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之王:心内直视手术先驱的真实故事
- (美)韦恩·米勒
- 1828字
- 2024-11-03 13:22:42
引言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医学故事,但其中很少有像心内直视手术的发明历程这么有戏剧性,也很少有伟大的成功需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我从开始写《心脏之王》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时我逐渐发现,数不清的病人,其中大部分是婴儿和年幼的孩子,他们被外科医生打开胸腔,医生面对他们衰竭的心脏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在手术台上。作为一名父亲,我理解父母将自家的小女孩或小男孩托付给外科医生时的绝望心情,医生除了冒险一搏,什么也承诺不了;但与此同时,对于晚期心脏病,几乎任何方法又都值得一试。
我无法感同身受的是,当这么多孩子的生命一次次消逝在外科医生的手中,是什么力量使他们锲而不舍。实际上,的确有许多医生中途退出,因为生命的代价过于高昂,情感的创伤过于巨大。但有些人坚持了下来,比如本书的主角,被许多人称为“心内直视手术之父”的C.沃尔顿·李拉海(C.Walton Lillehei)。这些医生见证了所有的流血和牺牲,却仍然砥砺前行,直到取得最终的成功,而这些故事也才过去几十年。
医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今天,心脏手术几乎和切除阑尾一样稀松平常,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近100万例心内直视手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此外还有超过2200例心脏移植手术。
尽管如此,心内直视手术毋庸置疑是伟大的医学奇迹。
在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全程观看了波士顿儿童医院首席心脏外科医生理查德·A.乔纳斯(Richard A.Jonas)的一台手术。病人是一个一周大的女婴,因为患有先天性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她的左半边心脏基本缺失。就在不久之前,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死去——但乔纳斯救了她。手术结束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的父母,他们等待了四小时,这样令人焦灼的经历是我永远都不希望体验的。她的父母喜极而泣,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医院里上演,发生在无数年轻或年老的病人身上。
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故事——这种探索在一些人看来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谋杀。这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也正好是宇航员驾驶第一艘火箭飞行器驶入太空的时代。
最优秀的心内直视手术先驱们与早期的宇航员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年轻的医生们带着雄心壮志从战场上归来,不论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涯中,打破陈规才是他们的信仰。他们不畏死亡、勇敢过人,他们是荒蛮之地的探险者,在这些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地方,冒险的精神和氧气一样必不可少。
这些早期的心内直视手术先驱们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大概也就三四十位医生,共同开创了一门新兴学科。然而,即便在这个精英群体里,沃尔特·李拉海[1](这是一个挪威名字,读作Lilla-High)也格外出众。
他是战争的幸存者,得过致命的淋巴癌,他的导师亲手帮他切除了癌变的组织,这场手术还差点要了他的命。经历过这一切,李拉海似乎不再知道恐惧为何物。当然,他本身就极其自信,而且也的确称得上是天才,同时也时常被一股他自己都无法言说的动力所驱使。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李拉海治死的病人比他的任何同行都要多。但他并没有停步,也许是因为他对死亡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即使做了癌症手术保住了性命,李拉海仍然生活在死亡的判决之中:他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5%。
李拉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变得愤世嫉俗,相反,他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的外科医生。我采访过的每个人都对他对待病人的态度大为称赞。他那些年轻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很崇拜他。
尽管如此,李拉海也称不上圣人;他是一个英俊的男人,有着目光锐利的蓝眼睛,他一生都彻底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努力工作,尽情玩乐!”而最终,这也给他自己、他的事业和他挚爱的妻子带来了可怕的后果。
我最开始对心内直视手术产生兴趣是在写《人类双手的杰作》(The Work of Human Hands)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我在波士顿儿童医院搜集素材,在那里遇到了沃尔特·李拉海的儿子克雷格·李拉海(Craig Lillehei)。克雷格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他为人谦逊,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因此,尽管我知道沃尔顿·李拉海在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直到1992年6月他来哈佛医学院演讲,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如此重量级的人物。我怀着激动和惊讶的心情听完了整个讲座,然后去了图书馆。
在图书馆里,我查到了一些关于心脏外科史的学术书籍,都是医生用枯燥的专业语言写的,也有少数几本记者写的书,但没有一本(至少我没发现)触及到学科成就之外的内容,写一写这些病例背后绝望的病人、他们的家属和勇敢的医生的故事,而这些恰恰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现在,我将这本《心脏之王》呈现给您,它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部医学大剧。
G.韦恩·米勒
帕斯科格,罗得岛
1999年10月