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几十年里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乃至社会问题。传统的经济学范式并未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其理论与研究框架,而是重点研究资本增值的过程,仅仅把自然物质当作一种经济媒介,只是承担资本增值的载体,物质产品消费完成后就好像不再存在一样,没有将其作为经济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以此经济学范式演绎而成的大量生产、大量出口、大量消费和大量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快、污染物排放过多、水质和空气污染过重,大大降低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储备,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并降低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显著减少了国家的自然资本和环境资本存量,在总体国有财富的意义上甚至一定程度降低了国家未来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某些大都市的灰霾天气、某些河流水质的恶化、某些重要产粮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某些地区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则有可能演变成21世纪的重大公害事件。推动产业体系的生态化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处理好投资、消费与进出口的关系,都将成为我国近期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的出台,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其实现的基础是产业生态化转型与发展。也可以说,产业生态化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石。而产业生态化改造、转型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集聚、产业生态网络和更加基础性的清洁生产。区域产业生态网络有希望成为未来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其不要求参与厂商之间的地理相近性,而只是基于交通、信息、诚信和市场交易而构造的区域产业共生网络,以实现产业副产品的交换、“分解”、循环和再利用,从而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生态化发展目的。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概念辨析、案例研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绩效考核、可应用的领域及其可行性等方面,只是近期才出现了针对理论模型构建、概念深化延伸、绩效定量分析等研究趋势。大部分的研究都没有把产业生态网络作为一个独特的模式,而只是把它作为生态产业园的一部分或一个特例来处理。国内有关产业生态网络的研究往往从网络组织、系统论、工业过程等角度展开,研究其运作管理模式、形成和构建机理、网络演化、网络技术、稳定性、治理对策等。作者认为,产业生态网络是一个经济现象,只有遵从市场的逻辑,才能得到有效的构建和发展并得以生存下来,因此,很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样才能将社会和环境问题与经济学的货币价值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将三者放到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研究和计量核算。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作者才有了撰写一本关于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的经济学研究的著作的想法。

本书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区域产业生态网络进行了较系统的经济研究。在对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经济学计量方法学,以人力资本法为例,阐述了环境价值的计量模型与方法,并探讨了人力资本、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区域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然后从热力学的角度对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机理和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探索。基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理论,分别从社会福利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构建了理论计量模型,研究了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的成本、效益和有效规模。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探讨了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绩效。基于上述这些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了城乡产业生态网络、旅游产业生态网络、县域经济产业生态网络构建模式、有效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等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了区域产业生态网络构建的方法论框架和政策建议。

作者

2013年4月9日于深圳燕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