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再遇拦路者
- 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 落笔生厌
- 2103字
- 2023-06-11 18:00:04
当然,这个想法,秦始皇也就是在心里想想而已。
就算真的低了,他也没办法给赵高再升官。
总不能给赵高直接升到三公吧?
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四个官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不论是哪个也不可能让给赵高。
对了,太尉这个官职倒是一直悬空。
自国尉缭后,秦始皇便不再让人担任太尉一职。
没办法,军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好。
真到了要调动军队的时候,再使用虎符就是。
其实,李斯、冯去疾和冯劫三人,若是按“梦中梦”来清算。
右丞相冯去疾与御史大夫冯劫二人,可谓忠心耿耿。
他二人并不知道胡亥乃篡诏自立,见胡亥昏庸,直言敢谏,最终不肯受辱,狱中自尽而亡。
而李斯的左丞相一职,倒是可以给他拿掉。
但从赵高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梦中梦”并不一定为实。
他可不记得“梦”中的赵高能做出那等惊人美食,酿出那等惊人美酒。
更别提什么“罢黜百家,独尊法术”、造纸术、印刷术、《三十六计》和《三字经》这些惊世之物。
由此可见,“梦”与“梦中梦”,真是一场春秋大梦也说之不定。
秦始皇心中不由得有些庆幸,得亏当初在“梦”中醒来时,没有当场斩了赵高。
否则,岂不是要错失掉此间种种?
秦始皇“梦醒”,没有立即诛杀赵高,这才是正常反应。
想当年,曹操梦见“三马食槽”,也没有当场杀了司马懿。
即使司马懿有什么“鹰视狼顾”之相。
论王霸,曹操比不得秦始皇。
但论奸诈,曹操在历史长河中,也算是排的上号的。
连曹丞相尚且如此,何况秦始皇。
秦始皇此刻看着龙案上的《三十六计》与《三字经》,只觉这赵高还真不孬嘞。
心中好感愈甚!
虽不能再升迁,但赏赐些银白之物,自是不在话下。
……
……
却说,赵高自蒙恬府中离去后,便径直前往考工室。
路上竟又遇两人拦路。
不过,并非是那些儒家之人。
因为,此二人其中一人,赵高认识。
此二人当先拱手道:
“见过赵少府。”
赵高亦是拱手后,问道:
“见过夏太医,不知您身边这位是?”
没错,赵高面前二人其中一位正是夏无且夏太医。
夏无且立即介绍道:
“这位是治粟内史丞——农家许茂。”
治粟内史,在汉代又被改为大司农。
乃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
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等。
如太仓令,主收贮米粟,负责供应官吏口粮并掌管量制。
均输令,总管均输事务,统领各郡国的均输官。
平准令,负责收集天下委输,平抑市场物价。
斡官长,原属少府,掌管铸钱。
在西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军粮的供应,又设军事财政官騪粟都尉。
其主要负责推广军屯区的农业技术,有时也带兵打仗。
还有治粟都尉,主管军事费用的筹措,协助大司农广辟财源。
当年,韩信由楚归汉,刘邦让韩信担任的就是治粟都尉。
韩信也在此期间,发明了一个成语——明修栈道……不是,是推陈出新。
治粟内史丞,乃是治粟内史下两丞之一。
赵高与许茂拱手后,便问道:
“不知二位找在下有何贵干?”
夏无且与许茂对视一眼,道:
“也无甚大事,刚我等二人前往考工室欲寻赵少府,却闻少府被蒙将军请了去。”
“正准备前往蒙将军府邸,不料竟在半道相遇少府。”
赵高闻言,不经心中暗诽:都追到这种程度了,还说无甚大事?
真若有点大事,不得追杀我到天涯海角啊?
夏无且继续说道:
“对了,不知少府‘罢黜百家’一事,进展如何?”
赵高听到这,瞬间便明白夏无且二人寻他所为何事。
他发现蒙恬所言还真是一点没错。
蒙恬方才说会有其他百家之人来寻他麻烦。
现在这医家夏无且和农家许茂便联袂而来。
虽然他曾想过,除了儒家孔鲋、兵家蒙恬后,其余诸家他见都不会见。
但这夏无且,他却无法置之不理。
毕竟,这夏无且可是秦始皇口中时常所说“无且爱我”的夏无且
这四个字,光他听过,就有三次。
可见,夏无且才是那个天选打工人。
只不过,有一点他却没有想到。
那便是诸如名家、纵横家、阴阳家之人前乃寻他,也就罢了。
你说你医家和农家来凑什么热闹?
就算罢黜百家,还能罢黜你医家、农家不成?
是不治病了?
还是不劝课农桑了?
便是李斯所提的“焚书百家”,也没说要焚医家、农家以及巫祝之类的书籍。
这些都是要保留的。
李斯所要焚的,是那些歌颂六国君王、赞扬六国诸侯,以及一些记载六国文化的书籍。
由此,足见“新法家”比“焚书”要更加恶劣。
虽说,“焚书”在手段上比“新法家”要狠得多。
但在结果上,“新法家”要比“焚书”的破坏性更大。
因为“焚书”只是单纯的销毁六国书籍,强行压制百姓的思想。
而“新法家”却是通过修改、整理百家经典来吸纳百家精华。
如此一来,就不可避免的要收录一些六国文化于其中。
要知道,百家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七国土壤之中的。
百家思想与七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而这个时候,就要对六国文化进行修改。
而修改的方向,自然是往有利于秦国的方向进行修改。
就如同,清朝修明史。
以至于,流传出一句“明朝无明君,清朝无昏君”的话来。
且不提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兴文字狱”。
更不提,清朝如果真的“无昏君”,为何没有百代不衰。
就说古代这些当皇帝的,又真正能有几人思想高洁?
便是思想纯洁的都没有几人!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你可以说明朝无明君,甚至可以说历朝历代皆无明君。
但你要说清朝无一昏君……
脸呢?
是准备重新定义一下“昏君”这个名词的含义吗?
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到底是落日的余晖,还是自欺欺人的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