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积极教育,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彭凯平

到底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受益一生的心态?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通过“苦学”让孩子增强学习技能,补习班、课外班轮流参加,“头悬梁,锥刺股”不间断学。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是提高了,其他方面却问题频出:在上学阶段,由于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孩子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厌学等负面情绪,和同学、老师、家人也时常发生矛盾;步入社会之后,面对从学校到职场的环境转变,孩子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过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适用于职场,成人之间的社交规则也没有掌握到位,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数据证明,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终身成长的能力。孩子的人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未来的社会也更需要具备多项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如果父母不早早引导孩子做好准备,那么孩子会很难应对未来的剧变。不仅如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每个人承受的压力都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现状,父母如果仅仅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建设,很容易造成培养的失衡,甚至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人一定要具备积极的能力,在面对挫折、打击、失败、痛苦时,要能够坚韧不拔,能够扛得住,能够受得了,能够挺得过去。”我一直认为,孩子只有拥有了乐观、阳光、向上的心态,才能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天赋优势;孩子只有具备了与他人交流、交往和交换的能力,才能在适应社会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迎接光明美好的未来。

樊登读书编著的这套书,就很好地立足当下,从孩子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出发,分享了父母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幸福能力。这与我所倡导的积极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教,从最通常的习惯性角度理解,侧重于对孩子社会性的引导,也就是后天使然的主导意识,包括如何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如何建立经验、评价经验,如何建立非孤立的社会价值观,等等。因为人的存在感中有一部分内容建立在与宇宙和社会的关系层面上,人存在于社会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社会的认可并被社会给予相应的存在位置,也要让自己能够适应并且积极地融入社会环境。

育,侧重于对孩子天性与个性的引导,包括如何理解情绪、控制情绪,如何对待身体,如何唤起同理心,如何理解别人的情绪与感受等源自自我习性层面上的东西。当然,这也体现了与建立存在感有关的另一个领域:人与自己的关系。

大量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已经证明,在0~6岁,也就是孩子处于早期发展的阶段,考虑到大脑的发育,家长应该更多地呵护孩子的自然属性,尽量避免将成年人的生存压力与能力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

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先天自然”为主导的“育”,与以“后天使然”为主导的“教”在内容与投入上会发生一些改变。但无论是“教”还是“育”,都是向“理想的孩子”进发,都是为了孩子全面地成长。

理解教育,要考虑到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是一条直达目标的直线,那样的教育太缺乏弹性与柔性了。教育是一条随着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变化的动态的S曲线。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孩子小的时候,要侧重于性格与人格的培养,越小越要把“育”放在前面;在中小学阶段要开始加强对孩子智力与学习技能的训练,但是一定要以人格发展与积极天性为前提;高中时期与大学阶段是孩子智力飞速发展后全面收割知识与经验的最佳时期,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开始变得十分重要,这时“教”就显得不可或缺,而且自律开始成为成材的关键要素。上大学之后,很多孩子的个性开始稳定,人生观、价值观也已经建立起来,那么终身学习就在事实上成为人生的重要任务,至于会到达什么样的高度,更多的是依靠坚持不懈的精神、成长中的机遇或个人运气。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能够持续获得成功的人,一定以自我驱动来主导其生命成长的过程。

我更主张教育是一条S曲线,反对不考虑实际情况,甚至扼杀孩子积极天性与美好心灵的功利主义。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坚定地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中国近代的大文豪胡适也说过,“学校固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地方,但在学生时代的青年却应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环境与设备把自己铸造成个东西。”比尔·盖茨也表示,“在学校里可能有赢家和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可能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答案,真实人生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哪个领域的顶尖人物,都提倡基于人性与人格光辉接受教育、进行学习。

无论是拔苗助长,还是纵容溺爱,从本质上都是错误的。从小就逼孩子学这学那、无所不用其极是错误的;从小放任孩子、任其随心所欲也是错误的。一旦教育者对儿童的定位不准确,就会直接造成教育上的巨大鸿沟。

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通向终极幸福的动力源泉。在教育中,我们体验着作为人类所特别的爱的流动、心灵的温度、求知的坚韧与面对未知的勇敢。而既然是通往幸福,又何必非要以痛苦为根?

积极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学习成绩好到考入名校的孩子,也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快乐教育”或“心灵鸡汤”。积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培养孩子的韧性、抗压力、同理心、审美能力等,通过挖掘孩子内心的善良天性、正向能量和优秀品德,从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将这颗小小的种子培养成茁壮的参天大树,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且有意义的人生。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靠的是面向共同命运的善意和互动。什么是共同命运?就是我们要为了共同的幸福和其他人合作、交往、交流。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技术交流、货物交流、财富更替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很重要的密码,这些密码背后的核心就是人类关于幸福的体验。

而积极的教育,是打开幸福密码唯一的万能钥匙。

相信每一位看完这本书的父母都会有所启发,在之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把眼界打开,动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关注孩子的社会能力、自立能力等外在能力,帮助孩子建设一个健康的大脑、顺利构建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活出独特的自我,收获真正的成功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