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电商基础与实务(微课版)
- 郑秀田 甘红云 林菡密编著
- 3099字
- 2023-06-26 15:40:47
一、跨境电商的贸易理论基础
以生产要素能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为前提,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利益分配和贸易模式等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过程。
(一)主要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最早对国际贸易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和政策主张的是重商主义学派。在重商主义学派看来,只有货币和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得国家财富增加,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财富减少。因此,重商主义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鼓励产品出口、限制产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本国的社会财富。
2.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一书中系统地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观点,第一次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其具有优势的产品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作为最高形式的分工,国际分工也能够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利益。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亚当·斯密证明了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会使得各国的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增加各国的物质财富。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条件,这样的基础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在国际交换中较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
3.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便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均处于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个国家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得两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成为可能。
案例与思考
“中国制造”应及早推进产业升级
(据证券时报网2022-05-09报道)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40年后,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已逐渐减小。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看起来难以避免。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优势,再加上关税优势,不仅让跨国公司把产能转移到东南亚,连为数不少的中国企业也无法抗拒“诱惑”,加大了在东南亚的布局力度。但低端产业的转移,对中国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末日,没能及早推进产业升级才是。
中国制造要应对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研发投入,尽早进行产业升级,避免陷入成本竞争的泥潭。前有耐克、ZARA等国际巨头把产能转移至亚洲国家后却依然占据着产业链顶端,依靠设计和营销等获得大部分利润;后有韩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以及大量的研发投入,得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国内,传统燃油车时代没能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车企,凭借电池、电机和电控“三电”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已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居民收入的提高,却并不意味着长期的繁荣稳定发展。只有及早推进产业升级,才能保持长久的全球竞争力。
启发思考:
(1)如何看待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国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2)如何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主要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两国间的要素丰裕度不同,二是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1930年,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俄林所充实论证,因此,该理论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地使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一个国家出口的应该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应该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即国际贸易的流向一般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
2.里昂惕夫悖论
要素禀赋理论创立后,很快被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根据这一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美国进口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更多的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完全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思考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企业的贸易机会?
(三)主要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1.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盛行,这种现象可以由生产的规模经济来解释。规模经济包括企业数量增多和行业规模增大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以及个体企业规模增大带来的内部规模经济。一国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各国企业生产规模不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2.需求相似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是从需求方面研究国际贸易起因的,他认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林德指出,工业制成品生产的初期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之后才逐渐推向国际市场的。由于产品是为满足国内需求而生产的,所以产品会被较多地出口到那些需求相似的国家,国家间的需求越相似,其贸易量就越大。由于影响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因此人均收入越接近的国家之间需求越接近,贸易往来也就越密切。由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它们之间的需求更加相似,因此工业制成品贸易主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3.技术差距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他认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国际贸易格局和产品比较优势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不一致,所以当技术领先的国家发明出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而其他国家尚未完全掌握时,就会产生国家间的技术差距。然而由于技术扩散,其他国家迟早也会掌握这一技术,从而消除技术差距。在技术创新国的新产品问世到其他国家能够完全模仿的时期,因技术创新国在国际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故该产品具有出口优势。因此,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新技术引起的技术差距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流向。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对技术差距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具有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新产品阶段,技术领先的创新国率先开发出某种新产品,并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在成熟阶段,成熟的技术随着产品的出口转移到其他国家,一些资本和熟练工人丰裕的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模仿并掌握该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该产品并逐渐取代创新国成为主要的出口国;在标准化阶段,该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甚至已经被应用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任何国家只要购买这些机器或生产装配线就意味着购买了该技术,该技术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此时劳动成本成为决定该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具有劳动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思考与讨论
跨境电商模式有助于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