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病因病机
(一)高原清气不足
宗气由先天元气、后天谷气和呼吸中之“清气”相合而成,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高原缺氧可对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引起损伤,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病理和生理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原缺氧可以改变胃肠运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对消化系统也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即脾气虚,由此造成人体水谷精微之气的生成不足。由于高原缺氧,清气与水谷之气不足,影响宗气,宗气不足,无以贯心脉行呼吸,血氧饱和度下降,使人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为肿瘤生长提供条件。
(二)肺肾互根,金水相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说明肺金与肾水之间具有相生关系,而且肾之脉络与肺相连,又肺开窍于鼻,故肺肾两脏亦通过鼻部相联系。
肺肾二者阴阳互资,肺阴盛,下输于肾,助生肾阴,以滋养先天。肾水充盈则化生津液,反哺于肺,使肺中阴液充足。肺气旺盛,可助生肾气,肾阳为诸阳之本,可上资肺阳,以温肺化气,保证肺能正常输布津液,故肾气充盛则肺气足。《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医宗必读》曰:“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肺主气司呼吸,其吸入的清气入于肺,经过肺主肃降功能而下纳于肾。肾藏精,主纳气,摄纳肺所肃降之气并归于肾,以维持呼吸深度,并协助肺之肃降功能。肺居上焦,其气清肃,下降于肾。肾居下焦,其气升腾,上济于肺,摄纳、潜藏肺所肃降之气。肺肾两脏,气机和调,升降相因,呼吸乃作也。
(三)土运金生
中医五行学说中肺属金,脾属土,土为金之母,脾为肺之母,肺病日久脾气亦虚,即子盗母气。“虚则补其母”,通过健运脾土可以补益肺金,此即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同司气化,升降相应。肺为华盖,主气而司呼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生成宗气,助心行气运血,司呼吸。《理虚元鉴》云:“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主运化,肺所需的津气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供应,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之气又依赖肺的宣降方能输布全身,因此肺为气之枢纽。所谓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即肺与脾在气的生成与输布方面相互作用。《薛生白医案》云:“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通调水道,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主运化水液,为水液升降出入之枢纽。二者同源中焦,气血相贯。肺主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其经气源于脾,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脾主足太阴之脉,络胃,从足入胸腹。两经汇于中焦,同属太阴,经气互通,故肺、脾之间密切相关。
(四)病理相连,母病及子
李东垣《脾胃论》云:“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素问·示从容论》云:“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指出脾胃不和,经气受阻可致肺病。《中藏经·上下不宁论》云:“脾病则下子不宁。”认为脾虚则肺虚。陈士铎《石室秘录》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以治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气不能上承于肺,导致肺气虚,出现痰多、气短、纳呆、便溏、水肿等脾虚肺弱证候;反之,肺病日久,伤津耗气,肺气虚衰,子盗母气,脾气亦虚,出现气喘、咳痰、腹胀等肺虚脾弱证候。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为痰饮,饮留于肺,肺失宣降,而发为咳喘;反之,肺气虚衰,宣降失常,水液内停,发为鼓胀(恶性积液)。
(五)本虚标实,痰瘀互结
肺癌是一种因虚得病、因虚致实的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治疗上主张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早期患者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中晚期患者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患者随着正邪盛衰演变,各型之间常发生转变,应随着病情变化辨证施治。由于肺癌患者正气内虚,抗癌能力低下,虚损情况突出,因此,治疗中应注意顾护正气。肺癌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贯穿着痰、瘀、毒、虚四字。扶正重在补益肺脾肾,调整气血阴阳平衡,祛邪重在化痰、祛瘀、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