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华往事(二):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
-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组编
- 6426字
- 2023-04-20 17:05:27
北京四合院文化
北京四合院是非常有名的建筑, 是北京古都的标志, 它不仅具备居住的功能, 而且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
图9是一座北京四合院的模型图, 标准的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倒座房、后罩房等建筑组成。进大门以后首先看到的一排房间为倒座房, 因为这一排是坐南朝北的房子, 朝向与正房相反, 因此被称为倒座房。进入二门以后, 迎面就是地位最高的正房, 无论是台基还是间架, 正房都是有最高的形制。由于日照的原因, 无论路南还是路北的四合院, 都要保证正房朝向正南。正房两侧是比较低矮的耳房。与正房朝向垂直的房屋是东西厢房, 分别坐落于院落的东西两侧。在第三进院落后, 还有一排后罩房, 它的间架一般是比较小的。
图9 三进四合院示意
(一) 从大门开始
以前说两家要结亲, 要看两家人是不是门当户对。一般认为这个词儿是指两家的社会地位、财产背景是不是相似, 但是是不是从一家住宅的大门上就可以显示出两户人家是不是社会地位接近呢?这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的问题。
事实上, 古人留下来的这句“门当户对”, 确实是体现在大门上。下面是一段顺治年间《清会典事例》的节选, 规定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家大门要修成什么样子:
亲王府基高十尺, 正门广五间, 启门三, 均红青油饰, 每门金钉六十有三。郡王府、世子府基高八尺。正门金钉减亲王七分之二。贝勒府基高六尺, 正门三间, 启门一, 门柱红青油饰。贝子府基高二尺, 启门一。公侯以下官民房屋, 台阶高一尺, 柱用素油, 门用黑饰。
先从皇家贵族讲起, 这些贵族有哪些呢? 清朝皇帝设置了十二个等级的爵位, 其中地位最高的四种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亲王可以说是皇帝之下最为尊贵的人了, 可以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亲王家的台基有规定, 大门应该是“广五间,启门三” , 门钉数目为63个。什么叫“广五间, 启门三”呢? 什刹海边上有一座醇亲王府, 它的大门是北京的亲王府里保存得最好的一个。这座王府现在是国家宗教局所在地, 它曾经的主人是醇亲王奕譞。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生父, 咸丰皇帝的弟弟, 也是慈禧太后的妹夫, 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亲王。从这座王府的大门照片中能够发现: 建筑学上每两根柱子之间叫作一开间, 有六根柱子将整个大门分隔成了五开间; 在这五开间的结构中, 中间的三间是安放大门的, 所以有三个门, 边上的两个空间是两堵墙, 不能走。这些就是亲王府大门所具备的特征。
下一个级别是郡王和世子, 郡王是级别在亲王之下的皇帝的兄弟, 世子是亲王的继承者, 与郡王是平级的。这个级别的王府, 理论上大门也是可以五间三启的, 但是与亲王府有一个大的区别就是门钉的数量要减少, 亲王府门钉的数量是63个, 郡王府和世子府的门钉减少七分之二, 也就是45个。
到贝勒这个级别, 大门就变小了, 叫作“正门三间启门一”,或者三间一启。到公候以下的官民的房子, 除了台阶又降了之外,大门只能用一间, 而且柱子全都是用黑漆涂装的。这些都是大清律例的规定, 这种规定带来了文化上所讲的大门的讲究。
按大清律例郡王是可以五间三启的, 有的郡王却将自己的大门有意地变成了三间一启,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为了表示谦虚,另外还有个原因, 清朝的规定除了铁帽子王爷之外, 如果父亲死了以后儿子就要降爵, 比如郡王死了之后儿子就要变成贝勒, 孙子就要变成贝子。无论是大门还是宅院的规格都要降低, 这时候就要搬家了, 不能再住原来的房子, 如果还住原来的房子就叫僭越。
涛贝勒府在什刹海附近, 如今是北京十三中所在的位置。涛贝勒府原有的大门也是三间一启, 这是朝廷为贝勒规定的, 如今变成了中学, 两侧的墙封闭了, 但仍然能看出来它原来的规模。
以上是贵族在大门上所具有的规定, 但是北京城不仅有贵族,普通老百姓才是北京城的主体。那么普通人家以及官员所居住的空间, 大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 在北京, 普通四合院的大门可以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 屋宇式的级别更高一些。
屋宇式大门根据门柱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 其中广亮门又是等级最高的。它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从侧面的结构图 (图10) 可以看出, 这种大门有三根柱子,而广亮门的大门是安放在中间这根柱子上的。由于安在中间的柱子上, 于是向大街的一侧和向院子一侧都有门洞。北京人就把这种里外门洞都相等的大门叫广亮门。
图10 广亮门示意
广亮门是贵族之外、普通人家宅院大门中等级最高的, 住在这样一个大门里院落的大多数都是官员或者有钱的商人。上面的结构图里有一对上马石, 在古代凡是能在京城里骑马的, 一般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而广亮门的主人有资格接待骑马客人, 那他们也一定都是社会上的达官显贵。
级别在广亮门之下的, 就是金柱门, 一般居住在金柱门四合院的也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家。金柱门是将整个大门的柱子向胡同的方向推了, 柱子并不在侧视图的中间, 而更接近胡同那一侧。从胡同看的话, 就会发现它们面向胡同这一侧的门洞是比较小的 (图11) 。
图11 金柱门示意
第三种类型的大门叫蛮子门, 这种大门的特点是将整个大门推向了大街, 也就是说大门安在最外面的一根柱子上。整个门的门洞全部都在门里面, 面向大街的这一侧是没有门洞的。听说南方人喜欢造这样的大门, 所以北京人就将这样的大门称为蛮子门。
以上这三种大门都被称为屋宇型大门, 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属于社会中上级, 或者是官员, 或者是商人, 大门的样式就彰显了其屋主社会等级和地位。
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种大门之外, 还有一种叫作如意门, 在北京胡同中到处都可以见到。如意门的大门位置和蛮子门是相同的, 但是它的门没有占据两个柱子间所有的空间, 而只是利用了中间比较窄的一部分。对于如意门形成的原因很多人都进行了探讨, 大家认为主人选择如意门, 原因大概有两种: 第一种是主人原来的家庭背景挺好的, 突然家道中落, 从有钱人变成了没钱的, 或者说原来官当得不错, 后来不行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把大门改小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中国人具有的含蓄的性格,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以这种含蓄的手法营建了这样一种门。
除了刚才所讲的各种社会中上层之外, 北京城里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 这些百姓所居住的大门和院落被称为随墙小门, 随墙小门是没有门洞的, 也就是说不是屋宇形的大门, 只是随着院墙搭一个小的门楼。主人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给门楼做一番不同类型的装饰, 所以随墙小门门楼的样子也是各种各样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没有门洞, 墙和门相连接。这是北京普通百姓所居住院落最多的一种大门形式。老舍的《四世同堂》, 描写的祁家一家人所居住的院落大门就是一个随墙小门, 和主人公作为一户普通百姓的身份彼此之间是吻合的。
除了上述这些院落大门之外, 北京还有一种门被称为为西洋门。这个大门的门楼和传统中国民居的门楼并不完全一致, 它们具有西洋建筑的某些要素。西洋门里四合院的主人具有什么样的身份? 有两种情况很典型,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 西方的学术和科技进入中国, 有一批掌握和偏好西方文化的人, 即洋务派,他们中有些人的院子就有这样的大门。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在洋行工作的、给洋人办事的, 或者从海外留学归来的, 都可能有这种偏好。
北京还有一些很有特点的四合院门楼, 一眼看上去就会发现它有一些西方文化的要素, 但是又能从大门看出来是地道的四合院的大门。这有点像近代有的人留着长辫子, 带着瓜皮帽, 但是又穿着西服。这种中西合璧的特点在人的服饰上有所表示, 在建筑上当然也有。
《大清会典》中提到, 王公以下的官员和百姓的大门就不允许五彩的油漆, 只能用黑色的油漆涂装。其实这种规定大概不是从清朝开始的, 唐诗中就有一句话,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能够将自己大门漆成红色的那是贵族, 连普通的官员都是不可以的, 他们也必须漆成黑色的大门。如今北京街道上都是红彤彤的大门, 这些大门都是1911年宣统退位之后涂装的, 没了皇帝, 皇帝定的制度也就不算数了。那么北京有没有四合院留下了当年的样子呢? 凡是在黑油漆的大门之上有一个木制的红色的对联的门, 应该就是清代留下来的。为什么这样说? 老百姓也不希望自己的大门是纯黑的, 于是在大门上漆一副红色的对联, 关键在于这副对联不是红纸做的, 而是用红色油漆涂装的木刻对联。这种对联一定是清代留下来的, 因此可以说是地道的文物了。本来四合院就变得非常稀少,而这种黑漆大门就更为罕见了, 它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特征。
有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剧中纪晓岚居住的院子,有一个三间一启的大门, 这就说明导演不懂四合院的规矩。纪晓岚虽然是一位高官, 但是他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根据清代的规定,他只能用一间一启的大门, 没有资格用三开间的大门,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 那先被杀头的也就是他了。
纪晓岚的故居在宣武门, 尽管院子保留下来了, 但是原先的大门被毁了。不过我们还是能找到例子。什刹海附近白米斜街11号,是张之洞的故居, 张之洞是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官员, 曾经领导过洋务运动、就任过湖广总督, 是地道的封疆大吏, 他的官绝不比纪晓岚小。他的故居, 也只是一个地道的一开间的广亮门。这是朝廷的规定, 任何人都不能逾越, 所以纪晓岚的府邸也一定是这样的大门。
(二) 大门以里, 二门之外
走进大门, 就到了大门以里、二门之外的空间, 这个空间有什么特点? 首先就要提到影壁。影壁反映了中国人的一个特点: 中国人含蓄而且保守, 无论是官衙还是民居, 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外露, 所以影壁具有的最起码的功能就是阻挡自己的隐私。
影壁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其中一种叫靠山影壁。有些人家的财力有限, 没有钱去修一座单独的影壁, 就会利用东厢房的山墙, 在东厢房的山墙上做一些装饰, 成为一道影壁, 就叫靠山影壁。有些人家做这样一些装饰的财力都不够了, 干脆在东厢房的山墙上画一块白灰, 也代表着影壁。如果财力允许, 就会修建单独的影壁, 这种单独的影壁叫独立影壁, 独立影壁和东厢房之间是分离的, 也能起到阻挡隐私的效果。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影壁不是在大门里面, 而是在大门两侧,这叫反八字影壁。大家可能会奇怪, 大门里边的影壁是为了阻挡隐私, 那这种外面的反八字影壁有什么用处呢? 上面讲到, 朝廷规定了官员也好, 有钱人家也好, 大门都只能修成一开间的, 但是有一些人希望自己大门外面更宽敞, 显得大门更大, 于是左右两侧就修了反八字的影壁使得整个大门在视觉上变得更大一些。
还有一种影壁是在胡同对面正对大门的位置, 北京国子监胡同附近就有一道这样的影壁。这种影壁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北京城内从来都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富人区、穷人区, 也许王爷府对面就是一片普通老百姓的民居, 可以想象这些王公贵族从自己院子里出来, 看到面前这些高高低低、新旧不一的普通老百姓的房子, 会觉得有碍观瞻, 但是他又没有义务去帮忙修缮这些房子, 于是干脆修这么一道影壁把它们给挡住。
邓友梅在他的小说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 20世纪30年代北京人接待外地人, 按照北京人的规则就会先说“您请”。这时候外地朋友就有点糊涂了, 因为从大门进来以后, 两侧都有一个小门, 外地人不知道该往哪个门进。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一定要向左拐, 才是主要的院落。如果向右拐进入右边的门洞, 有一个小院子和一个小的倒座房。按照以往的规矩, 这个地方有它的特殊用途,如果一户人家足够大, 要请私塾先生, 可能会将私塾先生和孩子们安放在这个地方, 远离内宅, 这样方便先生管教孩子。
顺着左边这个门洞进入院子, 这是二门以外的空间, 这里也有一排倒座房, 由于倒座房的光线不好, 利用起来也不方便, 有的时候是少爷的书宅, 也有时候是作为接待客人的地方。
二门以外还有一组建筑, 其用处往往是固定的。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说法, 叫作“左青龙, 右白虎”, 而这组建筑就处于白虎位, 白虎是主凶的, 但是白虎又很害怕脏东西, 所以传统四合院里这个位置往往安置厕所。那么左青龙是什么呢? 下水道, 也就是说整个院落的排水系统应该在这里, 这既符合整个风水学说的布局,对于整个院落来讲也有方便的功能。
下面看二门。二门是在整个四合院中很有特色的建筑单元, 这个特色不仅在它本身的功能, 而在于它的装饰, 清朝规定了贵族以下的官员和百姓, 其大门只能允许用黑色的油漆, 但是没有规定二门, 爱美的北京人就将二门装饰得五彩缤纷, 绿色的油漆柱, 红色的门, 也有红色的油漆柱, 绿色的门, 五彩斑斓。二门除了在装饰上有这样的特点之外, 还有一个作用, 在整个四合院中是内宅和外宅的一条分界线, 二门以外的地方是外宅, 也就是说生的客人可以从这里进入, 家里的佣人也可以在这个地方出入, 而内宅是主人生活的空间。尤其在以往的社会中, 有一种话叫“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 家中的女眷往往是很少出入这个二门的。
除了有这样的功能和五彩斑斓的装饰之外, 二门的造型也是各种各样的, 一般有两个屋脊, 建筑学上叫作一殿一卷式, 这是北京四合院中最多的二门造型, 除了起到隔绝内宅、外宅的作用, 又起到第二层影壁的作用, 什么样的影壁呢? 二门正对面就是倒座房,如果有外来的生客到倒座房这里做客聊天, 他想坐在客厅里面通过二门去看一看内宅里主人的生活, 中国人是没给他这个机会的, 他什么也看不到, 原因就在于二门建筑从这里可以打开进去, 但是里面这个门是关着的。主人从哪里出入呢? 从左右出入, 所以二门相当于第二道影壁墙和屏风, 什么时候二门才打开? 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家里来了贵客, 另一种情况是家中有红白喜事。 《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贾母去世之后, 贾府上下涂白, 大门、二门统统打开。
(三) 内宅
进入二门之后就是四合院的内宅, 由于日照的影响, 四面的房子以坐北朝南为最好, 所以四合院无论把大门开到哪个方向, 都是以北房为正房, 东西房为厢房。正房和厢房之间有抄手游廊连接。对于内宅来讲, 可以说也是“内外有别, 上下尊卑”, 正房不但形体高大, 而且非常宽敞, 所以在整个院落中地位最尊贵, 一般是老人居住的, 左右厢房则是晚辈居住。
东厢房一般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五十年前, 东厢房大多数情况下会被用作厨房, 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东厢房面临西晒的问题, 到了夏天会很热, 而到了冬天的话, 东厢房的门又直面寒冷的西北风及其带来的风沙。因此东厢房并不适合作为经常居住的地方, 作为厨房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利用方式。厨房里一般有灶王爷的神位, 灶王爷又叫东厨司命, 灶王爷的位置就是在作为厨房的东厢房。
四合院的建筑装饰中也蕴含着许多文化, 我们从木隔断和窗户讲起。在传统的四合院中, 三开间的房屋之间不是用砖石结构隔断的, 而是用木结构隔断。于是这种木隔断就有很多讲究了。图12中的木隔断是一个月亮门, 月亮门上的图形叫作冰裂纹, 也就是像结冰的冰面上形成的裂纹, 它包括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含义呢? 如果这家主人是一个做官的, 表明主人冰清玉洁, 是一个清官而非贪官。
图12 月亮门木隔断与冰裂纹
窗户的木隔断上的图案有一种叫作步步锦, 美术上将它称为二芳连续, 指的就是做官的人拥有锦绣前程的意思。也有的窗的纹饰叫作灯笼纹, 像是一个纸糊的灯笼, 文化含义又是什么呢? 灯笼心里是亮的, 这也说明主人向往光明, 心态非常阳光。
四合院里还有各种砖雕, 砖雕上的图案也不是随意画的, 有各种各样的寓意。比如万事如意、太狮少狮、福从天降、多子多福。万事如意里主要是由万字符等图案构成, 太狮少狮的内容是两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子, 这个一般是官员家里用的。太师和少师大概像是今天的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 是正一品的官员, 不过太师、少师没有太大实权, 但是作为品级来讲已经位极人臣了, 既然当官就有这种向往。福从天降的图案是蝙蝠, 蝙蝠本身并不好看, 但是这个读音与福气的福一样, 让中国人觉得很舒服, 所以蝙蝠和云彩结合在一起就是福从天降。多子多福的图案是葫芦, 葫芦有很多籽, 又是一个绕来绕去的藤本植物, 具有子孙万代的意思。
北京四合院中, 从大门到居住空间的选择, 以及一点一滴的装饰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古城留下来的一份文化。四合院不仅仅是一种民居、一种建筑, 也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从元大都开始一直到今天, 可以说四合院记载了以往前辈走过的历史, 留下很多的记忆。
1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社会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