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张之庆秘密实验田的农作物

张之庆将押送粮食的任务交给了廖禾芝,自己则马不停蹄的赶往青山镇。

要知道花生是高油产物啊,虽然说河套地区温度偏低,不适合种植,但是穿越前,花生在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试验种植来着,大约种了6万亩,成功了。

张之庆也想试试,即便河套地区不行,河北,山东,可以啊。

两天后回到青山镇,看着这座红砖红瓦的小镇,心中怀念无比,毕竟这里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阔别了半年之久,终于又回来了。

之前虽然一直在包头附近,但是一直因为忙,没怎么回过啊。

小镇入口龙门架处,管家老马,早就等待上了,老马穿着一身青灰色的袄子,戴着一顶狗皮帽,双手插在袖筒里,在风中静静的等待着。

突然看见远处地平线上的黑点,便高兴地大叫了起来。

“东家回来了,东家回来了”。

老马这么一叫,身后那群,张之庆府邸里的佣人,还有镇上成群结队的工人,都奔向了张之庆的方向。

张之庆骑着马停在他们的跟前,一群人帮忙牵着马,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

“东家,你这半年都做甚个咧,额们都快想死你咧”。

“对对东家,这半年都做什嘛个咧”。

“东家,你不要听他们瞎球说,自帮膈袍,球也不懂一跳,镇子里都传开了,你当大官咧”。

一帮人甩开了嗓子吼着,吵着张之庆耳朵都快聋。

“行了行了,有什嘛事情回镇子里头再说哇”。

老马用土话把他们吼住了,不然的话,今天张之庆连家都回不去了,这帮人非得把他拉着然后轮着灌。

不过张之庆嘴上却洋溢着笑容,看着他们一个个熟悉的面庞都安好,他就很开心了。

回到自己的府邸,修整片刻之后,就带着老马来到了试验田。

暖棚里,两个砖砌的供暖炉,还在燃烧着熊熊烈火,为整个暖棚提供热气。

下面是绿油油的一片花生地,这是今年春天刚好种的一亩花生。

去年花生的亩产只有200斤左右,相对来说太少了。

要知道在现代花生每亩产量600~1000斤。

可能因为技术问题,产量不达标,但是也不至于这么少啊,要知道这可是高油酸花生现代农科学院,培育出来的经济高产品种,这让张子庆岂能甘心。

“老马现在的花生亩产多少?”。

“东家前段日子收了一亩,我们都上称过了,比去年翻了一倍,整整450斤!”。

“哈哈,好啊好啊,太好了”。

450斤已经达到了张之庆心理的标准了,今后推广大规模种植,产量有望再提高。

“老马把所有种的花生都收了,作为种子,明年我要拿到兵团推广,到时候大面积种植!”。

“好的,东家!”。

出了种花生的暖棚,张之庆突然看到对门的南瓜暖棚秧架上,挂着羊头大小的大南瓜。

张之庆抬腿就迈了进去,一根藤蔓上,大约五六个到七八个的南瓜。

“南瓜亩产多少了?”。

“去年是900斤,今年的还没收”。

“那就去叫人现在就收”。

“好的”。

不足一刻钟,老马叫来了十几个佣人,每个人身上背着一个大箩筐,不足半个小时就把一亩南瓜都采摘完了。

然后开始称重,约半个时辰后。

“东家称出来了,这亩收了1500斤”。

张之庆听后没有太多的意外点点头,不吱声。

在现代一亩南瓜亩产大约在3500斤左右,这儿整整差了一倍不止,不过情有可原嘛,毕竟身在古代,可能是因为技术不达标吧。

“种子留下,明年我让兵团种”。

“好的!”。

张之庆又看了看其他的农作物,比如说冬小麦,亩产在600斤左右,西红柿亩产700斤左右,青椒倒是挺适应前套的土壤亩产1200斤,托县辣椒亩产800斤,花椒100斤,山胡椒50斤,葵花籽150斤,烟叶200斤,圆白菜(包菜)600多斤。

托于之前部队军屯的习惯,张之庆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像什么蔬菜类,调料类,都是下山采购的蔬菜,里面自带的种子,而烟叶子,是他自己买的种子,要知道在山林里,几十回都不下一次山,买几条烟,抽不了多长时间,所以还不如自己种点儿烟叶子,切丝儿卷烟抽。

山里护林的时候,可以圈一块小地皮,用来种一些蔬菜,或者一些农作物。

青山镇待了几天之后,张之庆回到了后套,并带回了大量农作物的种子,还专门让人挖了地窖存放马铃薯。

派专人看护,任何人不准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