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三万新卒

刘先闻言出列,拱手道:“明公,属下认为蔡军师,还有允公子虽然都有罪,然其昔日也有过不少功劳,所以不如罚俸三年,以示惩戒。”

在其说完后,刘表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情绪,事实上,刘先说的很对,他也从未打算处死两人人,其一是因为两人或是他的亲族,或是已经联姻的亲信,杀了他们便如自断臂膀。

其二则是刘表眼下真的是无人可用了,蒯良身体有恙,蒯越在外,庞季死于出行江东(不清楚其还活着,并且投靠了孙策)

其余诸人中有许多因为家族所在地已经被孙策攻下,所以和他貌合神离,剩下还有许多荆州士人压根就不愿意接受他的征召,这就导致他用来用去,也就那几个人。

好在刘磐抓住机会,从孙策那里逃脱,几经辗转后,终于避开了围追堵截、返回了襄阳(孙策为使刘表势力内部矛盾更甚有意安排),虽然刘磐如今人瘦了许多,但养养就能恢复。

想到这,刘表又将目光看向了忍不住咳嗽出声的蒯良,问道:“子柔,你觉得呢?”

蒯良想了想,说道:“明公,属下以为,可令此两人戴罪立功。”

刘表听了,轻“嗯”了一声,又过了一会儿,他缓声说道:“文聘已在夷陵城尽忠战死,某万分心痛,本想在城内设立灵堂为其祭奠。

但可恶的孙策大军来袭在即,光靠眼下的兵马,恐怕难以守住襄阳,传令下去,再从各县征召三万兵马,聚于襄阳城外。”

堂内众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刚刚不是还在讨论如何治蔡瑁和张允的罪吗,怎么转头就到了征召人马之事上了?不少人暗自猜测着刘表是想让这两人编练新军。

果不其然,刘表随即便说道:“蔡瑁、张允二人,各罚俸三年,待三万人马到城外后,命尔等各自统领一万整训,也好日后待罪立功,剩下的一万人,则交由刘磐统领。”

蔡瑁和张允闻言,心中大喜,与刘磐一齐躬身领命,一旁的刘琦和刘琮,也是暗暗松了口气。

在刘表做出让蔡瑁和张允戴罪立功的决定后,堂上众人都不由打起了几分精神。

这三万新军足以让刘琦、刘琮、还有荆州诸士族都眼红,如何分配这三万士卒,无疑引得了在场大多数官员的注意。

虽然刘表已经决定了由蔡瑁、张允、还有刘磐三人各领一万士卒,但一支军队的所有士卒不可能只靠着最高长官来管理,还得有各级军官才行。

而这,便是现在堂上众人最关心和在乎的问题,毕竟如今这个世道,手上有军队才能更好地维持权力和保住钱财。

分别以刘琦和刘琮两人为首的两大派系,自然是都想获得更多的兵权,哪一派手下的兵力更多,由这一派支持的公子大概率就会成为刘表的继承者。

当然,荆州如今即将被孙策势力攻灭的惨况,众人也都十分清楚,就如历史上一派想降曹,一派要投刘那般。

如今的荆州士族,虽然明面上仍是站在他们支持的公子身后,但已然有了谋划后路的意思,唯一的区别就是,现在他们是一派想降曹,一派要降孙。

之所以不现在就那样做,主要原因是刘表是他们中不少人的举主,公然背主离去容易造成恶名远扬。

另外,不少人还有着想等到襄阳城被围时,以献城之功作为投名状的想法。

不过眼下,他们在明面上还是得继续支持公子竞争继承者,如此才能让刘表对他们放心。

长子和次子之间的那点竞争和龌龊,刘表自然也是清清楚楚,虽然当初是在他的授意下,才让两个儿子出现了竞争的矛盾,可他没想到,都大敌当前了,这两个混账儿子还只想着争夺那继承之位。

要知道到目前为止,还能收到刘表这个荆州牧号令且愿意听从的县已经不足二十个了,对比其巅峰时期坐拥数千里的疆域而言,治下之地简直小得可怜。

越想越来气的刘表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神顷刻间变得锐利起来,他咳了一声,又挺直了半躺着的身体,眼神如鹰隼般扫视着堂上的一众文武。

这些人那点蠢蠢欲动的小心思,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怎么说他也是忙了大半辈子政事的人,怎么可能什么都不懂?

“子柔~”

被点到名的蒯良赶忙拱手应道:“属下在~”

刘表目光灼灼地看着他,铿锵有力地说道:“命你五日内从中卢和邔县一带募集一万新军,待募集完毕后带回襄阳城外,交由刘磐掌管,可否做到?”

“请明公放心,属下定会完成此事。”

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蒯良也不好再提什么意见,只有满口答应下来。

刘磐在一旁说道:“侄儿绝不会辜负叔父所托,定会尽心尽力操练新军。”

听到这话,刘表只是点了点头,没有理会。

一旁的刘琦先是有些疑惑,随即脸上忍不住透露出几分喜悦,蒯越向来与蔡瑁走得近,所以是一起支持刘琮的,这两人也代表着家族的决定,但刘表的安排却是有将蒯良推到他刘琦这边的趋势。

至于蒯良会不会故意在招募的士卒上使绊子,一开始他也考虑过,但随即便认定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毕竟是要交由刘磐统领的,有什么问题到时都可以轻易解决。

倒是刘琮和蔡瑁,在听到刘表所言后神色都有些变化,想来应该是猜到了刘表的意图。

刘表又接着下令道:“始宗,命你七日内从山都和筑阳一带募集一万新军,待募集完毕后带回襄阳城外,交由蔡瑁掌管,可否做到?”

别驾刘先愣了片刻,拱手应道:“请明公放心,先不会让您失望!”

这回,轮到刘琮和蔡瑁感到欣喜了,刘先此前就是刘琦的绝对支持者,一直在建议刘表确立刘琦为继承人,如今刘表这样安排,又有将刘先推向刘琮阵营的意思。

蔡瑁为了表示忠心,立即打起了保票:“明公,属下必率此人马,守得襄阳无碍!”

闻言,刘表“嗯”了一声,继续下令道:“子孝,命你六日内从邓县和蔡阳一带募集一万新军,待募集完毕后带回襄阳城外,交由张允掌管,可否做到?”

治中邓羲自是不可能独自掉链子,他应道:“属下必定尽力而为!”

这时,刘琮微不可察地朝张允眨了眨眼睛,张允顿时心领神会,他私下里已经答应了成为刘琮的支持者,这事刘琦目前还不知晓。

刘表命令下完后,本有些迷糊的堂内众人,思绪也是逐渐清晰了起来,表面上来看,前面两条命令是将支持刘琦和支持刘琮的混合起来。

而邓羲目前还没有明确表示他是支持刘琦还是刘琮,张允和他一样,至少两人在刘表眼中都是中立派。

如此看来,刘表这般安排的意图就是为了实现制衡,提醒两个派系要先一直对外。

可惜他的想法注定要落空了,只见张允竟然在他下完命令后,拱手道:“还请舅父听我一言。”

见此情形,刘表皱了皱眉头,但还是点头道:“说吧。”

“此前在临湘城,刘磐手下有当时荆州最精锐的兵马,却不听黄将军劝说,导致被孙策军轻松击败。

如今黄将军不在,我觉得以刘磐的能力而言,恐怕不足以成为那一万士卒的统帅。”

听到张允说起刘磐的不是,刘表顿时心中不喜,即便张允是他的外甥,可刘磐也是他的内侄啊,一外一内,就算不能携手并肩作战,也不必当着众文武的面针锋相对吧?

“那你待如何?不如由你来做这首位、发号施令,如何?”刘表语气冰冷道。

张允一听便知不妙,他领兵作战的本事虽然只是中等水准,但察言观色可是顶级的,而且他十分了解自家这位舅父,这种语气明显就是真动怒了。

不过不等张允继续出言,听到他建议罢免刘磐军权的刘琦、连忙主动站出来道:“父亲,儿也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表微微颔首,算是同意让其说下去。

“磐兄在长沙带兵时,从交州张津和那太史慈的袭扰下,守得境内多日无失,后在讨伐荆南叛贼时,更是一路攻至临湘城下,几乎就要破城。

当时磐兄麾下的兵马已经疲累,再加上是孙策亲自领百战之精锐突然到来,如此战败虽有罪,却也是情有可原。”

刘琦一边替刘磐开脱,一边留意着刘表的表情变化,见自家父亲的脸色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便又开始说道。

“而张允身为水军主将,在领兵救援章陵时,非但未立寸功,更是几近让水军覆没,如此看来,他应该没有资格在此出言指责磐兄。”

刘琦可不是傻子,既然张允这个时候出言对付明面上支持自己的刘磐,那其肯定是偏向了刘琮,因而话语间毫不留情。

他的话音落下后,张允瞬间沉默,神色中虽有不满却没有愤怒,反倒是刘琮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但他却无法出言反驳,毕竟刘琦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这时候,堂上众人都有些诧异,这张允也是大败而归啊,本来刘表都放过他,还准备再给他兵权,怎么他还要自己作死、引得刘表愠怒呢?

不过看到刘表现在脸上那肚肺般的神色,善于察言观色的众人都觉得、似乎有必须得再说道说道张允兵败之事了。

别驾刘先率先出言道:“请主公追究张允战败之责!”

紧随其后的是邓羲,以及一批支持刘琦的官员,他们齐声说道:“请主公追究张允战败之罪!”

刘表此时整个人都快被张允气炸了,这家伙自己都吃了大败仗,还不夹着尾巴,老老实实等着练兵,竟然敢跳出来批评刘磐,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于是他当即下令道:“既然诸位都这么说,那便罚张允领二十军仗,并禁闭于家中一年。

对了,仲业曾向我举荐过一个将才,名为魏延,便由其统领子孝招募的那一万兵马吧!”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而刘琦也能接受,只要这一万人不落到刘琮势力手下就行。

再者,这个魏延此前没有多大名声,刘琮向来不屑于和这种人拉近关系,所以刘琦断定其会去拉拢治中邓羲。

但刘琦曾有所耳闻,说是魏延行事比较出格且好名声,若是知道刘琮看不上他,必然会记恨上刘琮。

想到这,刘琦不禁有些欣喜,若是事情真如此发展,他便有机会不做任何动作,就可坐视魏延主动倒向自己,于是他也适可而止,不再出言针对张允。

而张允表面此时看起来面色煞白,似乎是很后悔刚刚说了那番失了智的话,但内心却是正偷着乐呢,他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忘记自己的战败。

事实上,他这么做是有着自己的打算,孙策军的强悍战力他是亲身领略过的,自打他败于黄盖手下,一路逃回襄阳后,他便清楚孙策军攻取整个荆州之事是他无法抵挡的,换句话说,他早就没了迎战孙策军的斗志。

方才听到刘表又令他操练一万新兵,他压根就不想领命,正巧刘琮给他眼神示意,他便选择了顺势自爆,要仗刑就仗刑,要禁闭就禁闭,反正总比可能战死来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