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必读篇目

01 《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有改动。
——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他到达中国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代理主编兼《芝加哥论坛报》驻华记者。他是较早把鲁迅的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撰写通讯稿以外,他还完成了11部著作,其中绝大部分和中国有关。1970年10月,毛泽东同斯诺进行重要谈话,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问中国。他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 写作背景

1930年后,斯诺长时间在中国西南各省旅行,徒步穿越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他目睹了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热河抗战。后来他到北平的燕京大学供职,同时学习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并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民主进步人士,产生了冒险进入苏区采访中国红军的想法。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博大的胸怀,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了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风俗民情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斯诺还多次在保安县(今陕西省志丹县)受到毛泽东的亲切会见,从而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毛泽东个人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本笔记本。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讲述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让世界人民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

◎ 作品概要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通过四个时间段,讲述了1936年中国的状况。红色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谜,中国的苏维埃政权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共产党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世界上有很多人对此非常关注。来自美国的记者斯诺同样具有极大的兴趣,他想去了解这一切,在爱国将领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协助下,斯诺踏上了探访红色中国的路。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一路上忐忑不已的斯诺,在红军的帮助下,逃脱了白军的追逐,见到了周恩来。通过与周恩来的交谈,以及之前从国民党友人那里得到的消息,斯诺对周恩来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对红色中国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篇 在保安:冲破重重封锁之后,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通过长时间的谈话和日常的接触,他对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包括他的思想、工作状态、生活、爱好等。在保安的生活,也让斯诺了解了更多红军与当地百姓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消除了之前的种种疑惑。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应斯诺的要求,毛泽东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第五篇 长征:作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前后。红军队伍的快速发展,使南京国民政府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次围剿。第五次的围剿行动后,红军决定撤退,开始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成为军官,国共分裂后,在陕西省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在一次次斗争中,刘志丹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成立了陕西省苏维埃政府,为后来会师的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毛泽东等率领的一军团打下了基础。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在去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去前线的路上,年轻的共产党员傅锦魁陪着斯诺,一直借宿农民的茅屋,同他们谈话。西北的农民淳朴善良,对斯诺热情招待。在吴起镇上,斯诺了解了当时陕北的工业和当地工人的生活,塑造了留辫子的老头、刘群仙和朱作起这样的小人物形象,将陕北当时的社会现状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斯诺来到了红一方面军和司令员彭德怀的司令部所在地,对红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家日常的生活、学习与竞赛,都与当时任务的实际教育结合着,政治课上,大家畅所欲言。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斯诺来到了第十五军团——徐海东的部队进行访问。徐海东童年时在学堂里受尽欺负,21岁时因家庭纠纷离家出走,因经济困窘加入了军队,后逃跑加入国民党第四军。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时,徐海东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后来的红四方面军的核心。同其他部队一样,徐海东的部队也受到了五次围剿,后转移到西北。谈到阶级报复,徐海东讲了徐家的惨案,还有他所见的人民群众受到的战争苦难和白军的残虐,对人民充满了同情。作者讲述了当时西北的“四大马”政权,还有红军的回民政策,以及回民对共产党的态度。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作者在这一篇中通过刚入苏区骑的马与战场上用的战马的对比,对苏区和前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红小鬼”这一称谓,贯穿全书,无论在哪里都能见到,看见他们就像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作者所作的逐日记载很好地讲述了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再现了共产党为实现抗日的胜利做的努力。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斯诺从前线回到保安,又收集了大量的传记材料,与共产党的领导人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作者研究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共产国际的顾问李德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所犯的错误。在离开保安前,作者再次对毛泽东做了访问,就他提出的新政策做了解释。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斯诺离开苏区,回到西安,感受到了民族情绪的激昂。蒋介石到达西安,张学良在1936年12月11日晚上10点召开会议。兵变发生后,消息被扣押,各方猜测不断。中共代表团应张学良的邀请,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到了西安,经过努力,各方达成“八点纲领”。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先后用一系列复杂的手腕,分裂了东北集团,然后开始同共产党谈判,蒋介石做出了友好的姿态。

◎ 作品简评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全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涵盖了对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事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 人物分析

毛泽东:具有英雄气概,胸怀天下;善学,善思,善谋断;自信,求真,严于律己;率性,倔强,幽默,风雅。

周恩来:最善于处理矛盾,化解危机;温文尔雅,又情怀激越;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彬彬有礼,又尖锐严厉;精力、记忆力过人;热爱人民。

彭德怀:性格开朗,为人直率,思维敏捷,吃苦耐劳;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体恤人民。

徐海东:勇敢善良,无私真诚。

朱德:为人谦虚,性格开朗、温和。

“红小鬼”:爱恨分明,坚持原则,勇敢善良。

◎ 片段选读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的。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赏析】这一段夺取泸定桥的描写,真实再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场面激烈悲壮,甚至敌人都嘀咕着:“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流下泪来。红军战士为了信念,甘愿牺牲,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缅怀先烈,牢记历史。

◎ 名家评论

《红星照耀中国》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却长期以来在西方拥有众多的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温儒敏

第一个公布长征真相的西方人是与毛泽东谈过话的年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经典性叙述,至今仍是有关长征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美]迈克尔·沙勒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的书。

——[美]休梅克

我在阅读过程中,再三掩卷落泪……像我这样落魄如残骸朽木的六旬衰翁,也感到人生中仍然能获取些力量,至为喜悦。

——[日]河上肇

◎ 逸闻趣事

《西行漫记》书名的由来

1938年,以“复社”名义出版的中文全译本《红星照耀中国》在上海问世。因为要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所以译本被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10个月内就重印了4次,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此类著作,先后查禁的著作达十几种。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而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 同龄人说

激情燃烧的岁月

杨崇炆

作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战士的重重疑问,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冒生命危险奔赴当时被刻意曲解的革命根据地,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然后运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把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这本书上。

在书中,斯诺对国民党进行了狠狠的驳斥,驳斥了他们一直对外宣称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加赞赏:“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以及彭德怀、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权等优秀的革命领袖。他们用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用那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肿瘤。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我们现在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妨好好想想,是谁让我们过上了这充满阳光与微笑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即使是和平年代的现在,我们不要也不能忘记无数在革命斗争中流血流汗的革命先驱,是他们在那民哀国殇、狼烟四起、人人自危的年代挑起了民族的大梁,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他们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拥有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幅幅画卷展开,不带过重的色彩,却让革命先烈们有血有肉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有气魄、有力量、有风度、有抱负的领导者,知道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真实苏区,了解了一段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历史。

80多年后的今天,如书上所说,共产党已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 模拟测试

一、选择题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红军在井冈山会师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8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

A.52周年

B.62周年

C.72周年

D.82周年

4.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 )的评价。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5.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6.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二、简答题

1.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朱德的妻子康克清眼中,朱德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毛主席及其指挥下的红军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斯诺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简述《红星照耀中国》畅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段阅读

1.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才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文中的A指的是谁?在斯诺的眼中,A是“狂热分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如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材料中所说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B,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B是___________。

(2)在作者笔下,B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小村庄在西北很多,但是城市不论大小却不常见。除了红军草创的工业以外,西北完全是个农业区,有些地方,还是半游牧区。因此,纵马登上崎岖的山顶,看到下面苍翠的山谷中保安的一片古老城墙,确实使人觉得十分意外。

……

我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南京同他打了十年仗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用最近采用的正式头衔,就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旧名“中华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已在共产党开始实行争取建立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的时候放弃了。

……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

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但是我并不想宣布历史的判决。同时,除了他的政治生活以外,毛泽东作为个人也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因为,虽然他的名字同蒋介石一样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可是关于他的情况却很少知道,因此有着各种各样关于他的奇怪传说。我是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

毛泽东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

毛泽东现年(一九三七年)四十四岁。在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次大会的出席者,代表着当时生活在红色法律下的九百万左右的人民。说到这里,我要附带插入几句话。据毛泽东的估计,中央苏维埃政府在一九三四年直接控制下的各区最高人口数字如下:江西苏区三百万;鄂皖豫苏区二百万;湘赣鄂苏区一百万;赣湘苏区一百万;浙闽苏区一百万;湘鄂苏区一百万;总共九百万。有些估计高达此数的十倍,令人难以置信,大概是把红军或红色游击队所活动的各个地区全部人口加在一起而得出来的。我把中国苏区人民有八千万的数字告诉毛泽东的时候,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毛泽东在中国的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今天大概比什么人都要大。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一位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以及其他等等。他的实际影响是通过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一套。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毛泽东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但是,我却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主席”——每个人都这样叫他——或不景仰他的人。他个人在运动中的作用,显然是很大的。

(1)选段中的“南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悬赏二十五万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的人物描写很多,试判断分析下列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①“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②“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选段中的人物的印象如何?读到此段落时,你写了哪些读书笔记?具体写出两点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