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则治法

分期论治见效佳

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重在疏肝理气、养肾护脾。其在临床中使用辨证与分期相结合的思路,针对乳腺癌术后恢复、放化疗、晚期等不同的治疗时期分别辨证治疗,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增效减毒的作用。

1.术后以补中益气、疏肝解郁为先,攻邪为辅

早期患者正盛邪弱,气滞痰瘀闭阻经络,气机不通,故临床可见乳房胀痛、胁肋胀闷、烦躁易怒、口苦、头昏、苔薄白或厚腻、脉弦滑等。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同时辅以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在术后应补养气血以促进病情恢复,可服用八珍汤类方药。

乳腺癌多因忧思郁怒所致,忧思伤脾,则脾虚气陷,郁怒伤肝,肝失条达,则气机壅塞。李杲《脾胃论》中提道:“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治疗上采用“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在甘温益气之品的基础上配伍辛散的风药,诸如防风、荆芥,借用风药清扬舒达、升散走窜的特性,一方面起到升发脾阳、补中益气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解散郁结、布津行血的作用。利用风药振奋脾之阳气,改善脾气郁陷的病变。近代著名医家蒲辅周也认为:“阳气以通为补。”阳气不足则运行迟滞,补气当配阳动之味,气虚未及阳虚者,如配附子、肉桂之类温阳药,反而助火损伤元气,而配合轻剂量性温和的风药助阳颇为适宜,谓“风能壮气”。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巧妙地运用升阳补中与风药宣散两法,使脾胃升降之机恢复,同时又能借助风药清扬舒达、升散走窜的特性,布散气机,化瘀消积,避免传统使用行气活血药物耗损正气的弊端。

伤口愈合后,宜予虫类药如全蝎、土鳖虫等攻毒散结,以祛除残余经络之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全蝎能有效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还可抗肿瘤细胞转移,免疫调节。土鳖虫又名img虫,归肝经,性咸寒,亦可逐瘀破积,通络理伤。若遇乳腺癌术后血脉闭塞、瘀血内停的患者,酌情运用土鳖虫、制大黄等,取《金匮要略》大黄img虫丸之意,消瘀热,养血阴。全蝎能息风止痛,解毒通络,用于治疗风淫湿痹、疮疡肿痛。对于乳腺癌放化疗后上肢活动受限、筋节挛痛的患者,全蝎配伍络石藤以搜风通络,并嘱患者积极进行上肢康复锻炼;若伴口眼斜等症状则用牵正散,全蝎加僵蚕以祛风化痰止痉。

2.化疗期补益脾肾

化疗患者脾肾损伤,运化不足,气血亏损,阴液耗损,正虚邪盛,治疗上应注重补益脾肾,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此时,中医药如何减轻化疗的副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衰其大半而止。”针对放化疗患者,治疗需注重固护脾胃,以补益脾肾为主,祛邪为辅,方以二仙汤加减。此期患者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多选用太子参、黄芪、山药益气健脾;患者经间期出血、口苦咽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常选用墨旱莲、女贞子调和冲任;肢体肿胀者,加泽泻、猪苓利水消肿;咳嗽、咳痰者,加桔梗、紫菀宣肺止咳。

3.放疗期清热解毒

放疗患者素体多癌毒瘀热,加之放疗为火毒之邪,易耗气伤阴,日久则正气亏虚。治宜清热解毒,以减轻放疗副作用为主,予仙方活命饮加减辅助五味消毒散外用,常配伍山慈菇、大青叶、马齿苋等;放疗后阴液亏损,症见口干咽燥、盗汗、五心烦热者,予天花粉、石斛滋养阴液,清退虚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慈菇中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可促进癌细胞的凋亡;大青叶含有丰富的抗肿瘤有效成分,可针对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肿瘤细胞DNA合成;马齿苋中富含甜菜红素,可减轻放疗对骨髓抑制、免疫功能、肝功能的损伤,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4.晚期补益气血

晚期患者脏腑功能衰退,邪盛正虚,此时病程长,病情重,病症复杂。其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溃疡、出血、乳头溢液、糜烂或皮肤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以及消瘦、纳差等全身症状。此期以气血不足为主,病久损伤脾阳,伤及肾脏,血虚日久,阴液暗耗,导致肝肾阴虚。而且气血亏虚,无法推动气血运行,痰瘀互结,气血不足,故治宜补益精血,益精填髓,常选用紫河车、鳖甲、肉苁蓉、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若出现脏器转移者,治疗以健脾养胃、平调阴阳为主,重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可加用白术、太子参增强健脾益气之力,再根据转移部位以及气血阴阳衰弱程度对症治疗。如上肢水肿者,加茯苓、瓜蒌皮通络利水;脾虚纳差者,加炒鸡内金、建曲消化食积,促进脾胃运化;腹部气滞胀痛者,加大腹皮、醋延胡索行气止痛;呕苦逆酸者,加竹茹、旋覆花等降逆止呕;自汗、盗汗者,加五味子、浮小麦止汗敛汗;痰多咳嗽者,加枇杷叶、浙贝母止咳化痰;关节活动不利者,加丝瓜络、牛膝强筋健骨,疏通经络。

5.日常调护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正气的强弱最为相关。因此应补充营养,充实精气,适当运动,劳逸结合,以增强人体正气,避免外邪的侵袭。乳腺癌发病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故保持心情愉快对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临床应加强医患沟通,倾听患者的诉求,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调整患者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促进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