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影像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侯键 许茂盛主编
- 3365字
- 2023-08-04 18:05:37
第二章 影像设备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 X线成像
一、X线成像原理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X线的产生 X线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铑等)靶时产生的,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球管接通电源后,灯丝变压器提供6~12V电压为X线管灯丝加热,并在其周围产生自由电子云;高压变压器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电压(40~140kV),使阴极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高速向阳极运行,撞击阳极靶面,并发生能量转换,其中约1%以下的能量转换为X线,其余99%以上的能量则转换为热能。(图1-2-1)
图1-2-1 X线成像电路图
2.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用于X线成像的常用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波谱中,居γ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不可见。X线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1)穿透性(penetrability) X线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其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穿透力愈强,反之,电压愈低,其穿透力愈弱。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fluorescence effect)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碘化铯、硫化锌镉、钨酸钙等),使不可见的X线转换成可见光,称为荧光效应。荧光效应是传统暗室透视检查(目前已基本淘汰)的基础,也是探测器或平板成像光电转换的重要环节。
(3)感光效应(photosensitivity) X线能使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感光并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后显影。传统胶片成像利用了感光效应,目前已很少使用。
(4)电离效应(ionizing effect) X线穿透生物体时,可引起原子或分子电离,直接破坏某些大分子结构(如使蛋白分子链断裂),甚至可直接损伤细胞结构,称为电离效应或生物学效应。电离效应不用于X线成像,但可对某些病变组织(如肿瘤)进行集中照射治疗。由于电离效应,应在进行X线检查时注意防护。电离效应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二)X线成像原理
当X线穿过人体,由于人体内不同组织器官存在不同的密度与厚度,X线被吸收的程度有所差别,因此到达胶片或探测器(或平板)的X线量有差异,这样,在胶片上或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形成黑白或明暗对比不同的影像。(图1-2-2)
人体组织结构中各单位体积内不同元素量的总和有所不同,因此在X线图像中有不同的密度。X线图像中的密度分为三类:①高密度:骨组织和钙化灶等;②中等密度: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③低密度:脂肪组织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
图1-2-2 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二、X线设备与检查技术
(一)X线设备
近年来,传统的X线直接作用于胶片成像已逐渐被数字化成像取代,其胶片由计算机输出电信号,经打印机得到。主要设备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1.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 是将X线影像信息存储在影像板(image plate,IP)上,经过激光扫描,将存储的信号转换为光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后,输入计算机处理,形成较好质量的数字图像。
2.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 是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与电子计算机结合,X线探测器将通过人体的X线影像信息转变成电信号,再经过计算机进行模/数转换成数字信息,从而得到数字化图像的技术。此种成像明显优于传统X线成像,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影像对比,投照条件宽容范围较大,图像质量很好。(图1-2-3)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是在血管内注入对比剂,经计算机将受检部位注入对比剂前后的图像数字信息相减,获得去除骨骼、肌肉和其他软组织而仅有血管显影的成像技术。经DSA处理的图像,血管影像清晰,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使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图1-2-4)
图1-2-3 胸部DR平片
图1-2-4 脑动脉的DSA图像
脑动脉显影清晰,颅骨影已被去除
(二)X线检查技术
1.普通检查 是应用人体的自然对比进行透视或摄影。此法简单易行,应用最广,是X线诊断的基本方法。
(1)透视(fluoroscopy) 其优点是经济,操作简便,能观察器官的运动状态,如心脏、横膈等的活动,同时还可转动患者体位;但难于观察细小病灶,并且无客观记录,辐射剂量偏大。目前已不作为常规检查,仅作为摄片的补充检查方法。
(2)X线摄影(radiography) 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和清晰度,使密度差别小、厚度较大的部位能够清晰显影,并有客观记录,便于复查对比;但摄片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有时需要选定多个投照体位,常规选用正侧位摄片。
2.特殊检查 主要有软X线摄影,是采用能发射软X线的钼靶X线管的检查技术。X线管两端电压在40kV以下,产生的X线能量低,波长较长(约0.07nm),穿透能力较弱,主要用于乳腺检查。
3.造影检查 当人体内器官与组织缺乏自然对比时,人为将密度高或低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造成密度差而产生对比,即造影检查。
(1)对比剂 常用高密度对比剂如钡剂、碘剂等。①钡剂:常用医用硫酸钡,用于食管及胃肠道造影检查。②碘剂:主要为有机碘剂,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离子型对比剂具有高渗特性,常用的有泛影葡胺(urografin),进入血液循环后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离子型,已很少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相对低渗性、低黏度、低毒性的优点,常用的有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罗胺(iopromide)等,主要用于血管造影和CT增强扫描。
(2)造影方法 ①直接引入法:是将对比剂直接引入目标部位进行造影,包括:口服,如食管及胃肠道的钡餐检查;灌注,如钡剂灌肠、逆行尿路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穿刺注入或经导管直接注入,如心血管造影、脊髓造影等。②间接引入法:经口服或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利用该对比剂具有选择性经某脏器生理聚积或排泄,暂时停留于管道或内腔使之显影,例如静脉肾盂造影等。
(3)碘剂使用前注意事项及副反应的处理 由于碘剂可能引起副作用,使用前应注意:①严格掌握碘对比剂使用的禁忌证,了解患者有无碘过敏史,对有碘过敏史的患者禁止使用碘对比剂;②造影前应做碘过敏试验;③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肾功能衰竭患者禁用碘对比剂,有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应慎用碘对比剂;④尽量应用非离子型碘剂,使用中注意浓度和剂量;⑤做好抢救严重毒副反应的准备。毒副反应可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毒副反应,常表现为荨麻疹、颜面潮红、恶心、呕吐等,可对症处理;严重毒副反应包括呼吸、循环衰竭,喉头水肿,哮喘,休克等,应立即停止造影,并进行抗过敏、抗休克等紧急抢救治疗。
三、X线图像特点
1.重叠图像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该穿透路径上各个结构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例如,后前位胸片X线投影中,心影中还包含前方胸骨和后方胸椎的影像。
2.灰阶图像 X线图像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以密度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别表达为白影、灰影和黑影。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时,则用密度增高或密度减低来表达影像的灰度改变。
3.锥形X线束对图像的影响 X线束是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投射的,因此,X线影像有一定程度的放大,并使被照体的形状失真,产生半影。半影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减低。且X线管靶面具有一定面积,而非几何学上的一个点,也使影像欠清晰。
四、X线的临床应用及限度
X线检查空间分辨率高,目前主要用于骨关节、呼吸系统、胃肠道、心脏大血管和乳腺等疾病的诊断,是影像诊断中最基本的方法。
X线摄影是二维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故有时容易出现漏诊;X线的密度分辨率有限,对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病变不易分辨,如中枢神经系统、肝、胆、胰、脾等一般不采用X线检查;对于造影剂过敏的患者,造影检查绝对禁忌;此外,X线具有电离效应,检查时应注意时间的控制,检查也不宜过频。
五、X线的防护
由于X线具有电离效应,对生物体具有损害作用,因此,在使用X线检查时应注意防护。
1.X线管只有在通电情况下才产生X线,此时具有电离辐射。
2.临床防护常用铅制品,如铅门、铅玻璃、铅屏风及铅衣、铅帽等,此外,足够厚的墙体也能起到防护作用。
3.人体受照累计剂量的大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应注意避免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照射。
4.X线的辐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应尽量远离X线源。
5.新陈代谢旺盛、更新较快的组织器官对X线较为敏感,孕妇应避免X线检查,儿童应慎用,生殖腺、甲状腺等部位在检查时应注意防护。
总之,放射防护应遵循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的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卫生标准规定制定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措施,执行保健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