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绘画都讲究构图。一幅作品要想画面清新、丰满,富于韵律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应该是多样的统一,对比中有和谐,有重点有整体。

构图的第一个法则是要均衡

均衡不是平均和简单的平衡,而是多样的统一。好比是一个秤,一边钩起许多货物,而另一边只需要用一个小小的秤砣就达到了平衡,而不是两边放同样的事物,那样会变得呆板。下面齐白石的山水画就是构图很成功的例子。画中一片青山在望,寒鸦在树,近前有一个木色的小屋。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房子、树达到了很好的均衡,看上去空间感很强,画面又很平稳。远处大面积的山,与近处墨色较浓的景物达成了均衡。

齐白石《山水图》

构图的第二个法则是要有对比

对比可以是大小对比、轻重对比、浓淡对比和疏密对比。我们来看齐白石的《群鱼戏水图》。右上方密集的小鱼和中下部大面积的空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出了群鱼的生动形态,也显出了水的广阔与空明。

齐白石《群鱼戏水》

齐白石著名的“人长寿”印章也是疏密对比这一美学原则的成功典范。“长”字和“寿”字的主题线条很密集,而“人”字及“长”字的下方都很空疏,对比强烈,真的达到了“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境界。

疏密对比是绘画最常用的美学法则之一。我们只要留心欣赏大师们的名画,随时都可以学习这一艺术手法。

清 龚半千《山水》

对比当中还有黑白对比。清代著名山水画家龚半千就善于使用此法。在他所著的《柴丈画说》中,他说:“几树皆黑,此树独白者,故其醒耳。”他的山水往往以黑见白,他很懂得用黑白调子来造成独特的对比效果。我国现代山水画家李可染也常常采用这种黑白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山的光影和浑厚华滋的气韵。

构图的第三个法则是要完整

孔子说自己的思想是“一以贯之”。好的画家在创作时也要追求画面的完整。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或移动位置,整体就会被拆散,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的一部分。”这个美学思想强调的“整一”对欧洲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苦禅的《盛夏图》,画面十分丰富,同时达到了画面完整的统一。

中国画构图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这里也介绍几种。

1.要有宾主,善于集中。要突出最美的部分,不要面面俱到,形成散漫的局面。要有主有次,不可过于平均,正所谓“有一不必二,要五不可四”。

李苦禅《盛夏图》

布局散乱,画面不好看。

有宾主,画面集中,鲜明。

宋徽宗的《瑞鹤图卷》构图就有宾有主,而且有呼应。下方是宫殿和祥云,上方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着一群白鹤,众多的散点向下呼应宫殿这一个实体。

2.要有开合,能统一。宋代马远作品的构图常常是将主要山水树木布置于一个边角中,所以有“马一角”之称,这种构图突破了整幅塞满的传统,使画面更加自然,画外向画里集中,画里向画外伸展。画面的左上部一角是一开,右下部水面、游禽是一合,一开一合,画面显得既饱满又空灵,境界更加阔大。

宋 马远《梅石溪凫图》

右图是宋人的作品,其构图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构图之一,近景与远景相呼应,既有变化,又达到了整体的平衡。

宋 佚名《雪峰寒艇图》

3.要有对比,能平衡。这是八大山人画荷花时经常用的构图之一。图中高擎的荷叶与耸立在水边的石崖形成了一个桥形,像一道彩虹横跨过画面,使画面连在了一起,同时天和水的空间显得更为开阔,画面也有深远的感觉。

清 八大山人《墨荷》

左边的石崖上面站立一鸟,正在向下俯视,与下面石上所立的若有所思的一鸟形成呼应之势,使画面的上下也连成了一体,显得既饱满又空灵。

整幅画由荷撑起,荷叶亭亭玉立于水面之上,很有气势。荷花掩映其间,形成虚实对比、黑白对比。上部浓重的荷叶与下部空疏的叶干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所有的对比都显得十分和谐,这就是大艺术家构图的功力所在。

4.掌握构图的审美规律。绘画的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术家们发现了很多形式美的内在规律,S形曲线就是一个重要的造型和构图形式,无论是中国画家还是西方画家,都很重视这一规律。

世界上很多画家认为S形构图是画面最牢的结构。我们来看一下欧洲画家莫迪格列阿尼的名作《裸女》,这位女子的身姿呈现出S形曲线,显得特别优美,有丰富的情感表现。S形构图在中国古代也称为“之”字形构图,这一构图的典型体现是中国道家的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也是对艺术规律的揭示。黑白对比又统一,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而且旋转贯通,浑然一体,这样的思想用在构图上就会创造出美的图画。

意大利 莫迪格列阿尼《裸女》

吴昌硕《花卉》

黄胄《群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