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进辩论法及其在语言测试效度验证中的应用研究
- 邓杰
- 1512字
- 2023-04-07 18:10:50
1.4 语言能力研究的不足
要进行语言测试,首先必须对测试的目标构念,即语言能力,有明确的认识,因为无论是测前的测试设计与开发,还是测后的分数解释和使用,都是围绕语言能力这一目标构念来进行的,任何一个测试环节都不能偏离语言能力这个中心,否则测试就会失去意义。
在当今语言测试学界,影响较大的语言能力研究主要有Bachman(1990)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CLA)框架和 Weir (2005)提出的社会—认知活动模型(Socio-cognitive Process Models)。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以层级分类的方式,自上而下从抽象到具体逐级列出语言能力的构成要素。社会—认知活动模型研究根据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不同特点,分别建构读、听、说、写过程的认知活动模型,并自下而上从微观到宏观逐级列出模型涉及的认知活动。两个研究从不同视角对语言能力进行探究,提升了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促进了语言能力理论的发展,也能在宏观层面为语言测试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方向性指导。
但是,对于命题和评卷而言,仅有宏观层面的、抽象的框架或模型是不够的,而必须具体到语篇,深入到语义,因为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表达都离不开具体语篇中的语境意义。语篇中有哪些关乎全局的显性和隐性概括要义?有哪些着眼于局部的显性和隐性支撑细节? 应该针对哪些内容设计测试任务? 应该设计多少个测试任务? 这些都是命题期间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而考生到底说了或写了什么;遣词造句是否准确、得体、地道,复杂程度如何;组句成篇的手法是否运用恰当且灵活、多样;语言表达的错误多不多、严不严重;这些都是评判口语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显然,要回答上述问题,抽象的框架或模型并不具实际指导意义,而必须根据考生在具体语篇中处理语义的情况才能给出答案。
CLA框架将语言能力分为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又包括4种语法能力和2种语篇能力,后者包括4种以言行事的能力(也就是语言的四大功能)和4种社会语言能力(Bachman 1990: 87)。这种分类虽然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但过于宏观和抽象不涉及具体的语篇,因而不可能深入到语境意义,所以对命题和评分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此外,语言测试一般都是针对组织能力进行考查,很少涉及语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外语测试。例如,对方言/变体的敏感性和对语域的敏感性这两种社会语言能力,在外语测试中基本上不会涉及;而语言功能方面的四种以言行事能力则更难分别设题进行测试。这也进一步说明CLA框架并不适合用作命题和评分的语言能力框架。
社会—认知活动模型包括听、读、说、写4个模型,这些模型反映出的语言能力结构实际上也是一种层级框架:先将语言能力分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再将理解能力分为听和读的能力,将表达能力分为说和写的能力。这种分类比CLA框架更符合人们对语言能力的分类习惯,并且,社会—认知活动模型并没有停留在语言能力的宏观分类上,而是分4个模型对语言交际中的认知活动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由具体到抽象的细致描述。不过,由于涉及的认知活动错综复杂,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所以日常语言测试一般不会针对认知过程进行设计和开发,测试的结果也很少会用来解读认知过程,所以社会—认知活动模型对于日常测试工作同样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其实,所谓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表达和理解的并不是抽象的语言,而是具体的话语,并且话语中传递的信息才是表达和理解的关键所在。因此,语言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话语交换信息的能力。从信息交换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的组织结构和语言交际的认知过程都不是语言测试所要关注的焦点,语言测试真正关注的应该是信息交换的最终结果。在考试时间内,考生生成话语的质量越高、数量越多,理解话语的准确率越高、速度越快,语言能力就越强;反之,语言能力越弱。从这个角度来界定语言能力比建构宏观、空洞的框架或模型更切实际,也更具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