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 朱之鑫等
- 702字
- 2024-03-28 18:46:05
(二)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科技成果只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释放出经济贡献。培育发展新动能需畅通创新链到产业链的传导路径,鼓励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优化,维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1)强化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并不是夕阳产业,即便是夕阳产业也不是没有发展空间。只要通过新技术赋能就能重构传统产业链条,促进其降本增效和焕发活力。要充分利用现有科创成果,加速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大做优做强,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全国各地不得不寄希望于培育接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前瞻性地谋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提升新兴产业集中度,谨防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以此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势。
(3)加快发展带动作用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随着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组织协作更加紧密。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离不开更强大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发展。加快推动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释放数据、技术、信息等新型要素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催化倍增作用,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数字化转型、个性化定制、多链条集成、工业互联网和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实现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