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第一节 西昆派和宋初诗文

宋初结束了晚唐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民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统治者也采取一些放松压迫、减轻剥削的措施,使阶级矛盾趋向缓和,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为了粉饰太平,宋王朝有意提倡诗赋,并常在宫廷赏花钓鱼,君臣彼此唱和,形成风气。这样,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乃自然继续发展。西昆派的形成正是宋初文坛这种趋势的集中表现。

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亿(96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福建浦城)人,早有文名,特别为太宗、真宗所赏识。《西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十几个御用文人典型的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杨亿在序中说:“余景德(真宗年号)中,忝佐脩书之任,得接群公之游。时今紫微钱君希圣(惟演)、秘阁刘君子仪(筠),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可见他们是在修书和写作制诰的余暇,从“遗编”和“前作”里摭拾“芳润”,以作诗为消遣的。他们或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如《始皇》、《汉武》、《宣曲》等;或咏男女爱情如《代意》、《无题》等;或咏官僚生活如《夜宴》、《直夜》等;更多的是咏物如《梨》、《泪》、《柳絮》等等。他们自认是学习李商隐,实际只是片面发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们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诗大都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写来写去,无非为了搬弄几个陈腐的典故,如《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垅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全诗缺乏感情上的内在联系,只是把有关下泪的几个典故堆砌在一起,杂凑成章。但形式上却词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正好为那些生活空虚的官僚士大夫提供一种以文字为消遣的玩艺。由于杨亿等在书本知识与词章修养上已超过了晚唐五代的许多作者,和王朝对这种诗风的偏爱,“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六一诗话》),西昆派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和晚唐五代浮靡文风在宋初发展的同时,对立的复古主义思潮也正在发展。韩柳之后,古文运动的高潮虽已低落,但影响并未中绝。五代时牛希济作《文章论》,已认为韩愈独正唐代的文风于千载之下,并指责当时“唯声病忌讳为切”的浮靡文风。到宋初,柳开更以继承韩柳古文传统为己任。开(947—1000),字仲涂,大名(河北大名)人。他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宣扬文道的合一,“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并认为道和文有主次的关系,“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他特别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认为文应该为现实政治文化服务。柳开的古文理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浮靡的文风,但他的古文也未能密切联系实际,“随言短长”,得心应手,而不免有“辞涩言苦”的缺点,因此影响还不大。

和柳开同时,反对宋初诗文的浮华作风,并从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唯一作者是王禹偁(954—1001)。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山东巨野)人。他家世务农,出身清寒。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为右拾遗、左司谏等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因此“八年三黜”,曾作《三黜赋》,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他久历州县官,比较了解人民的疾苦。他的守正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面向现实的创作态度,是使他在文学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根本原因。

王禹偁是宋代最早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诗人,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赋村居杂兴诗二首……聊以自贺》)。他对杜诗博大精深的现实内容有独特的认识,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对宋初的浮薄诗风也深致慨叹:“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还扬州许书记家集》)他写了不少揭露当时阶级矛盾,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他敢于向宋太宗献《端拱箴》,对“一裘之费,百家衣裳”,“一食之用,千人口腹”的宫廷奢侈生活大为愤慨,直接控诉了“聚民膏血”的统治者;而对于“室无环堵”、“地无立锥”的广大人民,则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门临商於路,有客憩檐前: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去岁关辅旱,逐熟入穰川。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在官无俸禄,奉亲乏甘鲜。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家贫与亲老,睹尔聊自宽。

这是王禹偁贬官商州时写的诗。诗中同情由于旱荒而流亡他乡的饥民,想到自己十年仕宦,无异是广大人民的蠹虫,实际也是对那些无功食禄的官僚们的尖锐讽刺。在商州,他学习民间的歌唱,还写了《田词》五首,热情地歌颂人民集体互助的艰苦而欢乐的劳动: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他始终抱着羞于作官,关怀人民疾苦的态度。类似《感流亡》这样的诗,还有《对雪》、《对雪示嘉祐》、《十月二十日作》等。这些篇章,特别是古体长篇,大都以单行素笔,直写胸中所见,而不甚着意刻划描写,初步表现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风格特征。此外,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如《泛吴松江》、《寒食》、《春居杂兴》、《村行》等,则明净洗炼,清新悦目,颇见情趣。

王禹偁还批评了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颓靡文风,抱有“革弊复古”的愿望。他的复古主张,以六经为旗帜,实际和柳开一样,强调取法韩柳。他认为文是“传道而明心”的工具,是“古圣人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因此复古的意义并不在于“模其词而谓之古”,而是要像古圣人那样为了不得已的明心和传道。这样,他就得出了为文贵乎“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并取法韩愈“惟师是尔”的结论(《答张扶书》)。他的古文如《待漏院记》,借题发挥,生动地刻划了两种不同政治态度的官僚形象,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对国事的关切。又如《唐河店妪传》,借一个老年妇女机智勇敢地推敌坠井的故事,说明边疆人民保卫乡土,“习战斗而不畏懦”的精神,并指出统治者把边疆的兵力调到内地以自卫的失策。他的古文,不仅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而且一般语言平易近人,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以表达恰当、易道易晓为贵的基本作风。

继柳开、王禹偁之后,提倡复古的,有姚铉(968—1020)。铉字宝臣,庐州(安徽合肥)人。他根据《文苑英华》选的《唐文粹》,“文赋惟收古体,而四六之文不录;诗歌亦惟古体,而五七言近体不录”(《四库总目提要》)。还特别立了“古文”一门,以示接受韩柳的古文概念和传统。更著名的是穆修(?—1032)。修字伯长,郓州(山东郓城)人。他继承柳开的步调,当西昆体风靡一时之际,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以提倡韩柳文自任,对后来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先驱的作用。但他和柳开一样,创作成就不高。

当西昆派诗人酬唱方酣、影响愈来愈大的时候,宋真宗于祥符二年(1009)下诏复古,指斥“近代以来,属辞多弊,侈靡滋甚,浮艳相高,忘祖述之大猷,竞雕刻之小巧”;告诫“今后属文之士,有辞涉浮华,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庶复古风”(《徂徕先生全集·祥符诏书记》)。统治者这个诏令是由于杨亿、刘筠的“唱和宣曲诗,述前代掖庭事,辞多浮艳”,旨在维护名教而发的,但客观上也打击了西昆派,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到了仁宗即位,欧阳修、尹洙、石介、梅尧臣、苏舜钦等登上文坛的时候,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柳开以来的复古主义传统,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