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旁的马约翰——不畏严寒的马教练

1911年,马约翰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兼职任教的夜校里,有许多是白天忙于工作而没有条件进入日校学习的社会人士,因此马约翰在教书的同时也结识了一些商界名流,其中还包括几位在青年会系统中小有名气的体育指导。马约翰曾多次参加他们举办的体育比赛和表演,也和他们一起组织和举办体育比赛。马约翰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承担部分体育教练的任务,这既为他此后投身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也是他教练生涯的开端。

马约翰于1914年来到清华任教。由于马约翰一方面在圣约翰大学时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动经验,比如球类运动(足球、网球、棒球)和基础项目(田径、游泳);另一方面,他学过医学,掌握生理学和卫生学基础理论学科的知识,因此,马约翰在入校不久就同时出任了清华田径、游泳、足球、棒球等多个代表队的主教练一职。王兆钰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体育代表队的成员,他曾是1953年北京市大中学生运动会800米和1500米两项的冠军,曾以800米2分9秒的成绩打破了北京市纪录,并入选北京市田径代表队。他对马约翰的记忆很有代表性。

马约翰老师在冬季从来不穿毛或棉衣裤。每天下午四时以后,同学们在大操场跑圈,他总是站在一旁观看,穿得很少,上衣是一件粗纺西装,内穿白衬衣。扎领花(如遇到非常冷的天气,他再穿一件毛背心),下衣是过膝短西裤,长筒白线袜。单黄皮鞋非常精神,同学们非常佩服。但也有美中不足的是,马约翰老师的耳朵怕冻,如遇太冷天,他的双耳总是套着一副兔毛耳罩御寒,与他穿的单薄衣服相比显得反差很大,又让人发笑。(21)

在训练中,马约翰在一旁记录问题、纠正细节、指导动作、加油督促,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认真负责的态度、踏实务实的作风、以身作则的行为感染了许多清华代表队的同学。曾经的清华田径队队员、北京田径集训队队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连续17年担任国际信息奥林匹克大赛中国队总教练的吴文虎教授回忆说:

(冬训计划)经常要从体育馆出发,跑到香山再折回来。队员们本来都是准备着线衣线裤跑的。看到马老在寒风中依然是那身单薄的着装,有人提议,咱们也练练,只穿背心短运动裤出发,就这样一路顶着西北风,越跑越有劲。对马路上的骑车人,见一个超一个,一个冬天下来,身体素质与耐久力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年我和我的队友们一样,不但在体育成绩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学业上也取得了全优的成绩。(22)

马约翰在训练中重视科学训练的作用、强调心理素质与专项技能相配合、注重经验总结与反思、要求教练员训练方法的与时俱进以及运动员适时、适度、适量的训练。马约翰认为,只有以准确的数据为基础,训练工作才能更好地改善运动员心理和技术层面的薄弱环节,并且有效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进而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

马约翰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全力拼搏的精神。他认为在激烈且残酷的竞技体育的竞争中,运动员在场上比拼的不仅是身体能力和战术素养,更是心理素质和战略思维。马约翰常强调体育竞赛中要“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坚持到底!绝不放弃!)。

1941年,西南联大男子排球校队与国民党航空军官学校排球队比赛,航校队员因为平日吃的是飞行员的伙食,在全中国是第一流的,所以队员个个面色红润,精神十足。而联大队员则营养不足,但精神一点儿也不差。结果联大队员靠着一股非胜不可的劲头,个个拼劲十足,配合默契,以3:2打败了航校。第二年,又在云南大学,两校再战。比赛第五局快结束时的一个扣球引起了争议,一度暂停比赛,赛场上叫骂声不断,甚至过激的航校长官都摸起了手枪。再战后,联大排球队连连得分,比对方多了6分,以3:2获得胜利。当时的排球队队员张世福回忆道:

马老与牟老(23)没批评对方的蛮不讲理,以势欺人,只是马老说了一句话,我在他身旁听得最清楚。他说:“我们赢,靠的就是技术。也靠联大这股劲儿。”靠这股劲儿,联大排球队自从组建以来,一场也没输过。(24)

马约翰在训练中把体能训练与心理素质和道德层面的锻炼融为一体。例如,马约翰在训练清华越野队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每两天就要进行一次全长约4000米的“清华—颐和园折返跑”;每两周进行一次全长约8000米的“清华—西直门折返跑”;每月进行一次全长约1.2万米的“清华—天安门折返跑”。马约翰告诉队员们,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体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意志;要带着脑袋锻炼,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努力克服缺点,战胜自己得到进步。

作为教练员,马约翰能够在体育训练上给予运动员们正确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迅速地成长。许多以普通考生身份考入清华的同学,在马约翰及清华体育部老师指导下,从最初单纯的体育爱好者变成高水平专业的运动员。

我们跳远组的教练是王英杰、刘儒义和陈兆康。马老和夏翔老师也经常到田径场上亲自指导我们,和马老有了更直接的接触。练习跳远项目需要有很快的短跑速度,我用很大的精力在提高短跑速度上,但起跑技术一直很差。马老多次亲自指导我如何掌握起跑技术,在烈日下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去掌握起跑时的角度和步幅。后来在1959年4月北京市运动会上,我以14.77公尺的成绩打破了男子三级跳远北京市纪录,并取得冠军。

……从此我更加热爱体育锻炼,每天下午四点半,放下功课来到操场已成习惯。经过两年科学的训练,我终于在1960年6月全国夏季田径分区赛以15.38公尺的成绩夺得男子三级跳远冠军,并达到运动健将标准,于1964年清华校运会上以10秒9的成绩打破男子100公尺校纪录,在1964年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以22秒4的成绩打破男子200米清华校纪录。(25)

在马约翰的精心培育和严格训练下,许多清华学子都成为全国运动场上的佼佼者。他们既能够皓首穷经地潜心学术,为祖国在科研领域攻克难题,又能够代表国家参加各项比赛,在运动赛场上夺取金牌为国争光。在他们之中,田径运动员黄久道、潘文炳、张龄佳、彭永馨和罗庆隆等清华学子都曾在远东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上获得冠军。在集体项目中,以篮球运动员牟作云、孙立人为代表的清华人也曾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

体育指导除了手把手亲自指导,还可以利用便捷的传播手段,马约翰曾把体育训练中的难点通过撰文方式告知大家,鼓励全国范围内的运动员都要勇于挑战,创出佳绩。

1956年,针对我国运动员在选拔赛上始终未能打破100米10秒7的纪录一事,马约翰专门撰文告知运动员们应该如何突破。

第一是要有决心,要下苦功。田径运动,特别是短跑运动,要打破100公尺10秒7的纪录,对身体的要求很高,如果不下苦功练,新纪录是出不来的。

第二是要很好地利用今年冬季来增强体质。把力量、速度、耐力练得足足的。改正缺点,哪一部分不够,就加强哪一部分的锻炼,突破它,改进它,那么就能给明年打破纪录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三是要自己用脑子。应该听从教练员的指示,但不要机械地去执行教练员所给的作业,不要被一些死板的公式束缚住。应该特别强调自己动脑子,钻研领会教练员的意思,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是要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这里还要强调,运动员应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帮助你去克服困难。(26)

此外,马约翰还非常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例如,1930年我国体育健儿结束了第九届远东运动会的征程后,马约翰立即对整个运动会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从“竞赛表现、纪律约束和备战训练”三个方面褒奖了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将中国代表团在这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称为“我中国体育前途极好之现象也”。同时马约翰也指出中国体育发展的三点不足之处。

一、由于国内战事频发,导致社会体育发展与选手训练不足;二、青年学生比赛过少,故此在赛场上因求胜心切而发挥失常;三、因缺乏专业教练与训练方法而导致选手的才能无法完全开发。(27)

他在文章的最后还为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提出了五项建议。

发挥全国运动协会作用,挖掘鼓励运动员;各个指导员要学习新技术和方法;运动员要选择自己合适的运动训练,不可贪多;运动员在比赛时保持始终奋斗的精神;政府要协助全国体育协运会,大力支持体育训练,引进体育方法和人才。(28)

马约翰在教练岗位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带领队员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也得到了体育界的充分认可。正如前文所述,马约翰不仅带领清华代表队的同学们在国内赛场取得了一次次的优异成绩,同时也为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不断的贡献自己的心力。例如,在完成了柏林奥运会中国田径选手的国内训练工作后,马约翰又以总领队的身份带领着这支当时中国最为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当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马约翰和这些高水平选手训练和交流的经历大大丰富了他在运动训练相关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也对他在清华校内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大有裨益,更使他一步步地由“教练马约翰”成为了“教授马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