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吹尽狂沙始到“金”:金庸武侠全解
- 不雨亦潇潇
- 1562字
- 2023-06-01 16:54:02
如果说,美国人有超级英雄电影、日本有国民动漫、韩国有偶像剧,那么中国有武侠文化,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自20世纪中叶以来,金庸武侠成了华语世界乃至整个汉字文明圈的流行元素,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认同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短篇《越女剑》)”金庸小说虽只有十五部,却部部精华,篇篇极品,包罗万象,正大光明,可谓是:卷三十六,一言以蔽之,境极高。
陈世骧曾这样评金庸小说道:“意境有而复能深且高大,则唯需读者自身才学修养,始能随而见之。”其小说以意境取胜,而意境是文章之魂,因此温瑞安说,金庸小说令会看的人叹服,令不会看的人满足。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令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精神来。
恢宏的历史背景、崇高的民族精神、平淡的语言文字、渊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这“空前绝后”的一代大师。金庸小说可不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写之前,得了解人文地理、医卜星相、五行算术、历史文学;写之后,又要殚精竭虑、磨砺推敲、斧凿雕饰,方成今日之大观。非大智慧者、大毅力者不能为之,我辈小说中人岂不愧乎?
金庸说:“武侠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内容也是人,什么都会变,人性是不会变的。”“以人为本”正是武侠小说的精髓所在,这就叫作“文心”。读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距离”,有时需要设身处地将自己融入其中,有时又需冷眼旁观,保持一定距离。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这话说得不错,但相比于现实悲剧,成人童话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童话与现实,本就没有高低之分。我们不妨想想:人间的悲剧够多了,又何必再增添呢?人间的悲剧够惨了,又何必写得更惨呢?既然现实是残酷的,那何不在“童话”中找到一丝慰藉呢?其实,优秀武侠小说中的人性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回味的,其精神思想是和现实接轨的,因此,即便是童话,也是“永不褪色的童话”。
曾听人说,金庸小说如“绝色佳人”,梁羽生小说如“淡妆民妇”,古龙小说如“异族女子”。此比喻殊为精妙,绝色佳人自是风华绝代,淡妆民妇也不失真淳自然,异族女子则颇具别样风韵。三大家的风格差异,金庸占一“博”字,梁羽生占一“精”字,古龙占一“怪”字。
金庸行文行云流水,古典而不僵硬,活泼而不轻佻,潇洒而不轻狂,严谨厚实而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而不求异,言辞高雅而不雕琢。游刃有余,收发自如,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可谓化人于无形之中。
金庸小说的版本历来也是争议的焦点,但在笔者看来,阅读的先后顺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旧版对于感情的抒发具有真实性和狂热性,新版却更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旧版如饮烈酒,慷慨痛快;读新版如饮醇酒,回味无穷。以童年观童年,则感同身受;以成年观童年,则别有一番滋味了。
本书的创作完全源自兴趣,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是笔者在大学期间读金庸小说时写的一些随笔和感想。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已经积少成多。本书的着眼点是人物,可以说《吹尽狂沙始到“金”》就是一部“纪传体的武侠史”,不仅是英雄史诗,也是各种深入人心的角色的人物志:多情的段王爷、野心勃勃的慕容复、一念成魔的欧阳锋、可怜的林平之、理想化为泡影的陈近南……我相信大家能从本书评述的许多虚拟角色中找到现实中真实的影子。读书不只是在读作者的感悟,更是在读自己的心。
金庸先生写的武侠小说虽然引入了许多历史元素,但是小说终究不是历史。武侠文学本来就是借虚拟的元素抒发真实的情感诉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书的创作初衷一是致敬经典、二是兴趣使然、三是对金庸先生这位文坛大家的文学功底进行学习和借鉴。至于对武侠小说的某些设定进行科学性和历史性的评价,我看大可不必。望大家开卷有益,欢迎批评指正我的不足之处。
每位武侠迷都是“江湖百晓生”,每位武侠迷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兵器谱”。笔者仅以个人浅见,为金庸小说做个简单排名,遥寄“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