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科学
- 钟哲明
- 1283字
- 2023-04-20 17:53:55
总序
探索社会进步的“大道”, 增进人类共同的福祉, 这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目标。基于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深度批判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进而指明了在现实世界寻求解放的道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 这一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激起了深刻的共鸣、唤起了普遍的觉醒。如今, 人类社会依然矛盾重重, 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依然存在结构性和制度性的不合理。作为一种反抗资本压迫、追求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照亮我们时代的思想之光。
近代以来, 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历经挫折之后, 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广阔天地。在21世纪, 中国将走出历史的重重阴霾, 在变革与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涅槃再生。实现这一历史性飞跃, 需要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探求国家发展的道路。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波澜壮阔的社会实验, 迫切需要思想与理论的引领,同时这一实践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直面时代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回答现实疑惑、引领社会发展, 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任务。
当今世界, 马克思主义面临各种非议、误读、曲解、争议。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需要正本清源, 也需要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是批判与革命的, 它并非向人们宣示一种只要信仰就能实现幸福的终极真理, 也非故步自封地要求人们将之奉为经典去照抄照搬的僵化教义。从其思想的本身逻辑看, 它主张人们在实践探索中发现世界的真相, 因而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实现理论的创新, 在投身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生根结果的重要阵地,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源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蔡元培先生倡导“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理念的支持下, 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开始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 1920年, 李大钊组织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 “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期间, 毛泽东也来到北大并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些工作,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新中国成立之后, 北京大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1992年, 北大整合校内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各方力量, 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新格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在学校与北京大学出版社支持下, 策划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研究”文库, 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探索中国道路, 回答时代问题。文库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关注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面对的重大问题, 汇聚各方研究力量, 兼容并包各种观点, 以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研究, 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尽我们的力量。希望学界、读者给我们多提宝贵建议, 帮助我们把这套文库出得更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研究”文库编委会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