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庙

白马庙是座并不起眼的小庙,且今已不复存在。

寻找这样一座庙宇需要一点运气,好在六舟出家于此、圆寂于此,并详细记载了其位置[14]。据此,可先大致圈定白马庙故址当位于观音桥与平安桥之间的二十五里塘运河西侧。此处现有建筑,当建于白马庙故址之上,原为盐官茧站,今易作私人五金厂(图1.2)[15]

更为幸运的是,2014年在寻访白马庙故址的过程中,于塘河西岸的五金厂北侧田地中发现了大型石柱础二件、磉石三块。同时,得知2008年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石碑一块、石柱础五件、旗杆石一件、石座一件。石碑(图1.3)存于盐官文保所,经辨认为明万历八年(1580)《重修白马庙记》碑(图1.4),由此可判断此处确为白马庙故址无疑[16]

依六舟的描述,尝试复原当年白马庙布局及其周围环境示意图(图1.5)。

庙东,塘河往北有大平安桥,即今平安桥,现存为1946年重修的石拱桥(图1.6)。庙以南,塘河上原有光华亭桥,桥上建亭三间,奉观音和圣帝,故又称“观音桥”。今观音桥名称仍在,但已改为公路桥(今公路名为荆山大道),位置也可能比原来略往北移。

自大平安桥处向西分出一汊港,由侧旁“小平安桥绕西为惜字庵”,小平安桥和惜字庵今均不存。六舟称“港作‘丁’字状”,盖因汊港尚有更小的分支,主支一路向西,今尚存,中途旁出一支折向南,今已湮灭。如果注意到六舟的记述是以白马庙为中心的,便可理解折向南流的河道乃绕着庙的西侧到达惜字庵,故有“绕西”之说。从海宁县地名办公室参照1935年海宁县地政处《实测清丈图》绘制的《海宁旧城图》上还可见“丁”字状汊港的地形、地貌[17],而白马庙就坐落于“丁”字状汊港东侧与塘河之间的这块狭地上(图1.7)。白马庙“南至华光桥街,今为河西街”。河西街呈南北向,南起拱辰水门外二十五里塘河西岸,北至旧观音桥西侧再向北延伸些许(约至今荆山大道位置止)。

图1.2.1 白马庙故址现有建筑之一

图1.2.2 白马庙故址现有建筑之二

图1.3万历八年《重修白马庙记》碑 海宁市文保所藏

图1.4 《重修白马庙记》碑拓本

图1.5 白马庙布局复原示意图

汊港至惜字庵即为“广三四丈许”的大深潭,即香积厨后。今尚存一水潭,或即此遗存。香积厨斋堂属春秋享祀、供奉具庵老人的祖堂及禅室,室后侧为佛殿,临水则有一偃卧势的朴树,再南为庙基沿墙外的桑地。“香积厨斋堂五楹,地形嵚㟢,忽有突出,高约三四尺。”由此推测,香积厨当在庙西厢中部,朝东,五开间。

白马庙中轴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很有可能呈三进或五进布局。

第一进为山门,三开间,东西两间各塑一白马。倚墙外而生一大槐树,墙外为王姓竹园。

第二进为二殿,东侧祀奉华仙师,西侧为赐福财神。由此,推测亦为三开间。二门内有大银杏一株。

地藏殿为三开间。土地殿也是三开间,左右两间各祀奉护国明王崔珏和地主明王陈旭。由于语焉不详,地藏殿、土地殿的分布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分别为第三进、第四进,二是分处于第二进后的左右两厢位置,复原示意图乃据后者而绘。

六舟在叙述完土地殿后还提到了石万年台及后披韦陀殿。万年台即戏台,其后为披屋[18],一般而言两者合为三间,万年台位于中间凸前一间,开间较大,左右两间为披屋。

最后一进为佛殿,五间半,中祀三世佛,东祀观音、三官和文昌,西祀圣帝、韦陀。其中,观音、圣帝金彩像于明正德三年(1508)自观音桥桥亭移来。佛殿东侧有二层楼屋,楼上祀奉斗姥像,楼下为客座(即客房)。

佛殿后为围墙,墙外为常平仓。另有骨塔,一在大殿后,一在庙东侧祖产北隅,即常平仓以东之地。

“僧众所居”,即僧房,“皆属殿披斗室”,即各殿两侧的厢房及披屋。至于六舟择空地建层楼一间,后又于此楼前再建二楼二底及厢房的水阁一所[19],则当均在佛殿西侧,大深潭、香积厨斋堂以北的位置。

总之,白马庙当因势呈南偏东朝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一百米,东西宽约四十米,总面积约四千平方米。中路、东路以公共区域为主,西路为僧众生活场所。六舟在叙述各处单体建筑后说“余无隙地”,表明白马庙的空间较为局促。这种面积的寺院,算不上名山大寺,但在本地规模已属不小。

图1.6.1 白马庙故址与平安桥位置关系

图1.6.2 平安桥

图1.7 《海宁旧城图》局部(《浙江省海宁县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