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爱”体现着哲学的思维,“智慧”是思维的结果,即思想观念。如果把教育哲学作为教育思想来考察,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都有教育哲学。例如,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的认识是西方教育哲学的渊源;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卢梭的《爱弥儿》(1762)、康德的《论教育学》等都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其教育思想。但教育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则是近代的事情。通常把教育哲学学科出现之前的教育思想称为教育哲学思想史,是前学科阶段。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史向学科史的转变。对于教育哲学的考察主要是学科出现之后,考察教育哲学的学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哲学思想和学科的割裂,没有学科并非没有教育哲学思想,相反,没有思想的学科徒具学科的形式。因此,我们在考察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时候,必须做到学科发展和思想演进的统一。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哲学是作为前学科的思想史出现的。19世纪中叶,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西方出现。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出版了《教育学体系》一书。该书1894年由美国教育家布莱克特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哲学著作相继出版。1899年,德国哲学家纳托普出版了《哲学与教育学》一书,该书受柏拉图、裴斯泰洛齐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规范科学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与哲学(主要是社会学)的关系,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试图建立一种比较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该书对当时德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中国教育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范寿康、吴俊升等人编著的关于教育哲学的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该书的体系和观点。

1904年,美国教育家霍恩出版了《教育哲学》。该书从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五个方面阐述教育基础理论,并认为哲学基础是制约教育观念的主要方面,即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该书被视为美国本土第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1912年,美国教育家麦克文纳尔出版了《教育哲学教程纲要》一书,试图从哲学认识论和社会观的角度来解释教育,并首次提出探讨教育哲学学科性质问题。该书有教育哲学问题,教育存在问题,教育在经验中的地位、人格与环境,教育中的制度因素,个性发展的过程,民主与教育,学校的社会机关和学校的理智组织等方面,是一本以哲学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该书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杜威运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经验”为中心,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价值及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做中学”,“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主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有学者把《民主主义与教育》看作教育哲学的真正开始。之前的教育哲学家,要么是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论述教育,要么是从他人的哲学体系中引申出来一些教育原理和规则。而杜威则基于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原则,然后再通过芝加哥实验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检验这些原则。他把哲学与教育有机地融通起来,“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检验的实验室”。[1]

从1848年罗森克兰茨的《教育学体系》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逐渐成熟,此时教育哲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了。虽然布莱克特把罗森克兰茨的《教育学体系》书名改为《教育哲学》,抢占了教育哲学的学科先机,其实该书影响不大。在教育哲学发展中真正有影响的,首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不仅标志着教育哲学学科的真正诞生,而且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开启了20世纪的教育思潮,使教育哲学从学科转变为思想流派。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各种教育哲学流派,包括实用主义教育、社会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等。这些教育哲学都立足于特定的哲学立场,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表达了各自的教育主张,因此是规范的教育哲学。

不同于规范教育哲学,20世纪50年代,分析教育哲学兴起。分析教育哲学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分析法)对教育中的概念、命题、语言进行形式和逻辑分析,以澄清其意义,使它们的意义更加明确。1942年,分析教育哲学的先驱哈迪出版了《教育哲学中的真理及谬误》。它是第一本系统、明确地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1957年,奥康纳出版了《教育哲学导论》。该书基于严格的逻辑实证主义,试图把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逐出教育理论领域,彻底更新教育理论。20世纪60—70年代是分析哲学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谢夫勒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和以彼得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由于分析教育哲学远离教育实践,遭到来自实践界的强烈批评,加之分析教育哲学内部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式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哲学依然沿着规范教育哲学的道路,出现了以多尔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以金蒂斯、阿普尔、布迪厄等为代表的批判教育哲学,以诺丁斯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教育哲学,以范梅南为代表的现象学教育哲学等。这些流派依然关注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致力于学派的建立。但教育哲学的近期发展,与传统的规范教育哲学的宏大性不同,更加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诸如教育政策,教育课程,教育改革,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宗教与教育,社群与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其目的不再是构建一种教育思想体系、创立一个完整的教育流派,而是帮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反思他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启迪和解放他们的教育智慧。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教育哲学始于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对教育哲学的传播。1919—2019年,中国教育哲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19—1949年,为教育哲学的初建期。这一阶段从引进、借鉴到中国教育哲学的探索,形成了教育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1923年,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中国教育哲学初建的标志。这本书是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哲学著作。这一时期引进了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主的西方教育哲学,出版了国人自己编写的教育哲学,完成了教育哲学学科初建的使命。

第二阶段是1949—1979年,为教育哲学的停滞期。1949年后中国“以苏为师”,高等院校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在教育系课程中取消了教育哲学,使教育哲学出现了长达30年的停滞。这一时期就教育思想而言,有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批判,对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全盘吸收和对其后期的批判。

第三阶段是1979—1999年,为教育哲学的恢复重建期。1979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召开,会议提出恢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哲学课程。同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教育哲学课程。1982年,黄济的《教育哲学初稿》出版。这是教育哲学恢复重建期间第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专著。这一阶段从课程开设、教材建设、人才队伍和学术团体等方面完成了教育哲学的学科体制重建,出版了30余本著作,以概论式的教育哲学教材为主。

第四阶段是21世纪以来(2000—2019年),为教育哲学的发展期,出现了教育哲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一阶段出版教育哲学方面的著作约百本,这些著作超越了单一的概论式教育哲学,分支性领域和问题性研究快速发展,形成了概论式、分支领域和问题式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出现了向分支式教育哲学和问题式教育哲学发展的趋势。

本书是“共和国教育学70年”丛书中的《教育哲学卷》,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指1949—2019年,但由于教育哲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取消了,实际上真正建设的时间只有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从对象上来说,本书指向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但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学科建制中不是二级学科,它只是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它没有专业设置、研究生培养等学科建制,更多的是思想意义上的研究。鉴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书在体例上,在对新中国70年教育哲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教育哲学的研究主题进行综述、分析。在研究主题的综述中,按照共和国70年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展开。即便如此,也存在着改革开放前的研究文献少、内容少,甚至完全没有的状况,一些研究主题及其观点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甚至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并迅速发展。因此,对主题综述的历史节点划分并不完全统一,甚至有的专题没有办法完全按照70年的历史分期进行划分。我们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尊重每个专题的独特性,反映不同专题研究的轨迹。

本书选取了目前教育哲学中通常提及的一些研究主题进行综述,还有一些研究主题,诸如美学与教育、宗教与教育、社会哲学(民主、公正、自由、平等、权利、权力等)与教育、文化哲学与教育、教师教育哲学等都没有涉及,这些主题虽然前期研究不多,但随着21世纪教育哲学的发展,正在成为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我们团队以后也会继续关注中国教育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本书由冯建军教授和胡金木博士拟定提纲。各章的执笔人是: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由冯建军撰写;第三章由马多秀、王惠颖撰写;第四章由胡友志撰写;第五章由雷晓庆撰写;第六章由胡金木撰写;第七章由郭文良撰写;第八章由叶飞撰写;第九章由陈丽娜撰写;第十章由宁莹莹撰写。胡金木协助主编进行沟通,审读初稿,最后由主编统稿、定稿。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共和国教育哲学修史,责任重大。全面准确地把握共和国70年教育哲学的发展,难度很大。本书作者是一批年轻的博士,虽有志于教育哲学,也有治共和国教育学史的高度责任感,他们努力做到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术发展史上的每一个观点,但他们的学术功力和学术阅历,还存在着不足,对研究进程的把握、观点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还存在着一些幼稚的地方,有赖于学界前辈和同人的提点、教正。

本书是侯怀银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重点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的成果之一,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课题主持人侯怀银教授的指导与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兴举、鲍红玉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责任编辑张爽精心加工,使本书更为完善。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我们认真研读和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诸多时贤的宏论。在此,我们对给予帮助的所有人,致以深深的谢意!

冯建军

2019年8月20日

[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35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