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千零一夜:关于古埃及的知识考古
-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 1392字
- 2023-04-10 17:23:36
译者序 历史的“罗生门”
《罗生门》是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的电影。电影中几位目击者就一位武士的死亡,讲述了不同版本的故事,各有各的背景、立场、态度和目的,最后人们再也无法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
英语中的历史“history”由“his”和“story”组成,即“他的故事”。历史与故事相似,客观发生过的事实只有一个,而以事实为原材料的历史却可以永无休止地演义,“罗生门”在所难免。给众说纷纭的“他的故事”贴上对错标签,是处理历史“罗生门”的常规思路,但这不该是唯一的思路。
历史作为一种由人构建的“知识”,执笔者必然有其生活的语境,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故而故事不可能与所有语境都合拍。中国古人曾经坚信天圆地方,自己身处世界中心,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绘制了许多鬼画符般的地图,撰写了天方夜谭的《山海经》。如今我们固然可以打着“科学”的名号将它们贬斥为封建糟粕,却也可以换个思路,琢磨古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崇尚天人合一的他们,又在这种世界观的烛照下燃烧出了怎样的人间烟火,这未尝不是面对历史“罗生门”的一种思路——知识考古学。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罗生门”,与其站在自己的语境中,片面纠结某个故事真实与否,不如想想,那些千奇百怪的“罗生门”,究竟为什么会被构建出来,讲这个故事的人依据为何、目的为何,故事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这恐怕要比单纯判断对错、作出取舍,更有意义,也更有趣。
克里斯蒂娜·里格斯(Christina Riggs)的《六千零一夜》就是这样一本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书,作者希望梳理的是一个已经被世人众口相传,讲了6000多年的老故事。6000年间沧海桑田,古埃及人、古犹太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塞俄比亚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乃至与埃及远隔万里的我们,出于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不约而同地成了这个老故事的讲述者,喋喋不休地把埃及这个老故事传承、延续下去,就像阿拉伯古代传说《一千零一夜》里那样,讲了一天又一天,好像永远也讲不到尽头。时至今日,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与埃及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埃及与现实中的埃及既相似又不同,这更多地取决于故事讲述者自身的个性、学识、修养和际遇,以及所处的文化语境。套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理论来说,每个人心中与埃及有关的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种以埃及为名的“知识”。
克里斯蒂娜·里格斯的这本《六千零一夜》并非是要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些和古埃及有关的历史常识,炫耀身为专业学者的博闻强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站在知识考古学的立场上,摸索作为“知识”的古埃及在过去6000年间东西方语境中的构建和演化历程,盘点围绕“古埃及”这3个字滋生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历史“罗生门”,回忆6000多年前的“他们”,同时也反思6000多年后的“我们”。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作为现实国家的古埃及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终结,作为“知识”的古埃及却在东西方语境中不断“故事新编”,让文化的“金字塔”耸立在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耸立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真实的古埃及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可能会是一个永远刺激我们想象,却又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或许未来某天,真的有人能给出个完美的答案。在这个幸福的日子来临前,我们也不妨先跟随克里斯蒂娜·里格斯,来一场以古埃及为目的地的知识考古。如果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新方法,那将令本书作者和译者都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