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天下扰动

改良派在海外预谋勤王保皇,革命派计划颠覆封建统治,外国列强步步紧逼。然而,不管外部形势多么艰难,慈禧依然强行废帝立储,慈禧就是这么霸道。

1900年1月26日,农历乙亥年腊月二十六,也就是慈禧宣布立储的第三天。

上海外白渡桥上人来人往,苏州河水静静流淌,冰冷刺骨。

这天一大早,上海电报局大楼前人声嘈杂,大家都在议论着一个传闻。

“听说了吗?慈禧好像把光绪给废了!

“不得了哟 ,听说慈禧老太婆又立新的皇太子啦!”

宫廷八卦最能吸引人,何况又是废立皇帝的大事。市民越聚越多,把电报局大楼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急切想知道真相。

京城的消息是通过电报传到上海的,想获得最新的信息,到电报局大楼来打探虚实是人们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最快途径。

电报局的总办经元善这天正常上班,他费力穿过拥挤的人群,方才进入大楼内。眺望窗外,阳光刺眼。

经元善是上海第一个知道慈禧立储消息的人。就在昨天下午,经元善接到京城电报,获悉此事。

经元善刚刚坐定,就有三五个洋人来找他,原来也是打探京城消息的。经元善无奈告知,慈禧立储消息是真的,但其他的事情自己也不知道。洋人们个个表情严肃,忧虑不已。经元善好奇地询问缘由,洋人们说,如果立储一事属实,外国一定会派兵干预。经元善大吃一惊,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慈禧立储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这个消息也成了上海各大茶楼的热议话题。茶楼向来是人们交流信息、议论时政的地方。上海茶楼生意顿时爆火。

经元善根本没有喝茶的雅兴,甚至连中午饭都没有吃下去。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经元善意识到,形势非常危险,要出大乱子。

经元善何许人也?为何他对慈禧立储一事如此敏感呢?

经元善,1840年生,浙江上虞人。经元善的父亲经芳洲早年到上海做钱庄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经芳洲开始热衷慈善事业,创办有清节堂、育婴堂等慈善机构。1857年,18岁的经元善也从老家来到了上海,子承父业。经元善非常好学,或许是受父亲经商基因的影响,经元善管理有方,生意蒸蒸日上。经元善对慈善事业也钟爱有加。

经元善首创成立“协赈公所”,时常组织江浙沪的绅商进行社会赈灾、筹集善款等活动。十余年来,他筹集善款数百万,救济灾民达上百万。经元善逐渐成为江浙沪绅商的一个领导者,号召力很强。

经元善所做之事本是为官府分忧的好事,朝廷自然会大加鼓励。上海地方官府将经元善的事迹上报清廷,清廷连续对经元善进行嘉奖,还赏给他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的虚职。

1881年,鉴于经元善的影响力,李鸿章委任41岁的经元善为上海电报局的会办,负责创立上海电报事业。次年,经元善正式出任上海电报局总办一职。

经元善还是一个维新人士,一直忧心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期间,与经元善相识。经元善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并亲手创办了上海经正女学,成为开创中国女学的鼻祖。

戊戌变法期间,经元善多次建言,还曾上书张之洞,希望“扶圣教而正人心”。经元善心忧天下,变法的失败、保守势力的回归、列强的不断蚕食,都让他心急如焚。

上海人心浮动。经元善如坐针毡。

1900年1月25日晚上,躺在床上的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经过不断的思想斗争,经元善认为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半夜披衣下床,给上司盛宣怀发了一封紧急电报。经元善在电报中坦承了上海的形势,并对国内未来的形势表示担忧。最后,他希望盛宣怀能行动起来,联合军机大臣阻止慈禧的立储行动。

再次上床,经元善仍难以合眼。

26日清晨7点左右,经元善收到盛宣怀的电报。盛宣怀在电报上说:“大厦将倾,非竹头木屑所能支。”

盛宣怀的态度非常坦诚,简直是赤裸裸。他把自己比喻成“竹头木屑”,认为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挽救清廷。清廷气数将尽,谁也阻挡不了。

或许盛宣怀是想以此为借口拒绝经元善,毕竟谁也不愿意蹚这个浑水。

攥着上司的电报,经元善心情沉重。

此时,上海电报局还没有开门上班,但门外已经挤满了人。在这些人中,有很多是志在维新的进步人士,他们听到清廷立储的消息后,纷纷赶来电报局,想要上书北京,劝阻清廷,停止立储。

有些关系要好的洋人直接来到上海电报局,向经元善透露,清廷很可能会在明年把年号更改为“保庆”。

一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经元善决定将这些人联合起来,以联名的方式致电清廷。经元善紧急联系上海绅商名流,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各绅商纷纷赞同、支持。经过紧急筹划运作,经元善共联系了1231名江浙沪的绅商,包括叶翰、章太炎、蔡元培、唐才常、黄炎培等人。

后来,经元善在澳门躲避时,在其著作《居易初集》中回忆了此事的经过。

我看到局面危急,社稷危险,不得不有所行动。考虑到自己地位卑微,不能议论立储这类问题,我于半夜时分致电北京某位大臣,恳请他联合朝中士大夫尽力劝谏。次日清晨,我看到这位大臣的回电。

既然大臣不说话,那只有小臣来说,何况我曾经十一次得到传旨嘉奖,受朝廷恩泽深厚,怎么能沉默不管呢?恰恰在这个时候,寓居上海的维新志士联名到电报局发电,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决定采取一致行动。事情急迫,来不及周全考虑。当时我要是不在电报局,恐怕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经过慈善事业的长期历练,经元善有组织领导能力,也有为国家而呼的热情,但他当时的想法未免有些幼稚,他以为自己做慈善屡受朝廷嘉奖就是政治资本,以此便可向朝廷上书劝谏,其实是犯了大忌。

最主要的一条大忌,便是联名上书。经元善联名了1231人,而且还都是商界名流,千人的规模,影响力非同小可。这种事不仅在清朝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即使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下午,一封千人联名的加急电报自上海发出,传向两千里外的京城。

这次,轮到京城大震。

经元善等人的联名电报是这样的:

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忠体国,奏请皇上力疾临御,忽存退位之思,上以慰皇太后之忧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在经元善看来,这份意见不仅代表着上海1231位绅商的心声,更是全国有识之士共同的心愿。

新年临近,京城的很多官员已经无暇工作。上海的联名通电在当天并未大范围扩散。

当日在总理衙门值班的章京唐文治率先看到电文,大为惊讶,他立即将电文呈给军机大臣王文韶过目。王文韶也颇感吃惊,面对电文,他沉思了很久。因为王文韶不仅是经元善的老乡,还是故友。王文韶意识到经元善闯了大祸。

王文韶本想暂时先将电文压下来,没想到,荣禄很快就知道了此事。

荣禄大怒,厉声说:“这经元善是何等人,胆敢妄言干政,一定要把为首的杀几个,看他们怕不怕。”

关键时刻,王文韶不忘替老朋友辩解,他说:“经元善在电报局,或许是有人假冒他的名,也没准想是免电报费。”

这个解释根本无法让荣禄信服,荣禄反问王文韶:“千人联名通电,只为不交电报费,而且还是冒用电信局总办的大名,这可能吗?”

荣禄坚持明天要向慈禧面奏此事。

身为铁路公司督办大臣的盛宣怀,在第一时间得到汇报。他立即密电郑观应,要求他设法让经元善辞职,远离上海躲避。

1月27日,腊月二十七。已经依稀听到爆竹声。

军机大臣照例上朝,荣禄首先向慈禧汇报了上海经元善联名通电,阻止立储一事。慈禧震怒,还打碎了手边的茶碗。

荣禄建议道:“经元善这个事,必须要杀几个领头者,以儆效尤。”

王文韶连忙劝解:“庚子立嗣,本是大清幸事、喜事,杀人流血,忌讳过深,实在太不吉利。”

经王文韶一番劝解,慈禧消了一些怒气,下发懿旨“饬地方官拘捕监禁,以为儆戒”,责令上海方面立即逮捕经元善。

军机大臣王文韶

没想到,一个爆炸性新闻又从上海传来,京城的喜庆气氛被彻底打破。

上海《苏报》将经元善的联名通电全文刊出,并在评论中指出,“名为立嗣,实则废立”。此消息经媒体披露后,举国皆知。

几乎与此同时,一封加紧电报,也就是一纸重大通缉令从京城秘密发往上海。这份通缉令,共列出50余人,是这次联名通电中最重要的人物。例如《中外日报》的主笔汪诒年、绍兴中西学堂监督蔡元培等人。

当然,通缉令的首犯就是经元善。

上海气氛骤然紧张,街头巡捕明显多了起来。上海道台余联沅不敢怠慢,命令手下全力展开缉捕。

郑观应、赵昌友等人紧急商议,立即劝经元善去澳门躲避。经过一番精心乔装打扮,经元善与家人连夜秘密逃离了上海,坐船南下,转道香港,奔赴澳门。

经元善觉得香港并不安全,因为英国与中国联系紧密,搞不好可能会被当作交换筹码。而葡萄牙与中国关系一般,澳门或许才是避难天堂。

上海方面没有抓到经元善,大为恼火。余联沅只得向各国驻上海领事进行逐一拜会,希望各国领事能积极协助。但各国领事对此表示很遗憾,不愿配合清政府。

获悉经元善已经逃离上海,清政府下发谕旨,立即命盛宣怀交人,据《上谕档》,内容如下。

纵千余人,危词要挟。论其居心,与叛逆何异。正在查拏闲。闻经元善即于二十八日挈眷潜逃。难保非有人暗通消息。嗾使远遁。盛宣怀督办各省电报。受国厚恩。经元善为多年任用之人。自必熟其踪迹。著勒限一个月。将经元善交出治罪。以伸国法而靖人心。傥不认真查拏。一经畏罪远扬。定惟盛宣怀是问。

经元善是盛宣怀部门的员工,盛宣怀作为一把手,必须负责。盛宣怀虽知躲不过,但他仍想保护经元善。盛宣怀以经元善侵占、挪用电信局公款逃走为由,上报清政府。

清政府致电澳门总督,要求引渡经元善。澳门当时仍由葡萄牙管辖,只能用引渡的方法。澳门当局早已拘捕了经元善,并关押在大炮台。但澳门方面认为,经元善是“政治犯”,拒绝引渡。清政府仍不罢休,又以经元善挪用公款为由,希望按刑事犯引渡。

就在澳门当局为难之际,上海、香港及海外侨胞纷纷致电澳门当局,要求不要引渡经元善。澳门保皇会会长何廷光出面,愿意花重金保释。随即,澳门当局照会清政府,认为对经元善的经济犯罪指控不实,经元善仍属“政治犯”。

虽然还是“政治犯”,但是澳门当局有了保释金,很快就释放了经元善,不过将其列为监禁状态。正是澳门当局对经元善的政治避难保护,才让他逃过一劫。

经元善在澳门一直躲避到1902年5月才回到上海。经过此番折腾,经元善的身体每况愈下,回到上海仅一年便病死家中,终年63岁。

慈禧立储震动天下,抓捕众多联名通电的绅商这一行为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1900年4月,近代启蒙思想家宋恕致信廖仲恺,特别谈到此事。

清政府上海方面派密差抓人……据说五十人之外还要抓捕二百人,上海道几天前拜会各国领事,请求协助捉拿这些人,被外国领事拒绝,这二百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在电报上列名的五十人则境遇凄惨,他们连家乡也回不去了……另外,听说各省要捉拿的名士有三百人之多,只是不知那些地方的大员是不是真的落实。唉,情形已与明代末年无异。

“与明代末年无异”,说的就是明廷大肆抓捕东林党一事。宋恕在此将经元善等人类比东林党。宋恕也因此认为,大清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