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起起伏伏,多年处于敌对状态,相互隔离。这个局面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始有了重大转变。1978年底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与中美恢复邦交同步,从此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复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9年访问美国时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在经历着新的转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76页。邓小平又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而发展中美关系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李捷,“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新基础的奠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138912/142552/142554/8631050.html。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21年11月与美国总统拜登云会晤时说:“过去50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新华社,“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向世界释放积极信号”《新华社客户端》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396870。在提笔写这篇序的时候,我欣闻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秦刚大使说:“今天中美关系又来到新的历史关口,处在新一轮相互发现、认知和调适中,寻求新时代相处之道。中美间的共同利益从未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它们是把我们联在一起无法割舍的纽带。”中国驻美大使馆,“驻美国大使秦刚出席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外交部官网》https://www.fmprc.gov.cn/zwbd_673032/gzhd_673042/202203/t20220303_10647719.shtml。

中国国家领导人和驻美大使关于中美关系的观点,对于金衡山教授等撰写的这部书来讲,既指引了未来的大方向,又强调了本书选题的重要意义。邓小平从一开始就强调发展中美关系是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40多年后,习近平指出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而秦刚大使把中国最高决策者的要点总结为中美正处在新一轮相互发现、认知和调适中。中美的相互发现、认知和找寻相处之道,关乎世界大局,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密切相关。金衡山等的这部书的主旨就是研究美国、认识美国、找寻中美相处之道,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本书的主题是软实力与美国的大众文化。而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更是关乎每一个个人的具体经历、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而世界大局、国际纵横等决策、走向及种种宏大叙事,又无不建立在亿万个个体生命的鲜活、具体的感受、向往和期待基石之上。我和本书主要作者金衡山老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直接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的个人生活体验和感受、学术研究兴趣和课题,都跟本书的主题高度吻合。

我是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入学的大学生,1983年到美国留学,是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最早受益者之一。我跟金衡山老师都是学英语出身,不忘初衷,又都一直以文学和文化为主业。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具体做中美交流,每年7—8月带领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大学生去北京大学参加中国文化暑期班。那时,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金衡山老师,就是我们暑期班的中方负责人。年复一年,暑期班让美国大学生浸透式学习感受中国,也让我与金老师在安排交流活动、处理各种日常事务的忙碌中,随着这些美国大孩子们发现中国,也发现自我,时而喜出望外,时而紧张刺激。我们的教学活动是精心设计和实施的中美年轻人相互发现、认知和找寻相处之道,同时我们也在合作中,相互发现,心心相印,开始了一段久远恒常的友谊。金老师十几年后作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一家人到了杜克大学,当年北大襁褓中的公子马丁,此时已是中学生,在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的中学寄读一年。我们聚会经常的话题,不是美国的体育,就是美国的影视,并常常就美国中学课程上提到的中国话题,讨论得热火朝天。我在美国大学教书写文的主题就是中国研究。美国如何看中国?中国如何看美国?这正是我每天想的、讲的和写的事情。

1996年底,我跟我在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同学和我美国的几位博士生一道,合写了一本书,分析美国媒体、学术界、出版界和大众文化眼中的中国形象。我们发现这个形象是被严重扭曲的、充满误解和偏见的。我的合作者起名为《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方面为了制造商业效果,耸人听闻,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刘康,李希光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我从来就不赞成这个书名,更反对非理性民族主义的煽情。但对于写这本书的初衷,至今还是认为有必要,在中美的社会交往之间,媒体与大众文化有很多误解和偏见,这需要客观加以了解和分析。现在见到金衡山老师等的新著,十分欣慰。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理性分析贯穿始终,以大量详实准确的证据为基础,是对我们留美学人当年的许多瑕疵漏洞的完善和超越。

当时美国大众文化与媒体对中国有哪些误解和偏见?首先是美国媒体全盘否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另外一个深刻的偏见,就是文化偏见、种族偏见。当然中美之间有许多相互误读误判之处,尤其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经常是针锋相对。北京大学著名中美关系学者王缉思和美国著名中国研究学者李侃如在2012年合作撰写过一个政策报告《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认为“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12年2月15日于华盛顿发表的主要政策演说中指出,战略互信问题在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中占据首要地位”。王缉思,李侃如,《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012年3月,v页。而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的互不相容、互不信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十年之后的今天(2022年),两位专家的意见看来还是很中肯的:双方有效应对战略互疑虽然非常困难,但并非是不可能的。中美双方应该共同努力,以期削弱双方对彼此长远意图存在深刻不信任的基础,并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55页)。

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多年来一直在不断修改发展,并用之于解读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战略策划。软实力的观念对于中美关系而言,分量也非常重,本书以此概念为出发点,做了非常深入全面的分析,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这个概念后来被中国吸纳,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小约瑟夫·奈的原本国际关系、外交政策领域的概念,拓展、提升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282.shtml。由此可见,中美双方有许多学术与思想上的交流与互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从我本人与金衡山老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就可窥见一斑,而本书也是这种交流借鉴的结晶。

中美在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异同,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本书也就此做了深入的探讨。金衡山老师等的这部著作,聚焦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大众文化这个具体的话题,也是知识界、学术界严肃思考当代人类命运的一部分。

是为序。

刘康

2022年3月8日于美国杜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