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锦纹·魏晋

“昙翼?就是那个被普贤菩萨化作采薇少女,用美色考验的和尚吗?”大巴车中不知哪个,有此一问。

“没错,这确实是有关昙翼法师的一个传说。”

何楹说出肯定的回答:

“不过我要说的是,昙翼法师的建筑事迹。昙翼,俗姓姚,生于东晋时代,16岁出家,事道安为师。他随道安法师在檀溪寺修行,当时的长沙太守滕含之‘舍宅为寺’,要求道安派一名僧人作总领,也就是总工程师。而昙翼年少时以品行良好著称,虽不擅营造,却是既能尊重师祖传统,又能完成教化,便被道安法师委以重任,负责建造长沙寺。”

“东晋的长沙寺?现在早就不存在了吧?那我们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唐果果觉得这座建筑名称,听起来十分陌生。

“这么久远的建筑,确实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何楹点头,“可是书上记载说,昙翼建造的长沙寺,营门庑廊约万间,又构大殿十三间,单单是两排柱子间的通梁长就有55尺,寺开三门,两重七间两厦。除此之外,昙翼‘取其久’的建筑理念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因为这座长沙寺自从建成之日起,自晋至唐存在300年都没有破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实例了!”

车内众人从未涉猎过这段知识,均是听得入神。

还有人开始小声讨论:

“能存在300年!现在的西式建筑可比不了!”

“是啊,这个昙翼还真不是一般人!”

偏偏另外一边的蒋丞不服气:“那你说的长沙寺,又跟西方古建筑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了。”何楹笑了笑,继续道,“虽然长沙寺没有流传至今,可我们还是可以从甘肃敦煌莫高窟中,寻找出一些画有佛教建筑的北魏壁画。根据壁画,大致可以推测出当时的佛寺内,几乎都会存在一些几层楼高的塔楼式建筑。”

“塔楼建筑?”蒋丞不禁好奇起来。

“在中国佛教建筑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创造,就是这种佛塔。”何楹一边说,一边用笔在自己的速写本上快速勾勒出佛塔的轮廓,并传给王瑾泽和蒋丞,“而许多文献都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就是这样的佛塔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它的前身就是被称为‘窣堵坡’的印度坟冢。”

“啊?坟冢~~”

猛然听到这个词汇,同学们不由得脊背发凉。

就连唐果果也不禁发出一声惊呼。

“干嘛这么惊讶?”

何楹有些无奈地看着唐果果:

“中文的‘塔’字,用梵文音译过来不就是‘窣堵坡’吗?它在印度,原本是用来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的首要功能,就是存放佛骨舍利或供奉佛像。后来,在漫长的岁月演变中,又被无数中国建筑师将其与阙、楼、台等建筑相融合,才最终变为中国式的塔。”

何楹话音才落,另外四个组员便开始热烈鼓掌。

初明辰最是激动:“言简意赅,涉猎广泛,何楹学姐!你太牛了!”

可哪知蒋丞还是不服气:“你说的只是塔的演变过程,这些我们都知道了。可你还是没有说,这些与西方古建筑有什么联系啊?何楹学姐不会是在吹牛吧?”

她说完,便又撇了撇嘴。

初明辰想张口回怼,何楹却是抬了抬手,表示自己还没说完:

“众所周知,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而正是这种战火频发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催生了独特的宗教建筑文化,尤其是佛寺和佛塔最为特殊,这也是人们对精神上的迫切需求。可殊不知,同一时期,也有一座著名的西方宗教建筑开始建造,这座建筑就是拜占庭文明的卓越代表,哈吉亚·索菲亚大教堂。”

提起这座建筑的名字,即使不是学建筑的学生,也会如雷贯耳。

但它究竟有哪些,为人称道的结构特点?若没有特别关注,还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林儒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何楹的方向,想要听听她的阐述。

而此时的陈婧怡,眼睛虽然还在看着窗外,可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将耳朵上的耳机取了下来。

何楹清晰的嗓音,瞬间便涌入她的耳蜗:

“这座教堂,是由建筑师安蒂米乌斯与工程师、数学家伊西多路斯共同建造的,他们参照了罗马万神庙的中央穹顶方案,用直径32.6米,顶高54.8米的砖砌大圆顶,通过拜占庭建筑独有的帆拱,把力量传到下面的柱子上,四周再用半圆穹做横向的支撑。这种大胆的结构曾经倒塌过几次,但每次却都能被修复加固,让它得以保存至今。”

何楹张口就来的数据和结构解说,足以让包括林儒在内的众人点头称赞。

可她最后还是,将中西两座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做了一个对比:

“从技术上说,永宁寺塔是往高空发展,而哈吉亚·索菲亚教堂则是向大跨度发展,可以说在创造性上讲,是各有千秋的。而这样的建筑实物也向我们证明,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褒贬,还是需要客观看待。”

洋洋洒洒的一千多字,用中西方技术对比作为结束语,有理有据,让热爱中西方古建筑的同学们听得酣畅淋漓,大巴车内瞬间掌声雷动。

当然,鼓掌的众人中,并不包括王瑾泽和林儒的团队。

而为何楹的博学所折服的人中,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自我祈祷:

“咱们小组可千万别在入围赛跟何楹对上,要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谁那么倒霉?”

“入围赛谁倒霉我不知道,可今天谁难堪,我可知道了!”

王瑾泽自然听到了身后人的议论,可他还是没漏半点怯。

何楹适时提醒:“不如你也说说魏晋南北朝,这样好像才更公平!”

蒋丞瞬间不高兴了:“你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尽了,别人还说什么?”

却见王瑾泽摆了摆手,蒋丞才气鼓鼓地闭嘴。

“可以啊。”

王瑾泽看着何楹,话说得轻松,几乎不需要思来想去,他就选择了另辟蹊径:

“你既然说了一个魏晋时期,兼职搞建筑的僧人,那我就说说对魏晋建筑有影响的,两个文人吧。”

“喔??~~”

本以为王瑾泽会落入下风,没想到他竟是这样处之泰然,立刻做出回应。看来这场比试,只是刚刚开始。

可是他提出的观点,着实让众人摸不着头脑:

“文人影响建筑?我怎么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我们念得是同一所大学吗?”

“魏晋时期的文人,难道是竹林七贤?可影响建筑的又会是谁?”

面对众人疑问,王瑾泽没有卖关子,下一秒便将答案说了出来:“这两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和田园诗人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