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最终抛弃英国凯恩斯提出的方案,而选择了以美元为中心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怀特方案。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相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相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前者负责调节 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后者则促进国际投资,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保障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的国际货币金融制度。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导致经济实力有所削弱、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储备外流,影响到美元国际信用,美元危机频频爆发。1971年,美国停止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1973年,主要西方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产保价,石油价格飞涨,西方国家陷入滞胀。1974年,美国与沙特签署“石油美元”协议,石油销售以美元计价。美元与黄金解绑,转为锚定石油这一世界工业血液,实际上进一步巩固了美元信用货币在国际货币及经贸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第四,强化对国际能源石油的干预与影响力。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催生能源革命,近代石油工业在美国诞生。不到20年,标准石油公司即成为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在美国石油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70%~80%的时期,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几乎控制了美国90%的石油市场。由于反垄断,标准石油被美国最高法院分拆;随后,由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美英巨头重组成的石油“七姐妹”,进一步开启世界石油业的“寡头垄断时代”,它们全面掌握中东油气资源,几乎控制了除北美以外90%以上的原油生产、油气输送、炼油和销售。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以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维护自身利益。从提高利润分成,到利比亚、沙特、伊朗等国纷纷收回本国油气所有权,以及1973年后,OPEC采取减产、禁运、提价等方式联合抬价,“七姐妹”巨头体系瓦解。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美国主导的西方主要能源消费国于1974年成立国际能源署,以协调能源政策,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此外,美国还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推出石油美元,以及利用海外军事基地,控制石油运输通道等。从此,美国由以往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直接垄断,转为运用经济、贸易、金融、军事等多种手段影响、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及其定价权。

世界核心生产与技术、国际经贸规则、国际货币、主要资源,是影响世界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美国在强大工业和经贸实力基础上,分别建构起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架构和权力机制,从而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