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
- 林锋
- 2978字
- 2023-04-20 18:17:24
第二节 笔记文明起源观的核心观点
一、物质生产的进步是文明时代形成的根本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文明时代具有下列基本因素:私有制、劳动奴役制(以奴隶制为第一种形式)、阶级斗争、专偶制家庭、商品、货币、城市、国家、文字等。上述各文明要素在原始社会中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文明时代的孕育、形成过程。物质生产的进步是文明时代形成的根本动力,这充分体现在,它对各文明要素(特别是一些核心要素,譬如私有制、劳动奴役制、阶级斗争等)的生成起了决定性、关键性的推动作用[60]。
第一,物质生产的进步是私有制萌芽、发展并最终取代公有制,成为人们主导性的财产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动力。在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私有制之所以尚未形成,归根到底是因为:物质生产极端落后,因而原始共同体成员拥有的物质生活资料严重不足,甚至连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常常无法充分满足。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人拥有任何私有财产都是不被允许的。当时人们的头脑中还未产生明晰的私有观念,有的只是共同劳动、财产公有的观念。私有制的萌芽、共同体成员少量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物质生产取得一定进步、出现了一定的剩余产品的结果。在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公有制之所以一直占据原始共同体财产所有制的主导地位,私有制一直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归根到底也是因为,物质生产相对落后、发展缓慢因而物质财富的增长受到重大限制。野蛮时代中后期,物质生产(园艺、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显著进步直接导致了剩余产品、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并使原始共同体成员普遍滋生了对财富的强烈占有欲,从而使私有财产的范围猛烈扩展,不仅新增加的财富(如牲畜和其他劳动产品)逐渐被个人据有己有,原有的公有财产(如房屋、土地等)也日益私有化,大量地落入个人手中并最终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私有制逐渐战胜了公有制,成为社会成员主导性的财产所有制形式。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的基础地位,成为人们主导性的财产所有制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的。
第二,物质生产的进步是奴隶制产生的根本动力。[61]在物质生产尚未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因而劳动力无法生产出剩余产品的情况下,奴隶制是无法形成的。奴隶本身也是人,要利用奴隶进行劳动首先必须维持他们的生命,因此就需要向他们提供维持其劳动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在人的劳动不能创造出剩余产品的情况下,利用奴隶进行劳动就丧失了任何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物质生产极端落后的早期原始社会,战俘通常都是被杀死或被编入胜利者所在的原始共同体,而不是被变成奴隶从事生产。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物质生产(畜牧业、农业生产)的显著进步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的劳动开始能够生产出不少剩余产品,进而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劳动力的价值;物质生产的不断扩张,要求补充大量劳动力,而部落成员的人口繁殖已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了;物质生产的持续进步导致财富大量增长,人们普遍滋生了对财富的强烈贪欲和扩大财富生产的愿望。这样,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将战俘变成奴隶,强迫其从事生产劳动并占有其劳动成果。于是,人类第一种劳动奴役形式——奴隶劳动诞生了。物质生产的进步既使奴隶制的产生成为可能,也使奴隶制的产生成为必要。奴隶制产生以后,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又要求不断扩充劳动力,这就给奴隶制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第三,物质生产的进步是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的产生必须以不同阶级的存在及它们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为前提。事实上,阶级的形成及不同阶级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最终都要归因于原始社会后期物质生产的显著进步。在物质生产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必须充分依靠共同体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发展因而他们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阶级和阶级对立是不可能产生的。实际上,正是野蛮时代中后期物质生产的显著进步导致了物质财富、财产私有化的迅速发展,这进而大大加深了原始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财产差别,他们原先在利益上的根本一致性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不同数量的私有财产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为共同体内部阶级、阶级斗争的形成创造了决定性条件。人们之间的财产差别,是在原始共同体内部产生阶级并造成不同阶级的斗争、对抗的直接原因,而它本身就是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此外,如前所述,物质生产、私有财产的充分发展不仅导致了共同体内部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也导致了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奴隶主、奴隶两大阶级的形成及二者间的阶级斗争。随着物质生产、私有财产的发展,不少贫困的社会成员因负债而沦为奴隶,这就使奴隶阶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阶级、阶级斗争形成的总根源、根本动力,不是别的,正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第四,物质生产的进步是专偶制家庭形成的根本动力。专偶制家庭的形成,其直接动力是:原始社会后期私有财产的大量增加、男权的形成和男性想把自己拥有的财产传给自己的子女的想法。这三者显然都是野蛮时代中后期物质生产取得显著进步的结果。正是物质生产的显著进步导致物质财富、私有财产大量增加,并极大地提高了作为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拥有者的男性的地位,男性因而萌生了要把自己拥有的财产传给子女,使其具有独占的、绝对的财产继承权的想法,这最终导致了男权色彩的专偶制家庭的形成。
第五,物质生产的进步是商品、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商品、货币的产生同样必须以物质生产取得一定进步、出现了一定的剩余产品为根本前提。在物质生产落后、剩余产品还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产品交换是难以发生的,就更谈不上什么商品、货币了。事实上,正是野蛮时代物质生产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能够经常生产出剩余产品,进而使人们萌生了互相交换产品、互通有无的想法,这样,人们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交换便随之产生了,他们的劳动产品变成了商品。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劳动产品、财富大量增加,人们拥有的可用于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了,并逐渐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一种特殊的商品即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最终形成了。简明地说,物质生产的进步导致了商品、商品交换的产生,进而导致了货币的产生。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这一原始的“发动机”,货币是绝不可能产生的。
第六,物质生产的进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前提。“城市”首先意味着大量人口聚居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比较发达的物质生产水平。有限的地域内要容下稠密的人口,就必须提供大量的生活资料、生活设施,而无论是大量的人口还是大量的生活资料、生活设施都必须以较为先进的物质生产水平为根本前提。一般而言,只有田野农业才能使大量人口聚居在狭小地域成为可能,如果没有田野农业,至少应有发达的畜牧业或园艺,否则这一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62]此外,“城市”还意味着较为发达的商品贸易的存在,后者是城市的基本要素,而它本身就是原始社会后期物质生产显著发展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文字”也是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字的发明虽不能说是由物质生产的进步直接导致的,但也受到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根本制约。文字的发明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智力工程,是人类连续不断努力的结果,它有赖于人类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重大进步,而后者受到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制约。在早期原始社会,人类不可能发明文字,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当时的物质生产极其落后,因而人类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重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