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管理:从零通往碳中和
- 汪军
- 1703字
- 2024-11-04 16:46:59
序 Preface
“双碳”人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石
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截至2021年年底,已有130多个国家、116个地区、234个城市以及683家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据统计,全球88%的排放、90%的GDP以及85%的人口被净零排放目标所覆盖。
碳中和议题之所以引起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已对全球各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一系列天气气候的极端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据我国应急管理部统计,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居我国自然灾害之首。去年十大自然灾害除了两个地震,其余八个全部与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直接关联。
我国于2020年9月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在之后连续发文建立了支撑“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标志我国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家领导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因为“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如果说过去40年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的四个字是“改革开放”,那么未来40年影响中国发展最关键的四个字可能就是“双碳行动”。其对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双碳”目标对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如此重要,但要实现起来,我们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中关键材料的制约,以及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综合决策支撑,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人才。包括技术与治理体系的完善、研发、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复合型的人才,所以“双碳”人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石。
碳中和涉及诸多学科交叉,相关人才需要具有跨领域的知识。总体来说,“双碳”人才可分为技术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两大类。技术类人才主要指为实现碳中和而需要的各类减碳技术人才,如风电、光伏、储能、CCUS等行业的技术性人才;管理类人才是指从事碳排放核算、碳资产开发及管理、碳交易、碳金融活动的人才。对于技术类人才,现有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已经有一定人才培养基础。而对于碳管理类人才,目前我国并无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既有的人才数量极少,人才缺口巨大。
碳管理这个职业之前是非常小众的职业,直到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这个职业才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2021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增列碳排放管理员作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第四大类新职业,从此碳管理成为一个正式的职业。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要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特别强调了要“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在这个背景下,一批高校正在积极推动双碳相关学科的建设,碳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正逐步建立起来。
对于碳管理这一全新领域的人才培养,合格的教职人员、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通俗易懂的教材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汪军先生所著的这本《碳管理:从零通往碳中和》正好契合了当前对碳管理人才的紧迫需求。在该书中,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碳管理从业经验,将碳管理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详细分类。并用通俗的语言对每一类业务的实施目的、实施步骤、实施过程中的重难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除此之外,该书的最后一章还通过介绍大量碳管理人员的真实从业经历,为计划从事碳管理这一职业的新人描绘了一个更具象化的职业场景,帮助新人更快熟悉这一行业。本书对于碳管理相关课程设计及教师培养,也有一定参考作用。无论对于正在从事碳管理行业的人,还是计划进入碳管理行业,或对这一行业感兴趣的人,这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