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调理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身形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调理气血是针对气血失调病机而确立的治疗原则。

(一)调气
1.补气

气虚证宜补气。由于气的生成来源主要是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中的清气,除了先天禀赋、饮食因素、环境因素外,还与肾、脾胃、肺等的生理功能状态有关,因而在补气时,应注意调补上述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补脾胃尤为治理气虚证的重点。

2.调理气机

气具有以流通为贵的生理特性,调理气机的原则与方法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脏腑有着特定的气机升降出入规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宜升发,肺气肃降等,调理气机时应针对证候特点而顺应这种规律。如胃气上逆者,宜降逆和胃;脾气下陷者,宜益气升提等。

(2)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气机紊乱有多种表现形式,应针对其不同的证候性质而予以调理。如气滞者宜行气,气闭者宜开窍通闭,气脱者宜益气固脱等。

(二)理血
1.补血

血虚证宜补血。由于水谷精微是“化赤”生血的主要来源,营气、津液参与化血,并与脾、心、肾、肝等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因而补血时,应注意调补上述脏的功能,且调补脾胃尤为治疗血虚证的重点。

2.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液对机体周身的营养和濡润作用,必须通过血液的正常运行才得以实现。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血的运行失常可呈现出以下三种病理状态,即血瘀、脉流薄疾和血逸脉外,且三者间可互为影响。故调理血液运行的原则可以概括为:血瘀证,治之以活血化瘀;脉流薄疾者,常宜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火;出血病证,则宜根据导致出血的不同病因病机而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清热止血、温经止血、补气摄血、化瘀止血、收涩止血等。

(三)调理气血关系

气与血之间有着互根互用的关系,气血失调常有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的病理变化,而且有着因果、先后及主次的不同,因而调理气血关系的具体方法也丰富多彩。

1.气病及血的调理方法

在气病及血的病理格局中,气病为基础,气病为主,应以调气为主,或先调气,后理血,在临床上以气血双调为常见。例如气虚致血虚者,宜补气为主,辅之以补血;气虚致血瘀者,补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者,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者,补气为主,佐以收涩止血等。

2.血病及气的调理方法

在血病及气的病理格局中,血病为基础,血病在先,有的病证应以理血为主,佐以调气。如血虚致气少者,宜以养血为主,佐以益气。但气随血脱者,中医传统上主张先益气固脱止血,病势缓和后再养血。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此外,气血失调,多与脏的功能失调紧密联系,因此调理气血亦常与调理脏腑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