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方速效是把双刃剑
有云“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其实剂量理论在经方之中已经表露无遗,每一首方也有清晰记载剂量及煎服法,毫不隐藏。可是由于其功效快速,患者除了快速痊愈之外,过程中亦往往伴随上述反应,后世医家虑其药力猛烈导致患者痛苦,因此就习惯使用较轻剂量,最终变成追求药力缓和的目标。经方的速效有时也会带来困扰,如下面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王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没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鹖冠子·世贤》)
文中提到医者的三个层次,即上医治未病,当一位医者的医术水平甚高,能够未病而提前诊治,其名声却因此甚少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甚少误治,可以用最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病没有生出来、没有演变,就已经预防了。因此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重,觉得很简单就解决问题了,以为是自己病情比较轻而已,因此不觉得是别人帮助了他。所以上医往往并不出名。下医治病,往往是病情到了很重的时候才治疗,像扁鹊那样医术高明还好,他使用了比较猛烈的方式给患者治病,因此能够有起死回生的剧烈变化,所以人们都十分崇拜他,觉得他艺高人胆大。但是如果遇到低水平的医者,不懂疾病传变,甚至经常误治,导致病情反复,拖延了病情一段时间后患者才好。这时患者反而会感谢医者,认为是医生的用心和耐心治好自己的顽疾!
这就是中医界的特殊现象,如果医者使用经方功效神速,患者未必知道这是医者的功劳,反而导致医者门庭冷淡。相反,如果医者疗效较慢,往往会告诉患者“你的病情难治,需要长时间调养,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那么患者信以为真,然后跟着慢慢调养,结果许多患者排队,于是名声远播。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经方疗效迅速,往往患者服药两三剂后,病情就演变了,需要换药治疗,可是如果患者来不及复诊,那就容易跟不上,轻则令患者担忧,重则延误病情。又或者医者医治太多患者,导致患者就诊困难,难以连续治疗。例如,有些医者习惯一次处方开一两周,甚至一个月的药量,这样患者会比较方便,即使挂不上号,只要跟着药方配药就可以了,不用经常复诊。可是如果使用经方的话,则要两三天复诊一次,如果是初出道的医者还好,多点患者复诊可增加收入,也容易跟进病情。但如果是有多年经验的医师,患者已经比较多了,挂号要等候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话,就很难坚持复诊了。这就造成很多矛盾,医者希望使用经方却难以让患者复诊;如果不能减少新患者的数量,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的诊疗模式,变成使用大处方、平和的处方,让患者的疗效比较缓和,为了“方便”患者可以慢一点才复诊。这样的结果,其实也并非是因为医者刻意“拖延”病情,有时候也是医者的善心,希望给予更多新患者看病。可是这样也造成了患者难以速愈,医者累积更多的患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医者的压力日增,感到疲累甚至积劳成疾。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在本书的病案中,可看到我经常一次开出两三个处方,甚至有个别情况一次最多开出四五个处方,每个处方一般只开两三剂。这里说的同时开几个处方并非指“合方”,而是让患者分先后服药,先服某一方几剂,后服某方几剂,有些处方则是必要时才配药。因为我们一天门诊最多只能看二十多位患者,有的患者未必能够预约上,因此就提前开出服完第一方三剂药后,预计下一阶段应该要更换的药方。这种特殊做法,初时也是一种尝试,因为患者服药之后的反应有时不容易预测。理论上当然是复诊再处方更好,可是这也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经常复诊,为了方便患者才尝试的做法。经过多年的训练,我的这种预测能力变得比较准确。这是由于我更加熟悉每一首经方的诊治范围,知道一个患者身上的多种病机,一首经方能够治疗多少症状,另一首方能够治疗剩下哪些症状,能够清楚告知患者服药之后的可能反应,遇到不同反应时如何处理。
我有时候同时开出三四个处方给患者,有些处方注明“必要时配药”,目的是预料服药后有机会出现病情演变。如果变成其他病情,则需要配服其他处方。这也是由于对《伤寒论》六经理论的把握,从而推测患者服药后病愈的过程。例如,“从三阴出三阳”“从里出表”“从太阴转少阳”“从少阳转阳明”之类的演变。但这类转变带有或然性,需要经过服药后“观其脉证”才能判断。这类情况在《伤寒论》中经常论及,明确者如100条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这里说先与小建中汤,如果病情没有好转则改用小柴胡汤。我临床的具体做法是:直接给患者开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两方,小柴胡汤则标注“必要时配药”;如患者服小建中汤之后没有好转,或者出现某些病情演变,则嘱咐可自行配服小柴胡汤。这类情况在仲景书中有多次讨论,例如《伤寒论》141条“……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以上条文皆是先服一方,不效则服另一方。有时候两类病机相近,难以鉴别时,就先服较为安全的一方尝试,不效则反映其属另一方所主之病机。《金匮要略》三篇7条说:“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本条的意思就是百合病若用百合洗方治疗口渴未效,则改为瓜蒌牡蛎散方治之。又如《金匮要略》胸痹病篇有两条“一法二方”的条文,即九篇5条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同一种病情可以用两种方药治疗,属于殊途同归。我临床上有时亦会让患者先服其中一方,若不效则配服另一处方。
这种同时处以多方,让患者分先后服药,以及在不同情况下自行配服某一处方的做法,开始时是为了方便患者,不用艰难预约复诊,减少到门诊的次数。但经过几年的训练之后,这种方式已经成了习惯,我也日益看到这种做法的好处,并非只是方便患者减少复诊。因为当我能够清晰告知患者服药后将会遇到的反应时,患者在服药之后如果出现不适,就不会担心甚至责怪医者,从而减少医患矛盾。患者也会认为医者料事如神,对医师更加信任。预测疾病的演变过程,属于上工的水平,是因为掌握整个疾病的演变及人体运作规律之后,才能够准确预测服药的效果。因此,通过运用经方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认识人体的运作规律。
如果要像我这样能够预测疾病发展而提前处方,除了要掌握整个经典理论之外,更重要是需要花费许多唇舌功夫!为什么我一天只能看二十位患者,而不如许多医者一天能看几十甚至上百位患者?其实诊断处方的时间只需要两三分钟,但一位患者往往最少看十几、二十分钟,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这是由于病情复杂的时候,需要跟患者仔细解释病情及服药后的反应。
以上也是使用经方之难,若要决心体验经方原方的速效,需要有以上心理准备。这些都是身为医者当具备的素质。医师并非只是一个开药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除了要开方之外,更需要与患者深入沟通,让患者知道自身生病的原因,并且知道服药后的可能反应,如何做好生活准备去配合,这也是方后医嘱的重要性。经方之所以疗效快速,除了剂量及煎服法之外,不少方后将息法与禁忌,亦属于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我的门诊上除了给患者处方之外,也准备了许多小传单用以介绍养生方法,同时附上了一些网上讲座的视频链接,方便患者回家学习,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