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1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有训练,有“干货”。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某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这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以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的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的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 有5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是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两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是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联系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 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首先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比如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 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5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的要求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

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有梯度的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循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 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 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能做到“有感情”? 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练习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言、修辞、逻辑、文学常识”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1 本文系2016年7月20日笔者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国家级培训会(昆明)上讲话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