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延伸阅读:企业生态系统与生态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此法则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适用。生物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之所以能够生存与发展,是因为它能够适应生物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样,一个企业要在企业生态系统中能够持续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企业生态环境的变化。企业生态系统是由众多企业、顾客以及自然与社会因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企业、顾客及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作用而产生极为复杂的系统行为,产生企业生态系统自组织的演化、竞争冲突中的合作,自由竞争与社会调控,多因素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继承性与突变、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强反馈作用等。

消费者需求驱动经济的发展,加速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超分工整合的发展导致单个企业无法独立为消费者提供全套产品,所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与相关的企业更加紧密合作。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企业间的联合,并最终走向一个更高水平上的合作,即商业生态系统。超分工整合的结果使许多公司的命运被绑在了一起,为了发展,它们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网络,共享相关产品、服务和技术等。

1.4.1 商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在1935年提出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的各参与者彼此命运攸关:如果生态系统健康,那么所有参与者都能够繁衍生息;如果它不健康,所有参与者都会深受其害。随着对生态系统及社会组织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人类社会的组织、运转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极为相似,并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大量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最先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氟·穆尔(James F.Moore),他率先将生物生态系统观应用于商业领域。1993年,穆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概念。

所谓商业生态系统,是指以组织和个人(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市场中介、投资商、政府、消费者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这些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不同的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它们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担当着不同功能,各司其职,但又形成互相依赖、共生的生态系统。不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同的是,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也即是说,它们更像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在这一商业生态系统中,虽有不同的利益驱动,但身在其中的组织和个人互利共存,资源共享,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共同维持系统的延续和发展。

穆尔1996年出版了《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一书,它标志着竞争战略理论的指导发生了重大突破。穆尔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视角,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而穆尔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竞争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商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穆尔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政府与社会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下,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

●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商业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任何一家企业的利益被损害,都会影响到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并最终损害系统中的每一个参与者。

●商业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使不同行业的企业走到一起,从而增加各自的市场机会。

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企业网络,是“一个介于传统组织形式与市场运作模式之间的组织形态”,但它不是一般的企业网络,它强调以企业生态位的思想来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无论哪一种企业网络,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在不断进化和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要达到这一目标,一个企业网络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地感知到环境的变化,明白其所处的状态,并具有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不仅如此,它还应当展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所以,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网络。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网络,不仅具有企业网络的一般特征,同时它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商业生态系统建立在企业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上。在生态系统中,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由此,竞争就出现了,其结果是这两个生物不能占领相同的生态位,即产生生态位分离。商业世界也是一样的,企业对资源的需求越相似,产品和市场基础就越相近,它们之间的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也就越大,竞争也越激烈。在实际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有限性,往往多个企业共同利用,占有同一资源位或生态空间,企业竞争也就成为企业间生态关系的主旋律。因此,企业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尽相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实现企业生态位分离。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生态位的企业。企业生态为的分离不仅减少了竞争,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提供了条件。

(2)商业生态系统强调系统成员的多样性。多样性概念来源于生态学,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在环境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物种与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摄食依存关系,自然界形成了多条完整的食物链并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络,进行着生态圈内物质流动与能量传输的良性循环,食物链的断裂将极大影响功能的发挥。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多样性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多样性对于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环境扮演着缓冲的作用;多样性有利于商业生态系统价值的创造;多样性是商业生态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先决条件。

(3)商业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对于保持系统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根据各个种的作用划分为: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和偶见种。其中,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作性影响,因为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同样的道理,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关键企业对于系统抵抗外界的干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所支持的多样性在遇到外界干扰时充当缓冲器的作用,从而保护了系统的结构、生产力和多样性。

(4)商业生态系统认为系统的运作或动力不是来自系统外部或系统的最上层,而是来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主的、自发的通过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系统规则,这是协同学最根本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复杂性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通过底层(或次底层)子系统的竞争和协同作用而产生的,而不是外部指令。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而协同,从而使竞争中的一种或几种趋势优势化,并因此支配整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商业生态系统就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在一定的规则下,不同种类的、自我管理的个体的低层次相互作用推动着系统向高层次有序进化。

(5)商业生态系统,尤其是虚拟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模糊的边界,呈现网络状结构。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模糊的边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每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包含着众多的小商业生态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更大的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其边界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第二,是某一企业可同时存在于多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就像两栖类青蛙既属于湖泊生态系统,又属于草地生态系统一样。

(6)商业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并通过自组织不断进化。自组织现象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性越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越强。商业环境不断在改变,对于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只要条件满足,自组织就不会停息。也就是说随环境不断进化。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在一定的规则下,不同种类的、自我管理的个体的低层次相互作用推动着系统向高层次有序进化。

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某些关键企业掌控着生态圈的核心价值链,是生态圈的发起者和机制制定者,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生态圈的性质和走向,而且在系统抵抗外界的干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其所支持的多样性在遇到外界干扰时能够充当缓冲器的作用,从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和生产力,我们将此类关键企业在生态圈中的角色定义为主导者。依次类推,将控制性影响稍弱的企业定义为亚主导者,他们是生态圈关键环节或关键部件的提供者,也属于生态圈必不可少的一环,作用仅次于主导者,通常的作用类型是核心软硬件或网络资源提供者;将众多较重要的依附性企业定义为参与者,他们在生态圈运转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能够使生态圈规模不断壮大,但非必不可少,属于锦上添花的依附角色,通常的作用类型是政府机构、中小服务商、零部件商等;将作用较小、替代可能性较大的企业定义为边缘参与者,通常的作用类型是第三方开发者、行业协会等。

作为商业关系构建上的一次“革命”,能够实现共生、互生和重生三个层次的作用。商业生态圈的第一个层次是共生:各成员分工协作,为共同的目标,有机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协同为用户创造价值,实现生态圈的整体价值最大化。共生的核心是创造一个价值平台,这个平台可供生态圈中各商业伙伴共同利用和分享,从而使价值创造活动能够得以系统化地组织。商业生态圈的第二个层次是互生:在共生之上,生态圈成员还呈现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个成员的利益都与其他成员,以及生态圈整体的健康发展相联系。成员所创造的价值会在整个生态圈中进行分享。如果缺乏这种分享,生态圈的健康水平就会受到威胁,成员可能会出现衰退,或转向其他生态圈。商业生态圈的第三个层次是再生:任何产业都有其发展的边界,当外部环境变化或产业进入成熟期之后,可能会发生整个产业的衰退。再生是指通过重新关注最适合的市场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产业区域,将一些资源转移到新的生态圈,建立更好的合作框架和更健全的经济秩序,从而成功地穿越未来更宽广的市场范围。

对于某个企业来讲,领导或参与某个商业生态系统,将使它所拥有的资源超出它所在的公司和组织的边界之外。因此,聪明的企业懂得如何引导这股力量,集合这些自由资源为他们的前景服务。通过致力于构建成功的商业生态系统,许多企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当前,企业生态环境日益复杂化,为了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克服传统观念的缺陷和束缚,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1.4.2 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是指企业与企业生态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生物一样,没有一个企业个体或单个组织是能够长期单独生存的。企业像生物一样,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别的企业或组织而存在,并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即经济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相对于每一个企业个体来说,生活在它周围的其他企业个体或组织连同社会经济环境,构成了其生存的外部环境。企业个体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整体。生物与企业同样对环境产生反作用,改造环境,但企业对其生态环境起着更强烈的反作用。企业发展不仅在于适应环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主动改造其生态环境。

企业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价值链、生产链、管理链、资金链、运营理念、商业模式,是涉及供应商、营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供应商、互补和替代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块,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为一体的动态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共命运。因此,在公司制定战略时,不能只着眼于公司本身,还应该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生态体系的健康情况,以及公司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一般担任如下几种角色。①骨干型企业:在系统中占据中枢位置,为系统成员提供共享资产,找到行之有效的价值创造方法,并与其他成员分享价值。②主宰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在系统中拥有关键位置,不论是否控制系统中的资产,它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从中攫取价值。③缝隙型企业,这类企业凑成了系统的主体。为数众多的缝隙型企业采取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战略,对其他企业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只有依靠别的企业提供的资源,它才能腾出精力,专注于狭窄的细分市场,以差异化求得一席之地。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中,为了健康的共同发展,企业之间形成了相应的企业群:一种似卫星式的企业群(一系列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它们之间可能是“寄生”,也可能是“共生”),一种是串联式的企业群(中小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细分所形成的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区特点的产业聚集,它们之间通常是“共生”关系)。通过相互信任,默契配合,聚集在某一有利区域,无论在信息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和资源或服务的获得方面都具有低的搜索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优势;与此同时,群体内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设计、服务、型号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无形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在这个区域组织内形成了一致的声音,在对付外部环境不确定方面(技术、市场和政策方面)能快速反应,在时间方面能够领先于竞争者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状态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使其融入并适应整个企业生态系统。通过战略联盟、虚拟等方式,在竞争的同时合作,由“替代式”竞争思维转变为“互补型”的竞争思维,不是局限于现有的“奶酪”,而是着眼于把“奶酪”做大,在做大的“奶酪”上大家都可以比以前得到更多。

健康的企业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指标:一是高效的生产率,一般以投资收益率衡量;二是持续的生命力,即系统抵抗各种干扰和破坏的能力,可以根据系统中企业数量的多寡来判断;三是缝隙市场的创造力,即能否创造更多的细分市场;四是竞争能力,主要根据外部的比较来衡量。

全产业链高端的企业类似热带雨林那样生命力旺盛,产业价值源创造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其颠覆性产品犹如巨石砸在湖中产生的波浪,相关企业在一层层波浪之中形成产业链(网);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形成适合当地社会的小生境(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所处的地位)和市场生态位。处于全产业链低端的企业生态系统类似热带草原,优质资源如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一样极度稀缺,社会分工简单而导致产业网简单化、价值创造低能化,没有资格进入全产业链核心系统,资源配置机会与效率处于行业末尾,只能在市场底层艰难生存,企业死亡概率大。不同企业类似于不同生长型植物那样自下而上配置形成群落垂直结构,即层次性。企业生产力决定各自的市场层级,必然有差异性大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企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一能力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如果干扰过大,超出企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必然导致企业生态平衡不可逆转地破坏,这个临界限度叫企业生态阈限。

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企业研究必须从竞争的角度,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角度来把握,企业研究的根本内容:一是如何维持企业内生态环境的动态稳定性;二是如何使企业适应于竞争的生态环境。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上。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及其人员配置、企业制度、管理体制、企业家、资产状态、信息系统等。这些内部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演化发展中的企业有机体。企业内环境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上,还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资源要素的流动性、自适应复杂性等诸多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上。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企业内部环境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系统来说都具有自适应的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不仅仅是分析企业价值产生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分析企业内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演化发展中所处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包括经济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生态与环境等。企业不仅要受到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环境的影响,还要日益受到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制约;当然企业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比生物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得多,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地域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仅源于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因素的复杂性,还源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保持企业内环境的稳定性、对外环境的适应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企业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影响因子的多元性、依存环境的变动性决定了企业生存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理论研究视角的多维性。从仿生学的角度看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社会和自然形成的复杂有机整体,是一个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物质体系,也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功能单位。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是系统复杂性演化机制,对系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应适时进行,这是因为正反馈的作用超出企业生态系统容量限制所引起的破坏往往是突发和毁灭性的,但积累过程是缓慢的,不容易引起注意,而一旦爆发,就难以用负反馈机制进行有效调节。

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多种类型,可以彼此作用,也可以互不影响,可以互利共生,也可以相互伤害。由于企业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具有开放性、组元的大量性、强非线性耦合等特征的典型多层次、异质性的复杂系统,无法还原而必须从整体论的角度去把握。

企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共生机制,强调系统发展的整体性、演化发展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性等问题,强调要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间的关系,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既要考虑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同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系统物质、能量供需的长期均衡和自身有序稳定地发展。

在企业生态系统中,要求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要考虑到其“废弃物”流通的全过程,对其进行处置时要注意其在系统中的作用,避免引发对系统有害的连锁反应,发现、识别其潜在用途或影响,因势利导,变废为宝。要在掌握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是物质和能量在其中循环流动和持续作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系统的生态效率目标。

企业生态系统循环再生的自组织过程需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直接或间接补偿,从外部汲取负熵流,以维持和勃发自身的生命力。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角度看,只有不断吸纳维持系统自身进化亏缺的物质和能量,并输出自身的盈余物质和能量,才能保障自身有效的催化循环和自我更新,也才能在更大区域的开放系统的优化组合和机制协同中使其从低序的发展演化到一个又一个高序的耗散结构。

1.4.3 企业生态位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术语萌芽于美国学者约瑟夫·格林内尔(Joseph Grinnell)对鸟类分居的解释,作为概念则是由美国学者R.H.约翰逊于1910年提出的,但未作出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后来又经历了空间生态位(侧重生物分布)、功能生态位(侧重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基本生态位(侧重生物的多维空间)等的不断发展,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在时间、空间和资源利用中都趋向于互补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的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等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生态位,于是就出现了各单位对于空间和资源的争夺、分割和占有的过程,这种单位间竞争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在各单位间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并导致彼此间共生关系的诞生。生态位分析的基础在于是一个特定范围内的种群在延续的时间和地理空间上的功能作用,不适用于对临时性的、突发性的单位的研究。某种群生态位的存在表明该生态系统中具备物种生存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条件,但只有存在于适当环境的单位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某种群的生态位是指其在特定时间、空间和生命层次下的生态位,其可利用的资源和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会随着生态位的变化而变化。

延伸于生态学中的定义,企业生态位(Enterprise Niche)是指在分析某企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获得并运用的所有资源。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企业生态位代表着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以及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拓展资源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二是自己所需的生态环境。所谓“生态位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位法则,对我们今天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竞争谋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按格乌斯原理,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斥其他物种的侵占,如一山不容二虎,并不是说A山的老虎不能到B山,老虎饿了哪里都能去,只是去了就会发生一场生死搏斗,这种现象在商界叫市场竞争。企业的产品在刚开始进入某个特定市场时,往往没有竞争对手,形成原始生态位或竞争前生态位或虚生态位。但是,只要市场是开放的,均衡的,很快就会有其他竞争者大举进入该市场,形成生态位的部分重叠。如果市场容量极大,大家尚能暂时相安无事,但随着市场份额的相对缩小,竞争就会日趋激烈。企业无论大小强弱,都像狮子与羚羊一样训练快速奔跑,否则就会饿死或被吃掉。可以这样说,吃老鼠的猫即使变成了老虎,充其量也只能吃狼吃狗,绝不能吃狮子吞大象,这就是生态位现象。一个企业的成败的原因很多,生态位应该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要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动物界,凶猛动物之间,为了避免因争夺食物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它们寻找食物的时间是错开的,市场竞争也是如此,如果两个企业同时去争夺一个市场,必定会造成“两败俱伤”,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是任何企业都不愿接受的。

虽然市场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竞争策略总是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只要有可能,就得避开竞争对手的制约,避免双方无谓的争夺,与竞争对手共同谋求发展,实现真诚合作,却能成倍地提高双方效率。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或“多赢”。竞争的各方都乐意利用尚未有竞争对手竞争的资源转移到不与其他物种发生重叠的生态位去,或尽量在少重叠的生态位中生存发展。错开生态位的主要途径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各自的特色,使自己的生态位不与同行重叠,在市场得到最大利润。

企业生态位是物种生态位思想在企业经营领域的应用,它对于分析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和竞争等问题,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意义。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整个生态资源空间中所能获得并利用的资源空间的部分,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在企业生态大环境中拥有的明确位置,企业在行业中的生态位是企业在行业内竞争实力的标志。企业生态位作为伴随企业发展演化出现的一种功能有机体,不仅体现企业生命机体生成发育的动态过程,而且也反映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环境选择要求的变化过程。企业生态位的发展往往是企业内部系统发展力与外部环境控制力动态效率统一的合力结果,并作为一种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功能纽带,不断显示着强大的辐射效应,成为企业与生存环境中其他企业保持共生合作关系,避免恶性竞争产生的动能支点,深刻反映着企业群落中的企业关系变化、资源流向和空间分配。

企业间的生态关系是企业生态位关系的外在表现。与自然界生物物种类似,企业也是处在一个综合复杂、多元的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优势为主导,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好信息流动而形成的相对地位和功能作用。企业生态位是由企业自身状况、外部环境、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作用以及企业与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是企业在与外部环境“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矛盾运动中逐渐形成的。

企业生态位受到诸如人力资源、产品资源、消费市场、资金、技术、政策等诸多要素因子的影响,这些要素因子共同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生态位的影响因子相互之间的交叉催化推动企业生态位的变迁。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资源结构的不同,各个企业内部结构和发展状况迥异,企业生态位影响因子在性质、类别、丰度、走向、构成上的差异,造成不同企业间不同生态位的特征。高适合度空间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是最有利、最适宜的,而低适合度空间相对来说则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具有高适合度空间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存活概率较大;如果企业对外部影响因子的适合度偏低,那么其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被淘汰出局的概率较高。

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生态位存在内控自制机制,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但由于特定时期内企业生态能力具有“惯性”性,即能力“刚性”。一旦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企业很难做出成功应对,会导致生态位发展方向分岔问题的出现,造成企业生态位的结构紊乱和功能衰退。可见企业生态位的形成发展并非简单易行,时刻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的作用影响。随着企业环境的日趋开放多元,如何动态市盈和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在培育生态位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企业生态位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整合行为方式,来不断影响和逐步改变环境。

在生态位的争夺的过程中,骨干企业扮演着领导决定色,它为系统中的成员提供平台,并对成员行为进行协调,对内合作,对外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骨干企业要善于学习,了解顾客需求,创造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或服务,扩大市场空间,优化与中小型企业、缝隙型企业之间的关系,为缝隙型企业创造和预留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吸引和留住中小企业,使其与骨干企业协同共进。另外,骨干企业必须清理系统成员间资源分配机制,既要防止过度竞争,也要能有效防止合作企业对某一生态位的垄断和控制风险(如唯一供应商的突然提价、中断供应等),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保证整个有机体的健康。

企业生态位研究的对象是已经持续运营并能延续运营一段时间的企业,短期运营主体和新入企业无法进行有效分析,而短暂在生态系统中存活的企业则表明该企业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位置,故而也不作为分析对象。

一个好的企业不一定是一年能赚几亿元或几十亿元的企业,而是长盛不衰的企业。自然界检验一个物种成功的尺度,是看这个物种是否能延缓下去,而检验一个企业的成功尺度是看这个企业能否生存下来,能否长久生存下来。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赛跑。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不是强大,而是生存,能生存就是好的企业,偏离自己生态位去做强者的企业,非垮不可。世界上的好企业都是百年不衰的企业。这些企业既是强者又是适者。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是对自己生态位的高度发挥。生物界最懂得适者生存的是“小强”,而不是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