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则治法

(一)以温阳祛瘀为主

高海拔地区,人体体质特点大多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在长期临床中发现青海地区的胃肠癌患者,中医辨证大多以脾肾阳衰、水湿内停、寒凝瘀结为主,中晚期胃肠癌的本质为肾阳不足、阴寒积聚,即脾肾阳虚、血瘀毒凝。那么温阳祛瘀法理所当然成为本地区中晚期胃肠癌治疗的重要方法。

基于以上理论,以温阳益肾、健脾利湿、祛瘀散结为治疗大法,临床上可以张介宾的右归丸为基础,加益气祛瘀、消积散结之温阳祛瘀方:黄芪、桂枝、党参、细辛、刀豆子、鹿角霜、莪术、全蝎粉、土鳖虫等作为针对中晚期胃肠癌的主方。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随症加减。右归丸温补肾阳,侧重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方中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以煦暖全身,用山药、山茱萸、熟地黄以滋阴,使阳有所附,杜仲、枸杞子益肾强腰背,具温而不燥之优点,根据阴阳互根互用之理论,阴中求阳,以期达到“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效。方中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全蝎粉、土鳖虫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方中加鹿角霜以增加益肾助阳之力,鹿角霜补力虽弱,但不滋腻,且有收敛作用;细辛祛风散寒,止痛通窍;刀豆子性温味甘,归胃、肾经,主要功效为温胃止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刀豆及其成分对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随症加减。临证之变通,重舌为参,灵活用药,因变施治是对辨证论治的必要补充,更是体现中医治疗特色的重要方法。

(二)分阶段论治

1.手术后以祛邪为主

对于临床分期相对早、已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瘤体负荷已减轻,癥积盘踞、坚硬不移的病理形态已发生改变,但仍有残留的癌细胞及肉眼或现代医学检验所不能发现的微小病灶。癌毒易复发、易转移的特性使得当人体正气虚损之时,余毒可能再次诱发肿瘤。该类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复发转移,因此治疗的侧重点仍是祛邪,而祛邪的关键在于化瘀。大多数胃癌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成分和运行异常,带有癌毒性质的瘀血易于形成新的病理产物——癌栓,与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关系密切。胃癌患者因正气亏虚致病,手术、化疗耗伤气血,气能行血,气虚则血行不畅。因此,结合此期病机特点,此时治疗的基本思路为化瘀散结,益气健脾,常用桂枝茯苓丸、香砂六君子化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治疗,随证加减,如脾阴亏虚者,见胃脘痞满、纳呆食少、口干欲饮、大便溏薄、舌淡少苔,予山药、炒扁豆滋补脾阴;胃阴亏虚者,见胃脘嘈杂、手足烦热、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绛少苔,予石膏、知母养阴和胃;如食积者,见纳差、腹胀、恶心、大便溏泄,予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导滞;如脾胃虚寒者,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温,予干姜、附子温中健脾。

2.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以扶正为主

对于无手术机会的晚期带瘤生存患者,中医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晚期胃癌患者大多合并有淋巴结和脏器转移,丧失手术机会,致使瘤负荷日益增加,临床病情亦复杂,往往合并胸腹腔积液、肠梗阻、疼痛、贫血、低蛋白血症,甚至有恶病质等表现。癌患者因本虚发病,而晚期胃癌患者病情日久,癌毒深陷,伤及脾胃,使后天之本运化失司,无力运化水谷,使正气乏源更加无力抗邪。胃癌患者因恐惧疾病、化疗不良反应、经济负担、癌痛等影响情志,肝主情志,喜条达舒畅,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亦进一步促成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使病情加重,而痰湿瘀毒也会阻滞肝气,使气郁更重,形成恶性循环。此期患者病机以正气亏虚、肝郁气滞、瘀毒蕴结为主,故在益气同时仍不忘祛瘀,提出益气扶正、健脾消癥的治疗原则。此期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用薯蓣丸、归脾汤等加减。以脾气虚弱为主者,党参可用至15~30g,黄芪用至30~60g以益气健脾;以瘀毒蕴结为主者,可用少量全蝎、蜈蚣、土鳖虫等虫类药活血通络,因虫类药大多为血肉有情之品,对于久病入络、病邪深伏、病属顽疾者,具有独特疗效,正如吴鞠通所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以肝郁气滞为主者,可用香附、柴胡以疏肝理气。

但需注意,虫类药物富含异体蛋白,过敏体质者慎用,因虫类药物均有毒性,需权衡剂量,以免中毒;理气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弱阴虚者需短程使用,且调整用药剂量。

高海拔地区中晚期胃癌的病理机制为脾肾阳虚,血瘀毒凝,用温阳祛瘀法治疗高海拔地区中晚期胃癌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瘤体,提高免疫功能,部分患者可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