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物古迹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和希望,是不可复制的、厚德载物的宝贵财富,给予我们的是永恒的记忆和永远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一种自强不息的地域文化遗存。人类历史证明,单纯的高速经济增长、单纯的自然环境优势,都不足以成为一个地方社会文明的魅力和标志,而该地域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浓厚的人文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契合,才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仁化古县地处五岭南麓,从原始社会晚期到东周、吴、越,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诸多文物遗址、古迹遗存,成为仁化历史人文的实物见证。这一地域,在秦汉以前是百越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而在更远古的时代,就已有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其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五处,商代早期古人类遗址一处,百越族生息地及石岩棺葬遗址多处,历史源流之悠长久远,极具岭南独特风韵。
仁化县的史志、古族谱记载的文化古迹、历史遗存及文史专家的评定博大精深。从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南巡,在仁化县周田镇韶石山留下的韶音台、韶音亭、闻韶阁,到两千多年前吴越争战,逐鹿岭南遗留的三官庙、吴王村和越王村;从秦末古秦城到岭南古塔之乡的两座古唐塔——云龙寺塔、澌溪寺塔;从唐代的张九龄故里到宋、明仕家恩村蒙姓的家庙宗祠;从仁化的丹霞山、各乡镇的山崖石壁留下的众多摩崖石刻,到岭南客家围屋、碉楼遗留的传统安保模式……仁化给后人留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古迹遗产。
仁阳故地源千古,史踪遗迹历多磨。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更替及兵灾匪患,承受了自然灾害及风霜雨雪的侵溶剥蚀,许多古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刻在史册的记忆及遗留下来的古迹形貌,至今仍能展现仁化古县文明进化的时代沧桑与历史文化的风采。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贮存久远的回望、远古的文明,是今天的人们应该负起的责任;体察与记录古迹文化、历史人文,是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思。这也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意义与目的。
本书部分图片由仁化县图书馆、陈志芳、陈桂汉提供,在此谨致谢意。
龙兆康
2015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