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朴实开放大众的骑楼哲学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美学。骑楼建筑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意味着骑楼具有深刻、广泛、成熟、抽象的文化机理,进入了人文精神社会的秩序。许多学者已经认同“骑楼哲学”这样一个概念,可以从骑楼的视角对辩证法进行一种新的探索;或者说从骑楼的探索中,可以获得辩证法的深刻启示。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不同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想象、情感和欲望各不相同,这便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哲学的任务是抛弃关于终极的、绝对实在的争论而关注社会的信念和理想,即超越传统的唯心或唯物等形而上学的争论而使哲学面向生活。

所谓骑楼哲学就是人们对骑楼建筑的形制、营造、空间意识及其所伴生的建筑文化现象所形成的基本观点。骑楼哲学不仅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骑楼的建筑知识、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其所含构的哲学理念与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试举例如下。

1.文化交流则活,故步自封则滞

事物需要正常的运动,以实现自我组织系统的完善。广州建筑学会理事长林兆璋先生认为,广东人很善于扬长避短、中外结合,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叫“的士”,北京叫“出租车”,而广州叫“打的”。现在北京、香港都讲“打的”,它把两方习俗结合一起,获得了创新效果,而且还让人觉得很亲切,不觉得是外来的。这一特征也反映在骑楼上。外来的样式、外来的风格、外来的符号、外来的理念,这些都属于人类的财富、艺术积累、文化积淀,属于中性的“原材料性”的东西,无可厚非。骑楼运用它们的目的与政治意识毫无关系,倒是有助于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是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有利于全人类的。

2.大智若愚,奇巧若拙

骑楼是广东民间智慧的产物,而不是个别建筑专业人员的发明创造。若从民俗学的角度看骑楼,还能洞悉广东人独特的“骑楼情结”。民间的智慧更能诱发建筑的创新,使骑楼的灰色空间更具艺术魅力。骑楼的装饰不拘一格,貌似无规律却又有规律。在骑楼的民间创新过程中,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个性—个人的产权、个人的爱好、个人的背景。也许它们运用的构件细部,如窗花、柱式、色彩、山墙、栏杆等都带有几分不成熟的幼稚性,然而一个挨着一个的骑楼单体建筑,具有循序渐进的套路、模式与风格,具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千百人技艺考验后的选择。骑楼制度的产生,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看似俗气原始的东西,其实很洋,很先进。相比有些看似很洋、很先进的东西,其实很俗、很落后。除去历史条件的制约,如果从建筑的基本定律或原理出发进行分析比较,用一般材料建造的近代骑楼不一定就比用现代材料建造的当代“奇楼”落后。艺术的价值与材料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

3.退一步空间,做两笔生意

虽然店铺只退后3米多,看着并不赫然醒目,但老派粤商的智慧尽在其中。俗话说:“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烈日炎炎、雨水如注,你会不由自主地行走或停驻在骑楼之下,大可处变不惊,大可不必因穿着布鞋、没带雨伞而着急,轻轻松松地面对回不了家的自己。人在骑楼下,同时也会焕发出这样或那样的闲情雅致:你会欣赏把弄你所感兴趣的商品、展品、样品;你可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平时寻寻觅觅也找不到的东西,此时会偶然发现原来它在这里。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里,“廊”本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组成部分(图1-15),多用来遮烈日、挡风雨,让人们在行游之中享清风、邀明月、看水景、吟松竹。而骑楼下的长廊,无疑也具备这一美好的特质,且更像是社会公益性设施。商人心思自有微妙之处:你在廊内,总不能站着不动吧,请到退至3米多的店内看一看!这一看,自然难免碰到合适的商品,那就买了吧,皆大欢喜。这一退,退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图1-15 园中廊

图1-16 骑楼的亲民空间

4.虚怀若谷,门庭若市

广州是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的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规模大。商业街的人流多,骑楼底下的空间就需宽而高,其尺度也比其他城镇大,如是成为沿街商铺生意买卖惬意的“门厅”。把“门厅”让给游人顾客,并不亚于把游人顾客直接拉进店内。行人来往如鲫,不到东家到西家,聚集人气就能生财气。由此可说,骑楼空间是一种礼仪性的、友善性的、欢迎性质的、谦虚性质的亲民空间(图1-16),商人需要,行路人也需要。来的都是客,不存在某种排斥异己的力量,防卫性的歧视目光,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威仪。

广州骑楼的柱子比较粗,且方柱为多,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能起到一定作用。柱列还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淡化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带来的压抑感,使人具有轻松的心理安全感。再次,广州骑楼街的马路较宽,两侧的建筑(竹筒屋或早期钢筋混凝土框架多层建筑)通进深较大,舍得让出较多的骑楼空间,而赢得“虚怀若谷,门庭若市”的效果。

5.不拘一格,自为有格

骑楼的另一大特色,是其自由的装饰,这又体现出粤人“不拘一格,自为有格”美好性格的一面。广州骑楼各种中西建筑装饰要素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各不相同,然而却具有统一的风格、统一的尺度感、统一的色彩明度、统一的格调款式,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之处。骑楼街面的完整齐一和骑楼屋顶上时不时突出的中式小凉亭或西式小尖塔、小穹隆顶,使得城市天际线生机勃勃,明确的节奏感给游人以振奋的心情与不尽的视觉美感(图1-17,图1-18)。真可谓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这符合一切事物的本来规律。骑楼的装饰艺术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信仰、风俗、价值观念和审美需求,而且只有骑楼才容许他们这样自由表达。

图1-17 西式小塔楼

图1-18 中式小塔楼

6.化私为公,利公利己

一种建筑符号,既可表示一个城市的特征,又可折射一个城市的性格,因此它更多地作为一种历史印记而出现。骑楼具有公私双重特质,既有单家独户的民居特征,又有参与经商活动的公建特征。既为私又为公的骑楼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即便在今天,也是不过时的。把门廊打通,变成商业街,把私人的地方变成公共步行场所,又可为私人业主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骑楼,它对架构城市的公共空间、孕育城市的人情味—集体记忆,仍是一个最生动而有效的层面。如香港汇丰银行大楼在底层开辟了骑楼式的架空空间,用作社会公共活动场地。方便市民,就是方便自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骑楼,修其身更要保其魂。骑楼之魂,就是骑楼哲学。开放、融通、平等、民主、民生,此乃先进文化之所在。

1詹天佑家史记载,清嘉庆年间詹家曾于西关十二甫建造大屋。

2①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别有深情寄荔湾.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3钟俊鸣,曾宝权.走进西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4①《魅力荔湾》编委会.魅力荔湾.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