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不知道怎么输

  • 换唐
  • 淡尘001
  • 2312字
  • 2023-01-31 03:12:16

“薛中丞可是糊涂了?”

此时有人在旁提醒道:“这位可是太原王氏的子弟,朝中那位也是太原王氏...”

“呃...”御史中丞一时没反应过来,随即便想到了什么。

“门下省那位...”

刚才那位提醒他的官员点了点头:“是啊,有他在,何须他人过问?”

众人也都齐齐点头赞同。

“开平侯在这期帝国周报上说他几日后发行帝国日报,难道他想一日一报吗?”

有人问道。

“应该是如此,而且此子着实奸诈,选择了在下期帝国周报的前一天,如此百姓们若是买了他那日报,岂不是会影响帝国周报的销量?”

韦青柏有些担心地道。

王世伦沉思片刻说道:“妇翁不必担忧,开平侯既然决定发行帝国日报,那么以后也会与帝国周报相互竞争。

我们只需要做好帝国周报的内容便可,而且我们也可广纳有才学之士,组织他们写各类文章,去观察,去研究百姓们的喜好,围绕于此来写文章,相信定然能够超越那帝国日报。

小婿前几日曾拜访过位于丰乐坊的报馆,也去香积街的报馆拜访过,发现报馆内编纂帝国周报内容的是一些书生,小婿也与他们交谈过,发现他们的才学也只是寻常。

而以小婿对开平侯的了解,和观察帝国周报的调性看来,编纂帝国周报的撰稿人应该是经过了他的指点。

如今小婿掌握了其中的诀窍,若是再有些学识渊博之人相助,这些人可以从族中学识优异的人中挑选,诸位族中若是有学识渊博之人,也可介绍于某。

如此,帝国周报超越目前的水平,简直是轻而易举,而开平侯再用那原班人马和我们竞争便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更何况如今天下若是论才学,能我与我太原王氏族中才识渊博之人的数量想比的,也只有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

以某对开平侯的认识,开平侯此人,从最初开始到如今,做事情都偏爱独立完成,有合作的也只有陛下,以某看来那也不过是他寻求庇护的举动而已,若是没有如此,他早已被各世族吞的渣都不剩了。

他所倚靠的也只是他手下的一群人,而据某了解,他手下的读书人大多集中在香积小学,某探访过此地,不过此地除了学生和学堂内的人,不允许外人进入,但某也打听到那香积小学的先生几乎是由长安城以及长安城周边的落魄读书人组成的,甚至还有流民。

长安城稍微有些才学的读书人哪个不早已是各家的入幕之宾,能剩下去香积小学做先生的,其能力可想而知。

唯一的也只有开平侯本人,他才能让某重视。”

看向众人,王世伦继续分析道:

“开平侯做过令某佩服的事情不少,可某一直没有见识过他文章的水准,但想来开平侯也不可能将太多精力放在帝国日报上,而且也只有他一人而已,毕竟他还有其他事务。

他能做的也只是指导文章的方向,然后由他手下的那些读书人来编纂。

如此以来,在我等有着如此之多的英才之辈互相配合之下,他们那些人所编纂的帝国日报,如何能与我等的帝国周报相抗衡?

某实在是想不到如何去输!”

众人听到如此鞭辟入里,井井有条的分析,顿时振聋发聩,满场皆是拍手叫好。

“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输!”

“定然超过那帝国日报!”

御史台的官员们在来之前,因为今天所发生的事情还有些担心。

御史台刚接手报馆的第一天,就发生如此重大的案件,陛下会不会因此将报馆从御史台中剥离?毕竟朝中三省六部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构的官员都在争抢报馆,他们会不会因此从中作梗?

而如今太原王氏直接找上了他们,有了太原王氏的支持,那么他们御史台保住报馆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当初将报馆放到御史台,也是陛下经过朝中诸公争抢后所决定的,定然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如今再有太原王氏,门下省那位。

御史台的几位官员也是放心了不少,而且最让他们惊喜的是,竟然有人对那帝国周报有如此细致的理解,分析的也如此透彻,切中要害。

而且对方还是王氏子弟,背靠太原王氏,有着太原王氏的支持。

想到此,御史台的几名官员顿时感到前方一片曙光,御史台的辉煌之日终于即将来临!

坐在主位的韦家家主韦青柏也是笑道:

“哈哈哈,贤婿,不若便将御史台第一次发布帝国周报的日子,放到那李修齐的帝国日报发行的前一天如何?直接先给那子迎头痛击,先拿个首胜如何?”

众人听此也是赞同地点头,王世伦同样是点了点头:“也好,既然他想将那帝国日报放在帝国周报的前一天发行,那么咱们便以彼之道,还以彼身。”

..

果然不出意外,三天后王世伦便到报馆赴任,而御史台的人也没想到温彦博居然会突然升任中书令。

不过一月前房玄龄从中书令升任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后,中书令便只剩李靖一人,而按照规制,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应有两人,此时温彦博的晋升似乎也合理。

贞观二年,温彦博改任御史大夫时,仍代理中书侍郎事务,如今升任中书令,也并没有令众人惊奇。

事实上,李世民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六百四十员”。

房玄龄精减官吏的做法,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既裁去冗官滥职,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门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国家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而历史上温彦博是贞观四年升任的中书令,自贞观二年到贞观四年一直都是李靖一人担任中书令,同时还不同时段兼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直到贞观四年突厥之战后李靖升任尚书右仆射。

而接替李靖的温彦博也是一人独掌中书省一直到贞观十年,温彦博退下后中书令位置一直空缺,直到贞观十三年杨师道接任。

这里面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贞观一朝的掌控力,在李世民一朝很多三省六部的长官位置都是独领,甚至身兼多职,李世民之所以如此放权,这也是他自身的魅力和他对自己的信心。

而在李世民离世前的最后三年,才让三省六部的官员填补完成,李治时期三省最高长官也是都是双人在任。

对于温彦博为相,御史台众人并无太大波澜,但对于郁德寿被突然提拔为御史大夫,直接独掌御史台,有不少人则是直接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