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三苏坟”
PDS市郏县县城西北约27公里处有一胜迹,名字“三苏坟”,相传里面葬有北宋大文豪苏轼的骨殖,另有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衣冠,他们分别隆土为冢,于是俗称其名。
“三苏坟”离我家大约六七公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出行多靠“十一号”,即步行,所以六七公里的路程,对经常安步当车的人们来说,就像徜徉游乐一样毫不费力。当时,在农村没有什么文娱活动,也没有什么公园之类的匠心独运,因此,“三苏坟”很自然地成了周边村民们寄情赋志、消闲放逸的首选了。我有无数次和村里的小伙伴们造访拜谒,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时,“三苏坟”围墙颓圮,园内荒草莽莽,荆棘丛生,一派凋敝景象。大门右侧有一间草房,里面住着一位老大爷,他既是门卫,又是园区的管理人员,表情严厉冷峻。虽然入园免费,可以自由穿行,但我们从来不敢走正门,生怕被老人拒之门外,每次都是顺着断墙豁口处跨窬而入。大门内神道上立一牌坊,石骨伶仃,上书“青山玉瘗”,当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方知是根据苏轼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而来。苏轼的碑碣恃冢面南,敦厚肃穆,阳面上部阴刻单一“宋”字,下面竖列两行,从右至左,镌“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字大如钵,苍劲古朴。
“阳春白雪”者寡,“下里巴人”者众。“三苏坟”所葬者都是绝代天骄,号称“唐宋八大家,一门三父子”的苏家三巨擘,但很少有人研究和关心这方面的事迹,大都是奔着祈福而来的。
当地人有一个风俗,就是站在距碑前大约五米处,盲摸墓前石碑,以测休咎。如果能够摸到碑中心的“宋”字,那是上上吉,就会有好事降临;如果摸到石牌的其他地方,则运气次之,以此类推。
乡民们只要到“三苏坟”游玩,都是兴趣盎然,纷纷拥到碑前一试身手。如果轮到自己的时候,都是双手合拜,一脸虔诚,然后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路蹒跚,一路默祷,感觉将要接近石碑的时候,就两手按摸,急切睁眼观看。如中“鹄的”,则欢呼雀跃,仿佛真有鸿运当头;如有偏颇,则懊恨唏嘘;如两手空空,大相径庭,连碑身都没有摸到,则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人们都知道这仅是一种求福禳灾的方式,不可当真,但还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其实,最为当地民间传颂久远,津津乐道的却是“三苏坟”的三个不解之迷。
一是郏县为何有“三苏坟”。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苏轼老家是今SC省MS市人,祖籍HEB省栾城县,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一生宦海沉浮,贬谪联翩,先后到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HUB省黄州(今HG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ZJ省HZ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GD省HZ市、“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HAN省ZZ市,可最终的百年之地为什么却选择了苏轼一生中很少提及的郏县?原因有三:一是苏轼和其弟苏辙从老家眉山到河南汴京(今KF市)科举考试和苏辙任汝州知州时,两人经常往返于郏县眉山山麓。由于此地酷似四川眉山,因此他们每当经过此处时,往往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能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吧,当时两人就戏谑打趣说,此乃不失为百年羽化之地。想不到这一应景笑谈,后来竟然一语成谶,此其一。二是苏轼一生性情豪放,喜酒游之酣,垂暮之年,仍展转多地,颠沛流离,当他有心远归,却已是山高水长,力所不逮,只能望蜀兴叹了,幸有郏县眉山所寓,也可退而求其次,聊以自慰了,此其二。三是苏轼虽然才高八斗,诗文书画皆精,但一生仕途坎坷,蹇顿频仍,他曾多次扪心自问,反躬自省,深感才高被人忌,志大遭人妒,因而渐渐对功名利禄失去兴趣,慨叹“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已经到了“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的地步。这种想法以致于影响他对后代的考虑。据迷信说法,郏县眉山“三苏坟”地望乃堪舆之地,风水绝佳,可使子嗣繁盛,富足平安,但美中不足之处就是鲜出高官大爵,而这正是苏轼所中意的,他已深恶宦海,不愿让后人重蹈自己的覆辙,此其三。三因聚合,郏县眉山则横空出世,成就了“三苏”之坟。
二是“三苏坟”柏树数不清。园中柏树由于历代增植,规模宏大,蔚然成林。据传民国时期,冯玉样将军率军驻扎此地,决心要查清楚园中的柏树到底有多少棵。他派出军队,要求每个士兵都要抱着一棵树,心想,士兵有数,每个士兵抱一棵,只要统计一下士兵人数,柏树的数目自然便知。他先后大张旗鼓地搞了三次,而三次的数字都不一致。无奈,冯玉祥将军亲自出马,又深入林中督查,发现有的三个士兵同抱一棵,士兵却浑然不知,有的士兵没有抱树他却说抱着了。冯玉祥看到这种情况,感觉匪夷所思,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仅仅是个传闻,但它背后却折射出当地民众对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的高度景仰和无比崇拜。
早在清朝《四库全书·总目》中就说“韩文如潮苏文如海”,是指唐代韩愈和宋代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而当地民众却另有它解,是比喻“三苏坟”中的柏树像“三苏”的文章那样,汪洋浩瀚,渺无涯际,微言大义,彪炳千古,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弄懂的。
三是“三苏坟”中所有的柏树都是向西南方向倾斜。园中柏树森列繁茂,纷然错杂,粗细不一,大则两人合抱,小则双拃有余,枝干峭拔,直冲云霄。树顶枝叶葳蕤,烟笼如黛,皆伛偻西南,俯首蜀川,似三苏父子遥望故乡,长揖不起之状。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三苏坟”居于嵩山余脉之端,东北隅豁然洞开,冬天,雄厉的东北风长驱直入,肆无忌惮的由东北向西南横扫而过,天长日久,柏树上部望风披靡,以致形成现在的这种奇特景象了。
随着“三苏坟”的不断开发建设,面积也随之扩大,加之“三苏坟”名字格局太小,又不雅致,故改名“三苏园”。但对我来说,无论是“三苏坟”,还是“三苏园”,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