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评传:增订本(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 巩本栋
- 2838字
- 2023-08-04 14:57:32
第一节 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与维持
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四年正月,金以重兵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退兵,数月后再次南侵伐宋,并于闰十一月攻破汴京。次年春,掳徽(赵佶)、钦二宗而去,二月六日,废宋钦宗,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宋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高宗,史称南宋。从那时起,直至金、宋先后为元朝所灭,宋、金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屡屡兴起,然而,除建炎三年(1129)金兵长驱直入,宋军几无还手之力,高宗仓促浮海而逃,幸免于难之外,其余多是互有胜负,以和议而告结束的。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金朝废伪齐刘豫,左副元帅完颜昌遣宋使王伦南归,许宋议和,拟归还原由伪齐管辖的宋陕西、河南地和宋徽宗灵柩,以及钦宗、高宗生母韦氏等,宋、金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宋向金称臣纳贡。九年,金完颜宗弼发动政变,杀完颜昌。十年,调发数十万大军,分四路向南宋进攻,以收回前此拟归还宋朝的河南、陕西等地,和议遂废。然而,此时宋、金双方的军心与实力等,已发生变化。金“三军之士,往往皆曰:自开拓以来,大事既定,申画封疆,亦有年矣,何故罢于奔走,违越分疆,远屯戍,守他土;何若并一措画,惟军与民,皆得活息”[1]。而以恢复相号召的宋军将士,士气则显然要高于金兵。同时,宋军韩世忠、岳飞等诸部,自建炎以来,在与金兵和伪齐刘豫的多次作战中,也在收编抗金义军、溃军以及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扩充和壮大。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六》载,“建炎之后,诸大将之兵浸增,遂各以精锐雄视海内”[2],这是合乎事实的。所以,金兵起初似乎十分顺利,“河南诸郡,望风纳款”,“陕西州县伪官,所至迎降,远近震恐”[3]。然在兴仁府(今山东菏泽西)境内,已遭到李宝所率忠义军马的阻击。六月,完颜宗弼率兵攻顺昌(今安徽阜阳),更有东京副留守刘锜据城以逸待劳,短兵相接,大破金兵。金右副元帅撒离喝在泾州(今宁夏泾川),亦为泾原经略使田晟所败。七月,宗弼率军与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战于郾城(今属河南漯河),再次失利,死伤甚众。宗弼转军攻颍昌(今河南许昌),为湖北京西宣抚司都统制王贵、姚政等所败。宋在其他战场也连连奏捷。不过,其时宋高宗却连下诏书,命岳飞、韩世忠等不要贪图攻城略地,而要见机收兵。于是,诸将先后退兵,河南已复州县重又落入金人手中。绍兴十一年(1141)春,金都元帅宗弼又渡淮攻宋,宋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判官刘锜、都统制王德率军与金兵战于柘皋(今安徽巢湖东北),大败金兵。而此后金兵又攻下濠州(今安徽凤阳),邀击杨沂中等部,宋军亦溃败。宋、金各自退兵。金攻宋不能取胜,已有议和之意,宋则以和为上策,双方往来议和,终于达成协议:宋、金两国以淮河为界,宋割唐州(今河南唐河)等四州与金;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绢、银各二十五万匹、两;金归还宋徽宗灵柩和高宗生母韦氏。次年和议生效,史称“壬戌之盟”。此后,宋、金间没有大的战事,两国彼此相安二十年。从这次宋、金双方作战的实际情况看,金兵显然已不能如建炎初年那样所向披靡,而宋军的作战能力则大为提高,宋、金交锋,宋军反已多占优势,以致后来宗弼谈起这次战争,也不得不承认宋朝“军事强盛,宜益加和好,俟十余年后,南军衰老,然后可为寇江之计”[4]。以这次战争为标志,宋、金双方对峙的局面实际上业已形成。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败盟,发兵数十万大举攻宋。当时,金国内部的形势并不好。统治集团各派之间斗争激化,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军民厌战情绪强烈。就在海陵王大规模签军南侵的前后,反金义军已纷纷揭竿而起,“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或以十数骑张旗帜而行,官军莫敢近”,而在金军南下的过程中,“将士自军中亡归者相属于道”,至有“举部亡归,从者众至万余”[5]。十月,完颜亮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被宋将魏胜、李宝击退。十一月,完颜亮率兵自西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时采石宋军无帅,文臣虞允文至采石犒师,即召统制时俊、王琪等聚议,激励诸军,凭借宋军水战长技,以车船、霹雳炮等大败金兵。完颜亮又欲从瓜洲渡江,而当时金曹国公乌禄发动政变,已在北方称帝(称帝后更名雍,是为金世宗),金兵厌战,军心已乱,结果完颜亮为部下所杀,金兵北归。
南宋孝宗(赵眘)即位后,锐意恢复,任用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然宋、金之间毕竟已二十年未曾用兵,宋朝军备也已松懈,仓促起兵,各方面准备皆不充分。隆兴元年(1163)五月,张浚命御前都统制兼淮西招抚使李显忠、副使邵宏渊率十三万兵马出师北伐,收复灵璧(今属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宿州(今属安徽)。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率军反击,宋军败,退入宿州州治符离城中。邵宏渊与李显忠不和,不肯力战,诸将相继违令逃遁,金兵追击,宋军大败。而此时宋廷内部和议之论再占上风,孝宗遂不得不同意与金再次议和。次年,和议成,宋、金为叔侄之国,岁贡改称岁币,各减五万,其余大致与绍兴十一年和议条款相同。和议从第二年乾道元年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此后四十余年,宋、金两国没有大的战事。
宋宁宗(赵扩)嘉泰末年,金受蒙古攻扰,国势渐衰,宋宰臣韩侂胄意欲北伐,得到辛弃疾、郑挺、邓友龙等人的赞同和支持。开禧二年(1206)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然宋军备战仓促,诸路出师先小胜后皆不利,加之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变,宋又不得不向金求和,金提出苛刻条件,和议未果。次年,四川宣抚副使司随军转运安丙等谋杀吴曦,金兵在川、陕战事亦不利,金大帅仆散揆及宗浩也先后病死军中,宋朝局势出现转机。然此时宋礼部侍郎史弥远竟密谋杀害韩侂胄,并向金求和。嘉定元年(1208),和议成,宋增岁币至三十万两、匹。其后金国力日衰。嘉定十年宋金复又开战,直至金亡。
综观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是互有胜负。无论是哪一方,虽似乎有战胜对方的机会,但实际上皆难以如愿,而不得不以和议告终。即如建炎三年金兵渡江作战,宋军溃败,宋高宗航海逃遁,形势岌岌可危,然张俊仍有明州(今浙江宁波)之捷,牛皋有宝丰(今属河南)之胜,而韩世忠与完颜宗弼相持于黄天荡(今江苏镇江至南京一带)达四十余天,屡败金兵,以至宗弼“色益沮,乃求假道甚恭”[6],军势尤为穷蹙。而绍兴十年(1140)宋金之战,宋军诸路皆告捷,岳飞之军连下河南郑州、颍昌等数城,然诏下班师之日,“其下请还,飞亦以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后,乃宣言进兵深入,逮敌已远,始传令回军。军士应时皆南乡,旗靡辙乱。飞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7]以此“应时皆南乡”之军心,孤军深入,要继续北上与金人作战,能坚持多久?宋朝故土能否恢复?也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绍兴三十二年二月,金人攻蔡州(今河南汝阳),被侍卫马军司中军统帅赵樽击退,死伤甚众,然“金人既败,犹能整顿行伍于西原,分八头,每一头以两旗引去,以示有余。官军望之,皆不言而咨叹”[8]。如此则金人亦不易胜之。因而,南宋与金国的相互对峙,尤其是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宋、金和议达成以后相持局面的出现,从军事上看,已是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