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航运兴起

到了南宋时期,蒙古南侵,重庆成为军事重镇。

彭大雅根据半岛的地势修筑城墙,加高加固,形成了重庆古城墙的基本格局。

这一时期的建设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末,农民军首领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

朝天门码头成为了大夏国水陆运输的总枢纽,凸显了其在交通和物流中的重要地位。

明朝时期,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旧城基础上对重庆城进行了扩建。

戴鼎信奉道教,讲求风水,因此在筑城时取九宫八卦之象,设立了十七座城门。

其中,“朝天门”是规模最大的城门,因其面朝当时的都城南京而得名。

明末时期,为了加强水陆交通的衔接与管理,重庆设立了朝天水马驿。

这一机构不仅负责水路的运输,还兼顾陆路的驿传功能。

到了清代,重庆府城依然保留着坚固的城墙,其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沿江为池,凿岩为城”,充分利用了长江和嘉陵江的天然屏障,并在沿江一带筑有包括朝天门在内的九座城门。

这些城门不仅是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城内外的交通要道。

在城门外,江岸设有多个码头,以便于客货运输。

同时,清代又新设了朝天陆驿,进一步完善了水陆交通网络。

然而,早期朝天门一带多为官家用地,主要用途是迎接皇上圣旨和钦差大臣。

因此,朝天门码头在当时是不允许一般民船停靠的。

这一规定体现了朝天门作为官家重地的特殊地位,普通百姓和商船只能使用其他小码头,而最大、最好的码头始终留给官船使用。

进入晚清时期,随着重庆水运贸易的日益发达,朝天门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朝天门的城门和城墙均用大条石砌建在临江的半坡上,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防御能力,还极大地方便了客货运输。

1890年3月,中英两国签订的《烟台条约续增专约》明确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与各通商口岸无异”,并且“英商自宜昌至重庆往来运货,或雇用华船,或自备华式之船,均听其便”。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海关设在朝天门附近的粮帮公所。

1891年,重庆被开辟为商埠,朝天门被设立为海关,标志着其在商业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1927年,重庆正式设立为市。

为了有效解决街道狭窄和交通拥挤的问题,市政部门决定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拓宽码头通道,并重新整修了朝天门码头和嘉陵码头。

这一工程规模宏大,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城墙、门楼和房屋在内的许多旧建筑被成批拆除。

在这次大拆大建中,朝天门城楼作为历史悠久的标志性建筑,也未能幸免,成为第一个被拆毁的旧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