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雅史(全两册)
- (美)罗伯特·J.沙雷尔等
- 1262字
- 2024-11-04 19:30:08
高地
沿岸平原北部地区平均海拔为800多米,生态多样,资源丰富,地质活跃。三个大陆板块在此交汇,引发毁灭性的火山爆发和地震,导致附近居民频频受灾。海拔的差异产生了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低地峡谷从边缘深入到内部,流向海洋的河流绘出了峡谷的模样。尽管这片山地有许多分支,人们一般认为这里有两个主要的高原地区:一个在南部,人口密集,近期火山活动频繁;另一个在北部,较少受到干扰,地势形态古老且多变。
大多数高地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至25℃(59℉至77℉)。在海拔3000米以上、人烟稀少的火山高坡,以及该地区最高的山脉——阿尔托斯·库丘马塔内斯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普遍较低,有频发的霜冻和偶然的降雪。在大部分高地,1月到4月为旱季,5月到12月为雨季。虽然雨季可能会带来持续数天的稳定降雨,但上午通常是晴天,而下午或晚上通常有阵雨或雷暴。降雨量沿北部逐渐增多。在恰帕斯和上韦拉帕斯,年平均降雨量超过3000毫米(约120英寸)。其他一些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2000毫米至3000毫米(约80英寸至120英寸)。在避开盛行东北信风的地区,降雨量要少得多,比如莫塔瓜(Motagua)山谷的内部和恰帕斯低气压区中部,其年平均降雨量少于1000毫米(图1.6)。
人类长期定居使得高地上原有的动植物大幅减少。在很多地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合林已经有所减少。尽管如此,在偏远的地区和海拔更高的地段还是能看见橡树、月桂、枫香树、梾木和许多种类的松树。在高海拔地区,松树通常占多数,有时也能看到柏树或杜松。
早在永久定居点和农业出现之前,猎人和采集者就在玛雅高地上游荡。高地的发展似乎比太平洋海岸来得晚,尽管许多早期占领的痕迹在火山深处和冲积物之下未被发现。大部分北部高地的人口没有南部高地那么密集,但那里与太平洋平原共享着玛雅文明的早期发展成果。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主要的人口中心位于最大和最富饶的高原山谷中间。坐落在危地马拉山谷的卡米纳尔胡尤在玛雅文明发展早期统治着整个南部高地。邻近的地区则由一些重要的中心统治,比如,在西边,是位于恰帕斯中部洼地的恰帕德科佐(Chiapa de Corzo);北边为萨拉马峡谷(Salamà Valley)的埃尔伯顿(El Portón);玛雅地区东南边则是查尔丘阿帕(Chalchuapa)。后来,在低地玛雅文明的鼎盛时期,在西部高地、上韦拉帕斯的查马峡谷和东南部高地的亚松森米塔均能发现低地文化入侵的痕迹。玛雅地区两个主要首都在过渡性的高地-低地山谷中繁荣起来,它们服务于重要的贸易路线。科潘位于南部高地的东部边缘,托尼纳(Tonina)位于北部高地的西北部边缘(图1.1)。
在被西班牙征服前的几个世纪,高地聚落开始从谷底转移,直到大多数主要的中心被安置在更容易防御的地方,比如被峡谷包围的山顶或高原。在这里,西班牙人遇到了占统治地位的南部玛雅高地王国的首都,如乌塔特兰、伊西姆切和旧米克斯库。自西班牙殖民时期以来,南部高地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浪费和牛羊的过度放牧导致了水土流失,致使整个地区几乎无法居住。人们想尽办法扭转这一局面,甚至重新造林。然而,现代高速公路的发展、伐木作业、矿产开采和水力发电厂仍然威胁着这个美丽地区最偏远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